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农村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农村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初探

1新农村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完整性、系统性欠缺

虽然山东很多村庄的新农村环境绿化景观已经完成,但总体来看已建成的园林绿化景观普遍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千篇一律的设计符号、单一的设计形式、缺乏亮点的设计思路,使得新农村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与村镇总体规划存在严重脱节;建筑设计、规划及园林设计的不同步,使得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环境绿化的理念及思路脱节,导致新农村绿化景观设计的无序状态。

1.2生态意识薄弱,污染日益严重

很多地方的发展将农业经济能力放在首位,乡镇工厂企业的高速发展在给农村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粗放的经营模式对当地的水环境、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对本就脆弱的原有生态植被造成破坏,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而农作物种植中大量化肥、农药和地膜的无节制使用进一步降低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生态前景堪忧。

1.3地域传统特色文化缺失

山东是齐鲁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此基础上山东农村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式和风情习俗,应予以科学保护和改造。但长久以来,新农村的绿化景观通常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往往没有把当地特有的文化融合到设计中,使得具有文化特色和价值的农村景观高度破碎化,即使有的设计考虑了文化的地域特色和风情习俗,但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度方面有所降低,乡土特色逐渐丧失,根植于广大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绝迹。

1.4设计和环境脱节,原有场地破坏严重

丘陵、山地、大树、河(溪)流、池塘、自然植被与野生动物等构成了山东新农村的绿化景观要素,是乡村绿化景观设计的基本单元,其独有的地域风情和文化肌理是绿化景观布局最具美学价值的方面。然而,在大规模的乡村开发建设中,由于对固有自然元素的认识不足,片面追求便利性,往往忽视了原有设计场地的自然特色,千篇一律的“三通一平”导致了原有的地貌风景破坏殆尽,乡村田园景观特色缺失严重。

1.5村民素质教育、法律意识亟待提高

新农村景观不仅是人们生息的场所,更是村民精神的家园。由于部分文化的缺失,许多村民环保意识薄弱,耕地的被圈、场地的随意破坏、农药化肥的恣意使用、污水的随意排放、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等现象司空见惯。本应自然、亲切的生活氛围显得生硬,农民自身素质和环保意识、法制观念亟待提高。

2新农村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理念

2.1系统性的设计理念

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是在村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性设计,其规划理念和目标要与上级规划相协调,从而确保规划设计体系从上到下的完整性。设计过程中的景观元素、景观区域、景观边界、景观技术、相关法规等主要内容要统筹安排,做到设计的统一性。

2.2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

新农村的环保问题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新农村的生存环境,让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花草遍地、黄土不见天应该是设计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对新农村的自然环境要设计明晰,卫生垃圾要分类,加大环保的宣传、教育力度,对影响环境的行为要严格控制。

2.3绿色节能的理念

在新农村绿化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兼顾节能材料的运用、住宅的有机采光、绿化和生活用水的循环再利用、自然风力发电、农作物废弃料的再生利用以及相关的农业结构和生态环境问题,树立村民的绿色生态节能理念,最大限度地做到生态节能。

2.4文化传承的设计理念

新农村景观是在村民长时间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磨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镇景观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地域传统文化的窗口,是五千年中国文明的历史积淀,因此要充分发掘这种文化和内涵,尊重其历史文脉,确保这些农村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力保乡村文化的完整性。

3新农村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构思

3.1总体布局

新农村园林绿化景观的总体布局包括功能区划、景区划分、景点布置、交通道路规划、给排水规划、电力设施规划、植物绿化配置、文化传承规划、生态节能规划等。功能区划主要是将整个村庄的办公服务区、生产区、游览区、生活区、经营区等进行区划;景区划分是把观赏价值较高的景区加以区分,针对不同的级别分别加以设计;景点布置是将景区里的景点按照保留价值、观赏价值等的高低按级区分;交通道路规划是将新农村道路按照主干道、次干道、游步道的形式进行建设;给排水规划是将全村的生产、生活给水加以规划,排水则按照自然地形和人为管道布置加以设计;电力设施规划包括供电照明与生产、生活用电设计;植物绿化配置是根据全村的功能区划确定基调树种、骨干树种、种植形式和养护保证措施;文化传承规划是将全村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开发设计;生态节能规划则是把新农村各功能区的节能措施及设置加以设计。

3.2绿化空间设计

新农村绿化空间按形式可分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密闭空间、覆盖空间等,不同空间具有提供使用、围合空间、连接场地、遮挡视线、控制私密性等功能。村庄的路口旁、广场上、古树下或溪流边是村民聊天、交流的活动场所,属于开敞、半开敞空间的范畴,在规划中应当改善这些空间的环境,强化和延续村民的邻里交往,将当地的乡村生活特色更好地加以完善。茂密的果田、绝壁下、山丘边是儿童及青春男女嬉戏游玩的地方,很多童年的记忆大多源于此处,属于密闭、覆盖空间,在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保留。

3.3美学与艺术形式设计

山东新农村绿化景观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融入,在美学和艺术上形成了自己朴实、厚重、正统、雄浑的独特风格,其独有的地域风情和文化肌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在村镇景观的美学和艺术布局中,应运用对立主从、多样性与统一性、节奏与韵律的艺术设计手法,对体现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民居建筑加以完善,凝练其文化精粹,加大建设中的艺术比重,处理好自然场地与文化氛围的色彩关系,以当地居民的审美意识为前提和基础,尊重其美学观念和艺术理念,树立自然、亲切的生活氛围和乡土风貌。

3.4文化传承设计

山东新农村的自然环境及自然地理异常复杂,地域和民族不同,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各异,村庄在结构和形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在长时间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磨合过程中均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在新农村规划的过程中应加以充分运用,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独立的景观规划设计。同时,结合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在保护和挖掘传统景观和民俗风情的基础上,对其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地方进行合理更新,确保乡村文化的系统性,创造出优美和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景观。

3.5生态景观设计

目前国内常用的生态景观设计形式是在其他国家和领域成功的生态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景观生态模式。这种模式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其在山东新农村生态景观的体现即是:建设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农田;完善植物群落,重新构建被破坏的植被,最大程度上补偿和恢复绿色景观的生态功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结合生活、生产、能源、环保等因素,建立健全以沼气、太阳能、风力等为能源的庭院生态系统,达到物质经济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积极推广集约节约型的新农村景观设计理念,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农民的资源使用方式向节约型转变;加强农村景观廊道、生态绿道的建设,提高新农村景观的生态绿量。

3.6植物设计

新农村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应注重实用性和观赏性,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造园艺术原则,在与环境高度统一的同时,又要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设计时要把植物景观的载体———坡地、道路、沟渠、河堰、湖泊、庭院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充分利用植物的色彩、形体、线条、质地进行构图,协调好人与环境、植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创造细腻又复杂的诗情画意的动态构图。在设计时以适应本地生长的落叶阔叶乔灌木为首选树种,基调树种、骨干树种的选择要反复论证,植物的配置方式以高中低结合的复式生态结构为主,种植形式以体现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自然式为主。要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注意乔灌木、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强调林冠线的高低错落和林缘线的丰富变化,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创造出贴近农民生活的富有特色的观赏植物群落。

4结语

本文从城市园林规划中汲取经验,针对新时期山东农村的特点,用新农村景观生态化模式营造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生活恬静、节奏舒缓、亲近大自然并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乡村景观。通过对村落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实现农村基本建设的科学化、环境的生态化。在造景时尽量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做到适地适树。在继承和发展乡村地域特色文化景观的基础上,发展村落核心景观,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村民保护环境、节能节俭的生态意识。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将山东新农村建设成古朴典雅、兼顾生产性和经济性的生态宜居地。

作者:徐建林 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