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景观设计思考(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将“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与驳岸景观设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一些城市的水域驳岸景观设计提出了新思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道法自然”为城市、人类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重大的发展意义。
【关键词】
“道法自然”;城市水域;驳岸;景观设计
“山水城市”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来的设计理念,旨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融入传统的“山水”文化。
一、“道法自然”与驳岸景观
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长久以来的追求,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水域驳岸景观的设计对象是滨水空间中的整个驳岸空间。在进行驳岸景观的设计时,运用道法自然的思想,充分尊重原有的城市肌理及地形地貌,把握驳岸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角色,对景观的生态给予充分的重视。以保护生态为基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自然进行合理的改造,同时改造人类本身。因地制宜的同时结合当地的气候提案建议及文化背景,将“道法自然”的思想与驳岸建设融合起来,从而建设处与人、环境和谐融洽的驳岸景观空间。
二、滨水驳岸景观的功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驳岸景观设计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通常滨水驳岸景观应该具备三个功能:(1)亲水性。即驳岸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与水体的互动,以便游客能充分地体验亲水空间。(2)观赏性。作为滨水景观中的重要部分,驳岸景观的显著特点即是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放松心情的场所。(3)抗洪性。由于驳岸处在水陆边缘,因此在设计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驳岸受压、迎水面坍塌以及平面积水等问题。此外,要结合当地的气候以及季节变化,做好防洪排涝的安全保障。
三、城市水域驳岸景观基于“道法自然”的设计途径
驳岸景观设计是一项较复杂的设计工程,涉及到水利、景观、城市规划、人文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驳岸设计过程中要解决诸如人与人、人与自然、结构与工程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为人们建设舒适的环境。基于驳岸景观的不同类型,给出了以下不同的设计方法:自然生态驳岸的人工处理痕迹很少,生态环境中的生物被完好地保存,因此有丰富的植被群落。虽然自然生态驳岸的生态性很好,但在后期的维护过程中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而且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破坏,所以适宜设计在园林水景中。主要的自然驳岸景观类型有山石形式驳岸、木桩式驳岸、植被式驳岸,共同点是将自然生态与驳岸景观进行了合理融合,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人工驳岸的主要特点是大量工程被用于稳固驳岸,它的主要类型有人工仿自然式驳岸、钢筋混凝土式驳岸。人工驳岸虽然人工处理的痕迹很多,但是保持了自然驳岸的开放性和水陆之间的关系。单式驳岸被应用在多数环城水系中,有垂直式驳岸和斜坡式驳岸两种。台阶式驳岸的亲水性很强,人们能够与水进行互动,也可以坐在台阶上观赏风景。但是其安全隐患也很大,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发生危险。
四、遵循自然过程中城市驳岸景观设计
(一)驳岸的设计要保证稳定性和安全性。
作为水陆交界的驳岸,不仅发挥着防洪排涝的作用,而且对于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的预防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驳岸也是人们的聚集地,因此驳岸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在设计驳岸景观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人文等进行设计,保障驳岸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二)驳岸的人性化和美观性。
因为驳岸的亲水性、观赏性,所以在进行驳岸设计时要以人为本,方便人们游玩、散步等活动。除此之外,驳岸景观不仅要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还要保证形式上的美观,设计风格上既要与当地文化保持统一,又要彰显自身的个性特点,从而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三)驳岸的整体性与生态性。
驳岸作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设计要符合整个城市的设计风格,做到完整统一、完美融合。另外,极其重要的一点是生态性的设计,驳岸景观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是要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结束语
驳岸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关乎整个城市的形象与发展,亲水设施、防洪设施以及景观小品的使用保障了驳岸景观的实用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充分运用“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来设计驳岸景观,能够使得资源合理配置、生态植被受到保护,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张宝平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汪毅成,陈晓刚.“道法自然”的城市水域驳岸景观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714-8716+8721.
[2]杨剑.遵从自然过程——城市滨水驳岸的景观设计探析[J].工程与建设,2012,(04):461-463+472.
第二篇:城市景观设计人性化隐喻性体现
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自己居住的环境、设施要求也随之变化,这就更突显了城市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隐喻性的重要性。本文从宏观区域的划分、色彩丰富人性化、材质、细节四大方面体现人性化的隐喻性,加强为人服务的设计理念,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里的景观设计无处不在。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指导下的我国很多城市存在着刻板的功能分区和非人性的大尺度的设计缺陷,在此等城市建设发展的背景下造成了城市形象特征的弱化、宜人尺度的丧失、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等城市景观环境现实性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都在积极争创“园林城市”,“人类宜居城市”,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通过城市发展的动态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与人息息相关的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应该更多地强调和提倡: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对人性化空间的创造,关注环境的宜人性和情感性方面;注重设计本身所反映的情感特征,使用者的情感、心理反映;加大人生存和向往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设计力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人性化体现
在城市环境设计日益重视的今天,无论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还是设计师的设计都开始关注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如何保持和再塑本城市形象特征和营造“人性化”环境场所的设计实践。“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主要强调人文主义的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如注重追求创造宜人的、富有情趣的绿色城市空间。从设计的形式要素的变化方面来体现人性化通过设计的形式要素使主题明确化、具体化。设计者要具有审美的眼光,通过利用造型、尺寸、色彩、材料、工艺、装饰、图案等审美因素,从细节出发,进行构思设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功能需求。
1.宏观区域的划分彰显人性化的特色
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上,应通过明确的区域划分确定功能性,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每一块区域都界定它的主题、功能和用途,让他更好的为人服务。例如,广安城南是以思源广场、市民广场两大景观设计为主,辐射到周边设施,既彰显了特有的小平故里政治文化,又结合大众的休闲于一体,让广安人民感受到了其中的人性化关怀。东南片区的景观设计主要以教育为主,从小学的广安实验学校、到初中高中的广安友谊中学,再到小平故里的唯一大学广安职业技术学院,至始至终贯彻教育的路线,并以其中的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依附,设计了学府广场、渠江公园这些特色的城市景观,让周围的人们舒适的感受学习、休闲、生活的融为一体。小平故居则将协兴周边环境作为广安城市景观设计的旅游区域,进行重点打造。翰林小镇、协兴老街等都是围绕广安小平故居的红色文化、川东文化、广安文化进行景观的设计、呈现。在小平故居景观设计中,一些公共艺术品的设计采用了超写实的手法反映过去生活的情景,真实地再现该地段的历史情形,能充分激起观看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情怀,恰到好处。
2.通过色彩丰富人性化的内容
色彩可以充实和丰富城市景观的内容,更是设计的一大重点,是城市景观的设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运用好、把握好色彩,将会为整个城市景观设计增色不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对于色彩的运用还得以人为中心,根据人的心理、喜好进行有效的设计。因此,景观设计中应丰富人对色彩的需求,加大颜色的多样化,让色彩更加多彩,让身临其中的人们一直处于新奇的状态。城市景观的色彩除了通过植物、花卉表现以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实用性极强的物品设施来完成。大小、高矮等形式都可以将它的色彩变化起来。现在的城市景观对于物品设施的色彩设计较单一、传统,给人以一成不变的规律感,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设计也可以辐射到人们会使用的物品设施上。
3.让材质为人服务,展现人性化的魅力
现有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大多会考虑设施长期处于室外,经常风吹日晒,因此会重点思考材料的使用寿命,也就是材料的长久实用性所用的材质,从而减弱了材料给人带来的舒适度,适合感。例如,凳子一般都是用的石材、钢材,夏天,人们坐上去倒还感觉凉爽、舒适;冬天,人们就不会,或者很少去接近它了,毕竟材质带来的冰凉感会让人望而生畏。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利用人的使用心理,可以将凳子的材质变为一种既满足夏天的清凉感,有可以达到冬天温暖度的要求,做到一举双得。
4.利用细节展现人性化的关怀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景观设计也同样如此,并且,景观设计的细节性更会让人感受惬意、幸福。一棵树下种植的草围成的形状,多以有棱有角的方形为主,在路人行走、小孩玩耍时,难免会碰到、磕到,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如果,此时的造型是以曲线为主的圆形,或者周围的棱角圆润一些就会弥补这些问题,从而减少伤害,真正的做到人性化的关怀。景观设计中凳子的造型,应主要考虑他的实用性,舒适度。现有城市广场、公园的凳子数量是有限的,尤其是有的凳子是靠背式,这就更局限了坐的人数。试想,如果凳子没有靠背,四方都可以坐,无形之中就增加、提高了凳子的使用率,方便了更多的人;步行的梯子,现在的梯子设计也主要以转角,直线呈现,人们在上下楼时会偶尔踢脚,引起不便,如果将硬朗的一条直线装换为二条,使转角不在明显,变得柔和一些,不仅可以让人感受到他的舒适度,还可以体现楼梯的立体感,两者兼备,同时具备。
作者:黄鑫 单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教学方法
摘要: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的核心内容,是维护城市生态和谐的关键。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生态学、设计学、美学等诸多学科密切相关。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生态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些城市湿地公园未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培养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人才的高校需要以此为鉴,对人才的培养要与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同步,保证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人才为城市生态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文章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几点教学意见,进而分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教学的具体意义,旨在提高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教学质量,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人才。
关键词:
城市;湿地公园;教学
一、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湿地公园越来越重要,关系到城市的生态平衡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这对于培养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是极大的考验。目前,我国高校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教学工作不够完善。首先,高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部分高校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课程的开设,缺少与城市具体情况的紧密联系,导致学生毕业后只会运用设计软件,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设计中,缺乏独立的设计理念。其次,高校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教学模式缺乏创新,部分教师机械地灌输设计知识,控制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无法将专业知识与职业规划和实际工程项目紧密联系,一些学生缺乏创新设计思维,出现盲目模仿的现象。2015年9月19日结束的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明确指出:“优质就业的基础是培养方式的变革,培养方式变革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创新是设计的核心,教师需要具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让学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
二、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教学方法研究
其一,全面设计理念的灌输。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涉及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设计师仅掌握了设计技能并非就能够设计出别具一格的作品,还必须掌握大量的艺术设计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生态环境知识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全面设计理念,让学生不能只偏重于专业课程学习,还要多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生态环境知识。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这些知识都是相辅相成的,会影响城市湿地公园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生态价值。这些专业知识是涉及园林工程的技术规范和细则,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师一定要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只有在设计过程中注重这些专业知识,明确技术规范和细则,才能让设计具有可行性。同时,这些专业知识也决定着设计的审美价值,甚至影响着设计理念和设计形式的形成与改变。艺术是感性的,技术是理性的,只有将艺术和技术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美感的作品。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其他景观设计有着显著区别,它可以影响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的气候环境,影响动植物的生长情况。所以,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生态环境要素,发挥其调节生态环境的最大作用。如,位于宁夏吴忠市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其设计考虑到城市供水、缓解干旱、维护生物多样性、减少风沙危害、防止土地荒漠化、净化环境、调节气候、防洪滞洪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向学生传授全面的设计观,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生态环境知识。学生对全面设计理念的掌握决定了其未来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中的发展方向和设计高度,决定了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向学生传授全面设计理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和社会价值观,为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
其二,调研课程的设计安排。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跳出教材和课堂,让学生从开始接触设计知识的时候就进行调研工作,让学生能够快速地将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设计师只有在实际情况中总结经验、分析经验,才能设计出人性化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调研结合,合理安排调研课程,让学生充分掌握实际的生态环境和工程数据,从而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调研课程一定要具有真实性,让学生亲身实践。调研地址的选择至关重要,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调研结果。因此,在选择调研地址时,教师要明确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生态结构、气候环境等条件,才能让调研具有实践性意义。选好调研地址后,教师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调查走访等形式对调研地址进行深度考察、勘测,掌握该区域具体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现状与发展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设计目的,创新设计理念,通过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解决问题。如,在河北美术学院所在的石家庄市滹沱河景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滹沱河进行调研分析,提出问题,总结问题,通过设计解决问题。调研课程的设计安排,是通过提供现实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生态环境,以及工程技术和工程数据的运用,让学生切合实际地运用理论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调研热情,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同时,调研课程能够让学生将设计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明确学习的目标和理想,树立正确的设计观。
其三,草图与模型交互教学。设计方案最快捷的表达方式是草图创作,草图通常按设计深度不同分为一稿草图、二稿草图和上板草图;设计方案最直观的表达方式是模型制作。草图与模型交互教学可以明显提高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课堂的教学效率,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求,适应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模型只是作为设计结果的再现,没有参与设计方案的形成和深化。草图与模型互相融合、互相补充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的进步,是让学生理解设计方案、研究设计方案的重要手段。草图与模型的结合可以很好地反馈设计存在的问题,可以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是提升设计方案的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可以在设计草图的同时设计草模,遇到问题及时解决。草图与模型交互教学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挖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草图设计创作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基础,是保证设计图纸完成的基本工作;模型是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效果的呈现,是展示草图设计的基本手段。这两种设计方案的交互学习,让学生能够在草图设计中发现设计存在的问题,能够通过模型设计反馈设计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和学习,让教师掌握学生的设计思路,发现学生设计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快速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四,校外导师参与教学。高校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设计人才。学生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还需要有明确的就业意识,认清社会发展形势和城市发展状况。校外导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社会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人才的要求和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如,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图纸设计完成后,校方可以聘请景观设计项目管理与审批单位负责人作为校外导师,对图纸进行市场化、专业化的评价和分析,多提问学生,将课堂教学融入实际工程。此外,校外导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经验,能够提供更加严格的技术规范,更加注重项目的审批、项目的成本、项目的经济效益,这些是校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教给学生的。因此,校外导师参与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设计价值观,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设计行业,为自己未来的学习定下明确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同时促进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分享,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条件。校外导师拥有丰富的实际工程设计和施工经验,能够将成熟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经验和设计理念传输给学生,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并将理论知识转换为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校外导师能够将专业技术知识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对城市规划、湿地公园规划、生态环境、工程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等都能够有宏观的了解,并且认识它们对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从而认真地学习这些重要的专业知识。
其五,人文设计理念的培养。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是一个城市或区域重要的人文环境,体现一个城市或区域的人文风情和社会环境。因此,教师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设计理念。人文设计理念是支撑一项设计的核心支柱,是一项设计生命力的体现。首先,教师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环保组织协会或者公益组织协会举办的活动,让学生在大氛围、大环境中培养爱心。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生物知识,让学生根据一个区域的地理条件设计出既能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又能满足生物生存和人们生活的良好生态环境设计方案。最后,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列举著名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分析其中的人文设计理念,让学生加深对人文设计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如,位于临沂市的滨河湿地公园,依托流动的弥河水系,将原有的鱼塘、河滩用园林设计手法改建成由28座桥、36座小岛和荷花池组成的柳风荷韵、秋色云水、苇中语蝶三大景区,并配以860米的木栈道,种植不同形态的水生植物,绘制了一幅自然画卷。临沂市的滨河湿地公园吸引了许多珍贵鸟类来此栖息,丰富了临沂市的生物品种;临沂市的滨河湿地公园还有过滤、净化水质的重要作用。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生物条件、人文条件,满足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要求,也要满足人们的生活条件要求。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城市的人文景观,甚至是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工程,能够赋予城市不竭的生命力。因此,学生在未来步入社会从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时,一定要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具有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需要高校教师在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始终如一地传输和教学。只有在人文环境中长时间学习,学生才能培养人文精神。首先,教师要营造具有人文氛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时刻接触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让学生了解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思想意识。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精神在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具有人文设计理念的成功案例,分析其中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将人文设计思想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对快速发展的现代城市来说十分重要,其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能改变城市的生态结构,改善生物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社会的发展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需要设计师不仅会设计,还需要结合当地城市区域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创建一个崭新的、具有活力的区域,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文章针对高校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教学提出几点教学意见,以提高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教学效率,提高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人才的能力。
作者:安明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星月.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方法与应用研究——以代县滹沱河湿地公园设计实践为例.天津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2]左小珊.城市湿地景观提升与恢复设计——以北京长沟湿地公园设计为例.北京农学院学报,2015(1).
第四篇: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
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构成的重要内容,其对于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原则予以分析,对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水平的提升带来帮助。
关键词:
景观设计;城市街道;以人为本
在城市生活中,城市街道景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效果,发挥出其对城市生活的积极影响,城市景观设计师一直在上下求索。从城市街道景观的本质角度来看,要想更好地展现城市街道景观的特色,达到为城市生活增添光彩的目的,就必须做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研究工作,文章以此为基点展开探讨。
一、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其所凸显的是城市生活中“人”这一特殊个体的主体性。城市街道景观作为城市结构中的一部分,其存在的意义就是丰富城市生活内容,而城市生活是为“人”所构建的,所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其实是回归了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本质。一个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优劣可以直接由其吸引人的程度反映出来,这里所说的吸引人既包括视觉、审美,也包括功能,所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满足人类城市生活的需求才算成功。
2.继承历史原则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的居住人口、设施内容等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新旧更替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进步、新旧交替并不是完全的推翻旧的建设新的,而是通过不断改造让旧的越来越好、新的越来越多,从而构建起一种和谐的城市状态。我国许多城市中都有一些历史遗留建筑,相比于新式建筑来说,这些历史遗留建筑虽然在功能性上不具优势,但其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远远超出新式建筑。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作为丰富城市街道内容的主要行为,需要借助艺术手法将这些历史建筑的独特美感、价值体现出来,从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3.整体构造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的整体性是评价其价值的第一要素。城市街道景观作为城市中的一项景观内容,其存在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自身独特的艺术表达,为城市增添色彩。因此,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必须符合城市的形象与特色,要能够体现出自身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价值,实现对街道的有效划分,体现出其所独有的方向判断性和方位确定性特点,为城市生活提供便利与支持。
4.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城市进步的必经之路。从当前的社会环境来看,坚持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是实现社会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逐步确立,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绿植、小景、游园成为人们对城市景观的最基本需求。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作为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够符合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要加强对自然景观要素的运用、调整与恢复。
二、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探讨
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想确保城市街道景观符合人们的视觉要求,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审美理念。从城市街道景观的本质角度来看,设计者必须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才能确保城市街道景观价值的提升。
1.对称与平衡
所谓“对称”,就是同一构图视野下,点、线、面在不同方位上有规律重复而形成的图形。从审美角度来看,对称所表现出的是平衡的完美形态,其所表现的是力的均衡特征,这是最符合人们审美的景观设计方法。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在景观机能上体现出力的平衡,以实现对对称形式的有效展现,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与稳定。除此之外,城市街道景观作为伴随城市街道而出现的景观内容,其在对称、平衡方面的展现,还能够带给人们庄严肃穆的感觉,因此在一些城市主干道上运用的对称的设计方法值得推广。
2.重复与变化
重复是指相近的形象以排列的方式反复出现,其所体现的是形象的连续性特征。这在体现城市生活秩序性方面具有优势,因为无论是人还是车,抑或建筑,凡是城市中的构成元素,就必须遵循城市的秩序。从人的审美角度来看,这种秩序是一种具有规律的美感,如果能够将其予以集中和夸张,那么其美感则会更为突出。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对重复手法的大量应用,能够表现出一种整齐的美感,而且会给人以井然有序的视觉感受。
3.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将已经存在的规则反复地连续表现出来,这与重复有一定的相同点,但同时其还会体现出一种渐进的发展变化,这是构成节奏和韵律的主要特征。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环节中,设计师可以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对事物进行递增或递减的表现,并呈现出阶段性变化,这对于构造动感的城市街道景观会带来重要帮助。在人们的视觉经验中,这种以节奏、韵律所构成的景观,会给人带来跃动的韵律感,给人以朝气和活力。基于这一方面的认识,笔者认为,在一些年轻人出入较多的街道可以采取此种设计方法。
4.调和与统一
从视觉角度分析,调和与统一就是要在调和景观中各个部分的前提下,构建起一系列相对统一、和谐的景观,给人以视觉美感。在城市街道景观实际设计过程中,这种调和与统一可以通过比例、尺寸、色彩、形状等多个方面予以体现,但如果要保证其统一性,则要有一定的次序之分。第一是形状因素的统一。形状是构成街道景观形象的基本内容,其是否统一会直接影响街道景观的美感。需要注意的是,形状上的统一并非单一,需要设计师予以把握。第二是色彩因素的统一。人的视觉对色彩的捕捉是非常敏锐的,如果一个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存在色彩不够统一的情况,那么其不仅难以体现出美感,更会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因此,做好色彩统一是城市道路设计的必然选择。除此之外,调和与统一还要在街道空间尺度、道路两旁建筑体量组合、街道景观的方向性上有所体现,这样才能保证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既能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又能发挥出其在城市生活中的功能性。
5.新奇与变异
新奇与变异是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创新性内容。自然之美是一分为二的,秩序之美是其一,需要大量的相同形式予以呈现;新奇特性则是其二,尽管新奇特性在自然、社会当中的表现并不多见,却是构成自然之美的另一部分。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如果全部都是秩序美感,难免会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而在特定环境下展现出一些新奇之美,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设计人员可以在一些步行街道上对新奇之美予以展现,以满足人们对新奇之美的需求。
结语
城市街道景观作为城市中的一道独特风景,要想将其美感完全展现出来,考验的不仅是设计师的艺术品位,还有其对城市生活的感悟。在实际工作中,设计师要想实现对城市街道景观效果的最大化体现,就必须做好对城市历史、人文、社会、艺术等多方面的研究与分析,因为这些都是城市的灵魂。设计师只有充分认识了城市的灵魂,才能将其特征较为全面地表达出来,让城市道路景观变得艺术、优美、耐人寻味。
作者:陶涛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小棠.关于做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几点看法.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1).
[2]张世彤,张国鑫.我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分析.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
[3]李慧.徐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美学研究——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为例.美术教育研究,2014(17).
第五篇:城市外部空间地域性文化景观设计
摘要:
结合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背景,分析了我国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发展现状,从街道空间、室外广场、绿化设计等方面,阐述了地域文化在各类外部空间中的体现,并根据实例探讨了具体的设计策略,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
关键词:
城市综合体,地域文化,街道,绿化设计
0引言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土地资源也日益稀缺。城市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如何建设合理规划的现代化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是摆在政府和开发商面前的重要任务。现如今城市综合体在我国已颇具规模。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逐渐提高,要求城市中心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商业活动。如何与城市空间连接,外部景观是否适用,都是城市综合体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城市综合体的外部景观空间为购物者提供了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1城市综合体发展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国前沿城市的城市中心发展辉煌。大量人群涌入前沿城市,大大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城市中心开始形成规模并发挥更复杂更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更多人涌入城市。在这样的城市发展背景下,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吸引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同一空间中活动的建筑群体———城市综合体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2我国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景观发展现状
在我国,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引入大量外来思想,许多城市特色在迅速消失。城市综合体作为城市面貌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市民活动的重要空间,也在促进社会交往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时甚至成为城市第一印象与城市地标。我国现阶段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面临三个较大问题:首先是地域性、文化内涵的缺失。在消费文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多地域特色与文化元素在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样板式建筑。在国内的城市综合体,很少有具备地域文化元素包含在其中。第二,室内设计与室外景观失调[2]。为了刺激消费,许多综合体在室内设计上用心且丰富,但对室外景观通常不太重视。第三,以人的行为心理活动为指导去设计外部空间的观念淡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城市综合体更应重视外部环境。其外部环境应反映社会价值、使用需求,提升城市形象,保留地域特色,影响市民精神面貌、生活情趣等。这些要求应渗透到各类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上,建设怡人的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综合体。
3地域文化在各类外部空间中的体现
3.1街道空间设计
街道空间设计,包括交通动线,硬质铺装,周边建筑设计等方面。其中交通动线组织上,分为人行与车行动线组织。设计上要注意人车分流,注意与城市环境、城市道路的连接,并充分考虑供人休息及停留的区域,满足人们等待和停留的需求。在铺装设计上,要讲究实用性与艺术性,铺装是人与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接触的第一媒介,优秀的铺装设计可以塑造商业氛围、促进并引导商业活动的开展、引导人流方向。更重要的是,富有地域特色的地面景观能表现和加强空间的场所感,加深人们的感知,更容易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周边建筑围合出良好街道空间,采用统一体现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更易打造有序的商业空间。
3.2室外广场设计
城市综合体选址往往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其外部广场在承担城市广场功能的同时,还体现一个城市的形象[3]。其外部广场的设计应照顾到消费者甚至市民的各种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要体现商业项目的整体形象。公共艺术设施是现代商业广场中最常用的造景方式,主要包括雕塑、广告、壁画、水体、行为艺术等。这些设施融汇创造了空间环境,提升了现代城市生活空间的品质,对人们的视觉、心理、行为和精神面貌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设施设计中应符合以下几个要点:文化内涵的传达、审美表达的公众性还有与所处环境的融合。广场中的导视系统作为完整的指示系统,是城市形象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城市文化传播有重要意义。导视系统设计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实际指示意义,表明方位或位置;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视觉元素传达城市意象与地域文化环境。良好的导视系统不仅可以增加消费者对综合体的空间感知,还能够体现城市特色。
3.3绿化设计
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中的绿化设计,首先为其引入了自然美,满足了人们的生态需要,其次从生态角度上,绿色植物可以降低噪声、改善空气质量、营造优质小气候等,可以为人们提供树荫;第三,地方性植物栽培具有很强识别性,可以展示、强调综合体外部空间的地域特色。在城市综合体的绿化景观设计中,要注意结合场地特征,不同尺度的场地应配置适宜的植物;在品种选择上,依据地域性特征,优先选用乡土植物,并根据地方气候选择生态习性适宜的品种。在颜色配置和种植方式上,注意结合多样化和个性化,丰富造景的层次感,赋予空间动感和变化等。
4实例分析———上海周浦万达广场
4.1项目概况与景观设计方向定位
上海周浦万达广场紧靠城市交通大动脉外环线,交通便捷,四通八达,业态丰富,能够满足购物、娱乐、文化、休闲等多种文化需求。上海周浦万达广场在景观方向定位上,对地域性文化要素的把握较好。周浦原本是水陆交通枢纽,是航运河网中枢,且商业发达,发展速度快,紧跟时代潮流。因此从这两点入手,万达广场挖掘出“水流”和“现代感”两个关键词作为景观设计的中心。以流水贯通交通,正是周浦地区曾经作为水路交通中枢的真实写照,在整个景观设计中,周浦地区最主要的地域文化贯穿其中,非常具有区域特色,容易给人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
4.2体现地域性文化的外部空间景观设计
1)外部街道空间设计。周浦万达广场在一些重要节点选取了既能对顾客进行引导,又能满足景观需求的铺装。如“水流”主题的步行街,在边沿处用铺装做出具有引导性的纹理,引导入口广场的顾客走进步行街,在“水流中心”景观,采取向心纹理,并结合渐变色地砖,既能够突出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中心效果,增加趣味性,也为在中心节点休息的顾客增加了愉悦的感受,间接延长顾客购物时间,创造更多商业价值。2)室外广场设计。首先是与城市街道连接的主题广场。在分出城市界面、景观界面、商业界面三个层次以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其作为迎来主要人流的入口,采用含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系列雕塑形成广场焦点,在此广场中,雕塑成为视觉中心,直接点出城市综合体的景观主题。广场通过铺装将“溪流”逐渐开阔成“水面”,雕塑与酒吧街入口的钢结构相呼应,形成波浪涌动的感觉,配合雕塑上穿插的构件“随波逐流的花瓣”,引出整个酒吧街的水主题。酒吧街中心广场的雕塑“水滴”,暗示出整个酒吧街“溪流”的中心,铺装向两端扩散,增强酒吧街线性空间的流动感[4]。将“水滴”配上不同的材质,更能做出不同感受的日间、夜间效果,突出景观中心,点出“水流”的景观主题。在通往步行街的次要入口广场处理上,采用铺装纹理进行人流引导,并在广场中心位置设置雕塑。作为景观轴的一部分,次入口广场虽然未将重心放在处理和城市连接的关系上,却很好地突出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元素。3)绿化设计。在绿化设计方面,周浦万达广场设置了屋顶花园,上层乔木用了马褂木,下层地被使用了石竹、鸢尾等,考虑到季节性景观,也考虑到冬季下层植物的光照,做得较为细致。植物景观平面设计上,采用带状拼接的形式,主要重视实用性,对地域性文化性没有做过多体现。虽然应用的都是本土可以生长的植物,但是没有可以代表周浦或者上海地区的植物配置,比如上海市市花白玉兰等等,在其绿化设计方面对地域文化的表现做的稍有不足。
5基于实例的设计策略研究
基于对以上案例的分析,在我国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中地域性文化景观设计方面,可得到如下设计策略:首先,在外部街道空间设计方面,应着重注意铺装,宜选用地方特有的材料进行地面铺装。地方特有的材料,往往是本地域的人们最为熟悉和最有亲切感的景观元素,如果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加以合理巧妙的应用,可以在表现力上形成独特的魅力,并与本地域的自然和人居环境的肌理产生呼应关系。其次,在室外广场设计方面,应照顾到消费者甚至市民的各种活动需要,增加结合地域性文化的公共艺术设施和导视系统,可增强外部空间的趣味性、文化性,继承城市的传统文脉,延续更新传统文化活动,使人们获得认同感,进而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业文化和空间形象。对于其他地区的游客,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城市综合体,更能留下良好的城市印象,成为优秀的城市地标。最后,在绿化设计方面,应选择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本地化的植物是最适宜本地土壤和气候的,此外地方特色的树种、花草还与本地的传统民间文化有天然的联系,因此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其环境设计应该优先考虑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化物种。
6结语
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在我国尚处于发展较不成熟的阶段,在地域性文化景观方面更是如此[5]。鉴于国情不同,国外的优秀设计经验无法照搬,相关设计手法也难以完全融会贯通,许多未知领域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探讨。城市综合体作为能够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标建筑,作为市民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应该注意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保留当地文化特色,不仅以此促进商业活动,也以此为城市形象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孙琳 朱成浩 孙娟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许现涛,张威伟.城市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17):67-73.
[2]沈越峰,郭丽春.浅谈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J].房地产导刊,2014(411):31-37.
[3]池剑威.论瑞安城市综合体之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50):48-49.
[4]PLCA.上海周浦万达广场景观及外部环境深化设计[Z].
[5]阳烁今.演变中的城市综合体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第六篇: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对策建议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状态,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街道景观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就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相关问题作进行了收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对街道景观设计的深入分析,认为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目标。
关键词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现状;问题;对策
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状态,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居民对于城市街道景观的要求也随着时代的变换而不断提升,城市市民对于街道景观的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不尽人意,因此,加强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非常必要。
1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及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城市街道缺乏必要基础设施
一些城市街道交通建设中,往往只考虑了道路本身,忽视了如街道等各种设施的建设,包括交通标志牌、街道照明灯及其他城市居民本应该享用的各种硬件设施。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区域,出行的方便度是人们选择在城市居住的重要因素。如果道路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不仅不能满足市民景观享受需求,还会影响到市民人身安全。如路灯的缺乏会导致晚上出行的危险。缺乏交通标识,导致路面行车混乱。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这些功能设施不够完善的街道交通,会严重妨碍人们的生活。此外,绿色景观设施的缺失和破损也是城市街道常见问题,如街道人行道旁没有绿色植物、道路中央缺乏花坛等。绿色植被的缺乏导致道路的舒适度下降,已经缺损的绿化设施未能进行及时的修葺,会显得街道杂乱无章。基础设施的缺乏会降低街道景观的功能性和美观度,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1.2城市街道景观缺乏明显的个性展示
每个城市都有其历史,城市的历史会影响到城市的气质,使城市具有区别与其他城市的特点。这些特点在街道景观中的体现就是独一无二的历史遗址、历史人文景观等。如果一个城市缺乏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址,城市将显得毫无文化底蕴和人文吸引力。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没能兼顾城市本身的历史人文背景,又没有顾及到城市规划中的整体性风貌,仿欧式建筑的现象层出不穷,使得城市街道本身失去其应有的个性[1]。另外,在城市街道的空间建设之上,在色彩、材料和形式等方面都过于单一甚至是雷同,导致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缺乏新意,缺乏个性。
1.3城市街道景观缺乏大型公共绿色空间
城市人口密集,自然植被稀少。因此,市民对大型绿色公共空间非常渴望。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市政建设管理者往往过于偏重土地开发的经济功能,忽视了如何在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优化间取得平衡,这导致城市居民找不到公共绿色活动场所。绿色自由活动的空间的缺乏,会导致城市的逼仄,拥挤和生态环境的可更新性,市民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健身和休闲场所。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对策
科学的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街道的美观度,丰富人们的生活。在景观设计之初,应挖掘城市的文化特点和具体区域的道路空间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城市景观,在保证出行通畅的基础上,赋予道路景观以人文性,并通过景观人文性来彰显城市的魅力,展示城市的特质。
2.1优化城市街道路线和路面等设计
道路规划会严重影响规划区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尤其是在老城区,新的道路规划往往意味着一批历史文化遗址的消失。因此,应慎重考虑拟实施的方案,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历史文化遗迹。设计人员应公布设计方案,多方征求专家意见,以获得最佳的设计方案,包括路线规划、路宽和遗址的处理等。在大体框架设计完成后,则应再次根据设计方案仔细勘探,尽可能多地掌握现场情况,根据现场的原有景观和植被群落的状况,将设计方案的细节进一步完善[2]。尤其是对历史遗留的人文景观和被市园林单位设为保护对象的古老和珍贵树木,方案设计中一定要有合适的考虑,以最大限度地保有街道原有的历史以及人文风貌。城市街道路面景观是城市主要背景景观,街道路面及辅助设施的质感、图案、色彩均是街道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对象。单一色调容易令人厌倦,但过于花哨的颜色图案又会影响到人们的视觉误差,导致交通安全事故。因此,街道基础材料的视觉感受需要在实用性和美观性之间平衡。通常为保证城市整体色调的和谐统一,可以将整个城市的主色调设定为一两种。如武汉市的道路的主色调主要包括银灰色和黑色。但在主色调之外,可以在重要景观标志区域将颜色丰富化,如武汉市路面颜色以黑色为主,但江汉三桥则以红色为主。该桥为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横跨汉江两岸,红色的钢管外观设计使该桥形如彩虹,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美化了城市。
2.2加强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没有绿色植物的景观将失去灵魂,也很难达到好的人文效果。城市街道的绿化设计主要包括街道绿色带的设计和街道大型公共绿色空间的设计等。街道绿色带主要是人行道两旁的绿色走廊和街道中央或两边的花团。绿化带是人为造就的绿廊,可以起到隔开车道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等功能型效果,在景观上也给行人以审美享受。世界主要城市均重视绿化带的设计,且花较多资金用于绿化的建设,以增加城市绿化率。很多著名城市的绿化率都在10%以上,东京的中心城区的绿化率甚至达到40%以上[3]。大型绿色公共空间是街道景观设计的另一个重点。在公路交叉的转盘处、街道的镜头和街道跨水区域等,通常可以设计大型的绿色公共空间,这些空间一般不适合建造高大建筑,绿色植物成为这些区域的常见景观。无论是绿化带还是大型绿色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均要考虑绿色植物的搭配、植物与喷泉、雕塑的搭配及亲水平台的设计等。绿色植物的搭配应该以丰富易种植、层次多样和吸尘效果好为原则,选择中高型乔木与灌木搭配,喜阳植物和喜阴植物搭配,赏叶植物与赏花植物搭配。为保证吸尘效果和视觉效果,一般选择多年生的常绿植物作为主要树种,如小叶黄杨、红花继木、龙柏和万年青等。贴近地面的空间上应种植喜阴的低矮植物或者种植草皮,在草种上可以选择矮生百慕大、果岭草等。绿色空间的营造不应有裸露的空土地,即使是小道,也应铺设地砖和鹅卵石,以控制空土地的扬尘。在绿色植物的空间布局上,以不妨碍驾驶员视线为主要原则,将绿色植物合理低分布在街道雕塑、喷泉、桥墩和路灯间,利用绿色植被来凸显雕塑和遮挡桥墩等。街道的跨水桥梁处的闲置空地可以设计成城市亲水平台。在这些地方安置台阶和亲水植物群落,可以美化空间,并为市民铸就与水亲密接触的空间。大型公共绿色空间应增设市民休闲、歇息和锻炼的设施和空间,绿色植物与休闲设施的相得益彰,可以赋予城市街道以生机和个性,使行人和车辆各行其道,生活便利又舒适[4]。
2.3凸显城市街道景观的人文内涵
每个城市都有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空间。如何在街道景观设计中展示历史遗址和凸显城市的文化空间,是道路景观设计者应重点考虑的。如果能将城市重要历史遗址直接置于街道尽头的绿色公共空间中,将极好地展示城市遗址,并凸显城市的人文性。然而城市街道的规划往往难以直接凸显历史遗迹,因此,应通过街道空间布局,将历史遗迹尽量显现在街道整体天际线之上,使人们能够从较远处即可看见城市的名片式建筑。城市的独特文化空间一般是城市的发源地,人口高度密集区和历史文化名流聚居地等。在这些区域,应修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并将景观与街道景观融合在一起。如巧妙地利用绿色空间来凸显地标建筑的高大和醒目,用街道的绿色空间来衬托地标建筑。在街道绿色空间的植被选择上,可以多种植本地特色的植物,或将城市名片式的景观植物移植到地标建筑附近[5]。这种街道景观设计不仅可以让街道的行人舒适感倍生,而且为城市打造出凸显出地域文化的特色景观。
3结语
良好的街道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美感,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如何将绿色植物与街道景观和历史人文遗址良好的协调,是街道景观设计中的难点。设计人员应透彻理解城市的文化内涵,在保证道路的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利用景观设计彰显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人文遗迹,以打造城市名片式的街道景观。
作者:江铮 单位:新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董瑞.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汪原.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之批判[J].新建筑,2003(3):70-73.
[3]唐毅.关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探讨[D].重庆:重庆大学,2006.
[4]侯引吭.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5]周慧.四维空间在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第七篇: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
城市公园是为满足现代人对自然的向往而在城市中开辟出的公共开放性交往空间,满足人们游赏的需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因此,如何对城市公园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主要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方法,理念进行探究。
关键词:
景观规划;城市公园;总体规划;详细设计
一、前言
“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道出了城市居民对于自然的向往,然而由于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压力,亲近自然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为了满足人们对绿色环境的渴望和对户外活动的追求,在城市中开辟出一块为居民提供游憩,观赏娱乐活动的公共交往空间,来达到与自然接触需求。因此,如何对城市公园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设计,从而达到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要求,是设计师需要探索、追求的。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首先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具备景观设计的特点。这也使得我们进行城市公园设计时,先要了解景观设计。
(一)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作为一名学科的时间是短暂的,但自文明出现,人们便通过各种手段对周围环境加以设计。自然(Nature)杂志曾将中国山区的梯田作为封面,这本是人们为了生产生活而因地制宜所创造的,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它却是一项艺术品,并且这样的退台方式,广泛应用于现在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随着我们对于自然和周边生活环境认识程度不断完善,景观设计的概念也是逐步更新的;现在我们所认为的景观设计包含系统规划和具体空间设计两个方面,其中具体的空间设计则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和核心[1]。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是为满足人们社会生活需要而有意识建造的,以步行为主,通过建筑、山水、地形以及绿地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具有一定的开放或封闭、融入城市或隔离于城市的公共场所[2]。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所以我们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为公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空间设计,这两个阶段分别处于公园设计整体进程的两端。
三、城市公园总体规划
城市公园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公园进行初步设计。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公园进行前瞻性的全面考虑。首先要对所要设计的地块进行场地分析,确定使用人群的构成;公园辐射范围大小;出入口位置;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将不同的元素协调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对公园的建造和发展进行长远的考虑。规划公园景观的最终目的,是将公园造景与功能区进行完美结合。满足人的使用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与周边环境和谐融洽。
(一)城市公园的定位
在进行设计之前,需要对城市公园进行定位,不同的城市中追求不同的城市特点,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地区城市公园的定位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考虑所在区域的社会文化背景,地域风俗等,根据规模大小,服务半径,主要使用人群等,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城市公园所扮演的角色。
(二)城市公园的景观布局
1.景观序列。将园内的自然和人造景观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层次分明的序列空间,称为景观序列。通常的景观序列由起景,经过一定的起承转合发展到达高潮,最后收尾,往往在其中增加多次转折,达到丰富空间的效果。实际应用中,较小规模的公园规划通常将高潮和结景融合在一起,在高潮处便戛然而止,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2.景观分区。城市公园设计需要根据规划设计意图,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景区,将同样的需求限定在一定的景观地段内,使景观与功能需求相结合,最有效合理的规划公园景观。景观分区方式主要有景观特色分区、功能分区、动静分区、主次分区、旷奥分区等。再通过功能不同将其分为:文化娱乐区、安静休息区、观赏游览区、儿童活动区、老人活动区、体育活动区、公园管理区等[3]。
四、城市公园具体空间设计
场地内的地形处理、小品的设计和摆放、水体设计等细化设计都属于城市公园具体空间设计的内容。
1.地形。设计应当根据地块中诸多的地形特征来规划设计景观空间,地形是构成景观的骨架,一般来说我们将地形按照空间形态分为平地、丘陵、山地、凹地、谷地等类型。地形对于景观的美学和韵律有着直接的影响,平地的视觉连续性和统一性,丘陵和山地的分割感和统一感。不同地形所形成的空间感受不同,凹地和谷底能够限制和封闭空间。除了较大规模的地形处理外,通过景观的微地形设计,来满足排水的要求。
2.小品。公园中的小品设计一般包括装饰性园林小品如雕塑,喷泉等,和功能性园林小品如展示设施,灯光照明,休憩设施等。装饰性小品以精美的造型来点缀丰富空间环境;功能性园林小品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趣味性、观赏性、和参与性。小品在定位和造型上都有较高要求,常常被用作园林中的点睛之笔。
3.水体。无水不活,在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便有“一池三山”的说法,可见水元素在在景观设计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的形态更多千变万化,可静可动,可喧嚣可静谧,不同的空间形式和空间氛围,水景的运用形式也不尽相同。水体也逐渐由单纯的观赏性向参与性和娱乐性景观转化,人们不单单满足于观水,听水、戏水也慢慢渗透到水景设计中的核心内容。归根到底,城市公园景观是为人服务,其规划设计主要是依据人的行为和心理诉求,为方便人生活并以为其营造一个舒适,安宁并具有良好空间为目的,因此在考虑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该满足人休憩,游赏等功能的要求,打造出一个兼具人文和生态功能的公共休闲场所。这是一个长期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反馈,调整和更新。
作者:董新蕊 单位: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晓韵.对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究[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4:131-132.
[2]吴小龙.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艺术设计分析[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4):200-200.
[3]王涛.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第八篇: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借鉴鸟类学调查方法,在重庆5个城市公园中选取了16个样点分为5种植物景观类型进行调研.调查发现样点内鸟类分布与植物景观类型及其设计特点密切相关.在统计、总结调查数据之后,对比各景观类型中各样点招引鸟类的能力,通过分析找到影响鸟类分布的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能招引鸟类的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
城市公园;城市鸟类;鸟类招引;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是鸟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为其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天然的庇护场所.而鸟类鸣声婉转,羽色艳丽,增强了植物景观的动态感与观赏品质.两者可谓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在鸟类种群呈明显衰退趋势的今天,如何创造适宜鸟类生存的植物环境,对于保护鸟类资源、提高植物景观观赏性皆具现实意义.鸟类与植物景观的研究多见于自然保护区与湿地区域.基于引鸟途径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法研究国内有学者曾在论文中讨论过[1-4],但具体的设计方法归纳总结的还不够全面,在宏观的规划理论和微观的技术手法之间,缺乏中观层面的设计手段研究.由于鸟类分布的地域限制,本研究选取重庆城市鸟类为招引对象,以期通过对重庆城市公园中吸引鸟类驻足乃至栖居的植物景观进行调查,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招引鸟类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法,以此加强城市公园引鸟设计的理论性探讨,构建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发展模式.
1研究方法
1.1样点设置
本着选点广泛且具有代表性的原则,选取重庆市主城区范围内城市公园进行现场实地调查.所选取的调查范围要求具有较为丰富的鸟类资源,较高的绿化率以及丰富的植物景观.研究对象为各选点中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包括:乔木类植物景观、灌木类植物景观、乔灌类植物景观、草坪类植物景观以及水域类植物景观。
1.2调查方法
采用目前运用普遍、效果最佳的鸟类观察方法———路线法.每个样点每月(3,4,5月)各调查一次,一般选择晴朗无风的日子.合理地设定每个样点的调查路径,穿越样地鸟类分布较多的地段,覆盖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景观,详细记录所看到的鸟类种类、数量、行为活动、停栖位置.根据鸟类对不同类型植物景观的偏好,分别对5种植物景观中鸟类分布情况作调查,求出各类样点鸟类的平均多度与平均密度,综合分析样点中影响鸟类分布的因素,以反应鸟类分布与不同植物景观的关系.
1.3调查数据记录及统计
鸟类物种数:样点内观察到的鸟类种类总数,直接记录得到;鸟类平均多度:每样点N次调查总数量的平均数(N=3),总数量直接记录得到;鸟类平均密度:每样点鸟类平均多度/样点面积.
2结果与分析
2.1植物选择
本研究实地调查共观察到鸟类38种,由于不同的鸟类集群有不同的生境需求,加之取食来源各异,所以吸引鸟类觅食、繁殖、营巢的树种往往不尽相同.但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植物基本上以乡土植物和挂果植物居多.可以合理地推定在设计吸引鸟类的植物景观时应强化这两类植物的应用.
2.1.1乡土植物
地区鸟类对于特定植物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1].乡土植物无论作为营巢地还是食源物都更易被鸟类接受,并且其果实成熟期往往与鸟类的繁殖期或迁徙期一致[2].通过调查城市鸟类数量及活动范围内树种的数量反应来看,地区鸟类已经和乡土植物建立了有规律的相适应关系.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较高频次的重庆市主城区范围内吸引鸟类的乡土树种,包括了黄葛树、香樟、构树、马尾松、刺槐、硬头黄竹、垂柳、苦楝树、山茶、杜鹃等.公园中多选择栽植这些树种,既能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又能满足鸟类对栖息地的需求.
2.1.2挂果植物
对城市鸟类而言,植物的果实是最主要的食物.在公园中效仿自然群落机制增加挂果植物的栽植量,能丰富果实类型与数量,提高景观对于鸟类的吸引力.因本研究的调查时间集中于春季,调查结果为3-5月间挂果树种,如红叶李、桂花、枇杷、樱桃和构树吸引了白头鹎、白颊噪鹛、红头长尾山雀、大山雀等鸟类前来取食.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兼顾各季节挂果植物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合理配置以保证食源的均衡性和连续性.尤其需要考虑冬季挂果植物,因为在食物短缺的冬季,挂果植物往往是保护留鸟的关键.陈媛对重庆主城范围内冬季挂果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香樟、枫香、火棘、十大功劳、南天竹、海桐、麦冬等植物能为白头鹎、乌鸫、朱颈斑鸠等重庆留鸟供应冬季食物[3].合理地选用这些植物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能提高鸟类在重庆的取食条件.
2.2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具有不同结构与景观特质的植物群落能满足不同鸟类的生态位需求,保护和吸引不同的城市鸟类[3].据研究显示,植物群落垂直结构是鸟类活动重要的影响因子.因此本研究的调查将植物景观按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划分为了乔木类植物景观、灌木类植物景观、乔灌类植物景观、草坪类植物景观和水域类植物景观.通过分析各类景观设计特点,以确定不同植物景观招引鸟类的能力.
2.2.1乔木类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乔木是鸟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乔木类植物景观的营造会影响鸟类活动的场所选择.本研究调查的鸿恩寺公园银杏林、照母山森林公园水杉林为单一种类林,北碚公园乔木林、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杂木林、中央公园杂木林为杂木林.这两种乔木类植物景观的林相、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均较为单一.通过调查发现,杂木林由于涵盖针、阔叶植物,资源拥有量较大,更能招引不同种类的鸟,而纯林类能满足部分特殊鸟类的需求[2].另外,成熟的乔木林比新成林的群落更能吸引鸟类[3],越高的树林越能满足不同鸟类的生态位需要.所以在设计乔木类植物景观时,应采取以下主要方法.1)兼顾单一种类的景观林和杂木景观林以提高景观的丰富度,同时提供给不同的鸟类所需生存空间.2)尽可能保留场地中原有的高大乔木群落,适当栽植中乔、小乔,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空间,创造多层次的垂直结构.重视落叶、阔叶和针叶树种的搭配与比例,增加植物垂直结构和水平生境的多样性[4].3)乔木层的栽植方式应选用自然式,且需考虑成林时郁闭度不超过90%,也不宜过于稀疏.因为在完全郁闭的景观中,鸟类觅食的机会将大大减小,而稀疏的空间会使鸟类无处藏身.4)在设计杂木林景观时尽量保持自然状态,适当补植观果观花植物,吸引鸟类的同时又能提高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如中央公园的杂木林中栽植了桃花、枇杷、红叶李、桂花等植物,其丰富的植物环境吸引了金翅、灰头山焦莺、红头长尾山雀、灰头椋鸟等等鸟类.
2.2.2灌木类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灌木类植物景观以灌木为建群主体,其种类繁多,景观色泽丰富.而经调查发现,灌木类植物景观并不具备足够吸引鸟类的优势.由于其生境结构较为简单,只能招引诸如白颊燥鹛、白腰文鸟等少数喜爱在灌丛中活动的鸟类.鸿恩寺公园灌木景观的栽植密度过大,不利于鸟类觅食、隐蔽与繁殖,所以调查期间并未观察到有鸟类活动的情况.为了增强灌木类植物景观吸引鸟类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入手:1)提高生境多样性.丰富的垂直生境和水平生境能为多种鸟类提供生态位.由于灌木普遍低矮,所以很难设计出垂直生境复杂的灌木类景观,但可以从横向上发展其水平生境的多样性,比如设计水体,增加小块的阔叶林、针叶林,创造地形的起伏等.2)设计开敞空间.盖度较高的灌木景观使鸟类活动受限,而适当的开敞空间能促进那些喜爱到灌丛边来的鸟类的活动发展.
2.2.3乔灌类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乔灌类植物景观拥有丰富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能满足不同鸟类对生境的需求.正如调查表所反应,其吸引到的鸟类的种类和平均多度较之其他几种景观类型都要高.而同类样点之间的差异在于其周围所处环境的景观异质性,比如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乔灌林紧挨水库湿地,中央公园乔灌林与镜湖毗邻,小环境之间的过渡使它们更具招引鸟类的优势.基于以上分析,可将乔灌类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归纳为以下两点:1)提高景观异质性.谢华辉的研究表明了周围生境复杂程度对于鸟类分布特征呈正面影响[5].由于异质性是鸟类选择分布的主要原因[6],景观异质性高的空间往往结构复杂,资源丰富,所拥有的鸟类种类和个体数量也较多,因此可在设计乔灌类植物景观时,加强周围生境的设计,引入水体、山石、构筑物,使大环境变得丰富多样.2)减小灌木的盖度.保留自然的灌木和草本可为众多的雀、鹀、鸫等提供繁殖、摄食、隐蔽的条件[7],但鸿恩寺公园乔灌林中由于灌木覆盖率过高,形成了密实的下层空间,导致鸟类的活动受限,加上周围生境并不复杂,较之同类其他两个样点,其招引鸟类的能力趋于弱势.因此在设计下层植被时,要留出一定空间,注意疏密合理性.
2.2.4草坪类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两个样点皆由上层乔木围合后缘空间.乔木群落以桂花、红枫为主,郁闭度较高.后者以疏植的方式间植了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两处草坪均有下层植物,但中央公园入口草坪的下层植物只有银纹沿阶草,而鸿恩寺公园草坪中密植了海桐、红继木、三角梅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央公园所观察到的鸟类的种类和平均多度都要高.通过两个草坪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采用以下两种设计方法将有利于草坪类植物景观招引鸟类.1)构建边缘植物群落.在草坪类植物景观中设计一定面积和宽度的植物群落以围合草坪空间,既可达到借景的景观效果,又能为鸟类提供一处栖息区域.在设计群落景观时,需注意合理配置,郁闭度不宜过高,若过于密集紧凑会导致鸟类无法在其中活动.由于边缘效应,植被群落边缘区域组成结构越复杂鸟类多样性越高,越单一鸟类多样性越低[8].所以上层乔木尽量以针叶树种与落叶树种交叉种植,形成复层、立体植物群落以强化植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若上层植物栽植密度已过大,下层植物不宜选用树形紧凑的灌木球,可选用低矮的草本植物.2)水平生境复杂化.在草坪边缘或中间设计一定尺度的植物组合群体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植物“岛”,从水平方向上提高生境多样性以优化草坪类植物景观的招引能力.如中央公园入口草坪景观的右边缘处散植了4株蓝花楹,吸引了白鹡鸰、棕背伯劳在此停息.而鸿恩寺草坪景观边缘的灌木丛早已成为了白颊噪鹛觅食的好去处.
2.2.5水域类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鸟类栖息地选择的三大要素为食物、水和隐蔽[9].水域能满足鸟类所有的栖息需求,尤其是喜水的涉禽和水禽.水域周围的植物景观不仅能提升水域环境的景观品质,而且对鸟类招引和栖息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3个水域类植物景观样点的调查,分析得出此类植物景观应借鉴以下3种设计方法来吸引鸟类.1)针对招引种类选择树种及配置方式.本次调查的样点由于自身环境与周围环境不同,所吸引的鸟类的种类也存在较大差异.在设计样点的植物景观时,应先确定各水域能吸引的鸟类及植被生长状况,再选择相应鸟类喜爱的栖息树种和食源树种进行补植和配置.2)注重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净化水体,保证鸟类的饮水质量.从景观效果上考虑,将挺水、浮水、沉水植物以及一定范围内的岸边植被进行合理搭配,形成自然的多层次水域类植物景观,但应注意水生植物的密度以不影响人们观赏在水中嬉戏的鸟类为宜[10].3)沿水设计中心环岛绿化带或边缘绿化带,营造自然、野生的植物景观.在大型水域如彩云湖水库湿地,可利用僻静的小岛设计成“绿岛”,为鸟类提供一处远离人群的安全场所.在没有中心岛屿的水体中,如中央公园镜湖,可丰富其浅水区,打造曲折多变的边缘绿化带.自然散植水生植物和灌木丛,往往能吸引小、白鹭等鸟类来此休憩.
3讨论
当前中观层面的景观设计偏重视觉观赏和休闲娱乐功能开发,很少有设计师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将其纳入设计范畴[11].在城市公园中塑造吸引鸟类的植物景观将会唤起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同时提高城市空间的生态功能.因受季节限制,以及未考虑到公园总面积、人口密度、植被生物量等栖息地因子[12],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尚不够科学、全面,研究结果有待加强、补足.但通过调查与分析可大致总结出能招引鸟类的植物景观的几种设计方法,希望可为后续研究作一定的参考.1)增加乡土植物与挂果植物的应用,提高鸟类与景观的契合度并保证鸟类有充足食物来源;2)在不影响景观主题表达的基础上,丰富各类型植物景观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以强化自身招引鸟类的优势;3)在配置方式上,宜采用大、中、小乔交叉,针、阔叶混种的模式,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同时形成稳定的复层立体植物群落结构,增加鸟类活动空间的多样性;4)结合辅助景观设计提高植物景观空间的异质性,加强植物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为鸟类提供丰富的生存环境.
作者:杨璇 秦华 单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纵,梁南南,郭玉东,等.鸟类保护的城市园林多样性途径探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4):511-515.
[2]王绪平,李德志,盛丽娟,等.城市园林中鸟类及蜂蝶的重要性及其招引与保护[J].林业科学,2007,43(12):134-143.
[3]陈媛.城市鸟类与园林植物关系———以重庆主城区园林绿地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康丹东.基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5]谢华辉.鸟类分布与植物景观关系的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6.
[6]陈水华,丁平,范忠勇,等.城市鸟类对斑块状园林栖息地的选择性[J].动物学研究.2002,23(1):31-38.
[7]赵欣如,房继明,宋杰,等.北京的公园鸟类群落结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96,31(3):17-20.
[8]邓文洪.栖息地破碎化与鸟类生存[J].生态学报,2009,29(6):3181-3187.
[9]杨云峰.城市湿地公园中鸟类栖息地的营建[J].林业科技开发,2013,27(6):89-94.
[10]张勇,邹志荣.园林中的引鸟设计[J].陕西林业科技,2004(3):46-49,84.
[11]辛雪,秦华.基于焦点物种保护的重庆山地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3):69-74.
[12]栾晓峰.上海鸟类群落特征及其保护规划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