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推动殡葬改革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景观设计推动殡葬改革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景观设计推动殡葬改革思考

摘要:墓园是城市功能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良好的墓园景观设计可以推动我国殡葬事业的绿色改革。文章在梳理墓园景观设计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海口琼山区墓园项目具体阐述墓园景观的设计策略和推动殡葬改革的具体途径,认为美学、文化、生态和社会经济方面能够成为我国墓园景观设计的价值取向,并且对我国墓园景观设计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墓园;景观设计;案例研究;设计策略

引言

墓园不仅使逝者安居,也承载着安慰生者的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老龄化的加剧,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与墓葬空间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文化现代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墓园设计至少须面对硬性与柔性两方面需求:既要在土地利用生态化、集约化的前提下以多种形式满足墓葬穴位数量的硬性需求,又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丧葬习俗的继承方式及其产生的纪念价值与心理抚慰。风景园林是融合自然风景的空间变化艺术,通过现代景观设计手法表现纪念性与叙事性的经典案例不胜枚举,例如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哈普林的罗斯福纪念园以及彼得•沃克等设计的911纪念园等,通过空间对比、地形变化、声景营造等景观手法来表述哀思、寄托情感,以区别于古典雕塑式的纪念碑手法。另一方面,风景园林的自然属性符合人的亲生物天性(Biophilia),使其具有疗愈价值[1],除了在生理方面能够使人压力缓解、免疫系统增强外,在心理方面亦能有效减缓焦虑、促进积极情绪提升[2],将个人对生命的认识投射于广阔的自然往往能产生抚慰悲伤的作用。因此,墓园设计的风景园林化既具有表达纪念性的成熟手法,包含弥足珍贵的心理抚慰效用,又能使其在城市中的社会文化价值发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必然趋势。海口作为我国少有的热带海滨园林城市以及国际旅游岛门户,曾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但受制于陈旧的丧葬习俗,产生火化率低、乱埋乱葬现象严重等问题,对城市经济发展及人居环境建设产生掣肘。在此背景下,海南省政府于2009年起逐步推动殡葬改革,提出“深入转变群众观念、建立惠民殡葬补贴制度、科学规划公墓建设、探索绿色殡葬途径”的4项改革任务[3]。落实到建设层面,则需在海口每个市辖区建设1座200~500亩的公益性公墓,以便起改革示范作用,以此转变大众认知观念并为园林化、生态化及本土化的墓园设计做出探索。本研究即以海口琼山区级示范性公墓项目为例,探讨墓园景观设计的具体策略及其对殡葬改革事业产生的推动作用。

1研究基础:墓园景观设计回溯

不同于家族墓地、教堂墓地等封闭式场所,公墓出现于19世纪正在城市大发展的西欧。墓园景观伴随公墓这一形式产生,表现为有意识地将墓葬整体布局、景观化处理,使其成为城市中的公共风景。始建于1804年的法国巴黎拉雪兹公墓(Pere-LachaiseCemetery)和建于1831年的美国波士顿奥本山公墓(MountAuburnCemetery)是这一时期的代表[4]。前者以安葬著名人物为首要特色,并辅以精美艺术化的雕塑墓碑,使之成为游客拜谒的城市地标与旅游目的地;后者则进一步确立了墓园的公园化设计手法,墓葬随起伏的地形及蜿蜒的园路错落有致、若隐若现,从外观上甚至与当时的城市公园别无二致,真正成为一座花园公墓和吸引人休憩郊游的场所。墓园景观发展的第二阶段受20世纪现代主LandscapeDesignPromotesFuneralReform:ADiscussionontheDesignStrategyoftheHumanEcologicalMemorialParkinQiongshanDistrict,Haikou景观设计推动殡葬改革——海口琼山区人文生态纪念园设计策略探讨义设计影响,一批建筑师及风景园林师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在墓园空间中获得了表达叙事性与纪念性的难得机会,其作品对世界各地的公墓设计产生深远影响。由于强烈的设计特色和空间艺术品质,使墓园在城市中具有公共绿地、旅游目的地、文化象征等社会价值。其中代表性案例包括:(1)瑞典斯德哥尔摩森林公墓(Skogskyrkogarden)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北欧现代景观的代表作[5],由阿斯普朗德①等于1920—1940年设计建成。墓园有意保留了一定面积的纪念性公共空间,通过地形、水体、列植树、轴线序列以及强烈的空间对比给人庄严、平静、肃穆的艺术感受;墓葬区则基本隐藏在森林之中,墓碑低矮、保持一定间距、整体大小取得大致统一,消解了阴森感。(2)意大利圣维托布里昂墓园(BrionCemetery),由意大利建筑师斯卡帕于1971年设计。建筑师通过精巧的院落式空间划分,使这一占地不大的墓园,成为令人探寻的精神场所。墓园采用空间变化的手段进行叙事性与精神情感的表达,成为时至今日的典范。其中空间情感既包含“停滞与忧伤”,又具有“欢愉的聚集”;既是物理空间上逝者的居所,又是精神层面的安居[6]。此墓园成为意大利地方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随着上世纪末全球步入生态文明,墓园景观设计开始走向新阶段。基于城市开发带来的用地紧张、环境保护意识觉醒以及唯物生死观表达,出现了生态墓园的设计理念。该理念认为,遗体埋葬处应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保护或栖息地,农田及附近水环境应重点保护并形成物种丰富的生境[7]。由此产生的墓园追求对环境的最低影响,使人死后真正回归自然、参与生态循环。此类型墓园在英国和北美也被称为“林地墓园(WoodlandBurialGrounds)”或“绿色墓园(GreenBurialGrounds)”,墓葬形式则以树葬和草坪葬为代表。1993年建成的英国卡莱尔市立墓园(Carlisle'sMunicipalCemetery)作为一座按照生态墓园设计理念完成的项目,其内涵包括崇尚节俭、收支平衡、低输入设计和生态管理措施等。另一方面,墓园生态化设计理念也追求各方价值的平衡,即在已有和新建墓园中控制生态墓区的比例,或改善既有墓区的生态性。在美国已经建立以不同生态目标和效益为标准的3级墓园体系,体现了墓园设计对场地原址条件的尊重和开发的在地性(表1)。

2项目背景

2.1困境与改革

目前,我国殡葬事业所面临的困境部分来自于影响深远的传统丧葬习俗。源于儒家传统的“慎终追远”思想、“灵魂不灭”观念使得停柩待葬、大事操办、墓葬无序占用土地、火葬率不高等现象产生,在海南地区尤为明显。研究表明,占据绝对多数的人群均倾向于墓碑葬等传统形式,对生态葬的接受度很低[4]。与之对应,我国在墓园设计方面总体也处于滞后状态,并未经历上述西方国家的发展建设阶段。从全国层面来看,城市现存墓园普遍存在着功能单一、城市孤岛,生态破坏、青山白化,情感冷漠、阴森生畏,文化缺失、表达生硬等特点[8]。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后工业化以及生态文明社会,在城市中有限土地资源需要保护以及可开发量有限的条件下,推行绿色殡葬方向的改革是必然举措。作为对策,民政部于2016年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发改委和住建部2017年颁布了《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标准》,其中明确要求推进新型生态葬,且墓穴安葬量不超过40%;海口市政府2017年颁发的《海口市2017—2025年公墓建设规划》则提出加大对生态公墓建设的政府投入,确保经营性、公益性公墓的25%用地用于生态墓地建设,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公墓都建有生态墓地。海南省政府于2019年印发《海南省推动绿色殡葬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旨在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绿色殡葬,促进精神和生态文明建设。宏观改革需要具体建设项目作为示范和引领,亟须产生一批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墓园设计。

2.2项目策划及意义

本项目名为海口琼山区人文生态纪念园,由作者团队于2021年完成设计。选址位于海口市区东南方向约25km处,场地现状为一片林地,周边为平缓农地;地势总体西高东低,西南坡地成环抱之势。根据海口市殡葬基础设施规划,本案定位为琼山区区级公益性公墓,总面积约16.1hm2。在墓区设置上采用多元葬式组合的方式,规划设计了传统碑葬墓区、烈士墓区、艺术葬墓区、生态葬墓区(树葬、草坪葬、壁葬)和骨灰楼等,配套服务设施除管理用房外,包含接待、展示、餐饮等功能。本案旨在凸显人文、生态理念,在此基础上倡导墓园的公共属性与社会意义,尝试符合海口地域及文脉的墓园景观设计,试图破解我国多数墓园存在的功能、生态、情感、文化等方面的弊病(表2)。

3景观设计推动改革

3.1美学途径

墓园整体形象、视觉品质的转变与提升,可以对广大市民的殡葬观念与墓地认知起直观引导作用,是殡葬业改革最为直接的风向标。通过墓园的公园化、游览祭拜体验的园林化以及休闲活动的美景化,可以增强墓园在城市中的公共属性,更好发挥其作为特殊城市绿地的社会功能。本案景观设计的美学途径包含总体氛围、空间对比、游览体系、情感抚慰4方面考虑(图1、图2)。

(1)总体氛围:“灵魂不灭”观念,使得我国传统墓园大多具有封闭、阴森之感,人在其中非必要不会久留;而本墓园设计基于“精神长存”的观念,倡导开放的形态,试图引发生命思考与情感寄托。在顺应原地形的基础上设计形成山环水抱的多样空间,用曲线舒缓的环路连接各个功能节点,避免大轴线、大广场带来的沉重感与仪典感。

(2)空间对比:设计沿袭多个经典案例的空间序列塑造手法,以表达纪念性、叙事性,并唤起体验者的情感共鸣。本方案有意在中部预留了大面积草坪、舒缓地形以及水面,以园林化手法用开敞空间来组织各个郁密的墓区空间。由北边入口广场进入,采用了由水系引导,峰回路转的方式通向中部豁然开朗的镜面池、大草坪与对景“英雄之丘”。在烈士墓区纪念空间营造上,采用地形、水体、植物的大地艺术手法代替高耸的纪念碑形式。

(3)游览体系:围绕镜面水池、烈士墓区、英雄之丘、艺术墓区、树葬区、草坪葬区等具有公共性及观赏价值的区域设置步行环路,将核心景色围绕在其周边,使墓园的游憩功能得以发挥。

(4)情感抚慰:设计对场地植被进行梳理,使空间疏密有致,除山地碑葬区外,大部分户外空间和墓区都让阳光洒入,避免阴郁之感。采用简洁几何的场地与路径形式、镜面池水的倒影等手法,则意图营造安详、宁静的空间气氛,使人产生冥想抚慰(图3)。

3.2文化途径

文化蕴含使景观具有生命力,同时也令墓园承载复合功能具备条件。海口琼山的地方文化传承既是此次的设计任务,也是重要的设计来源与依据。设计者选取与墓园环境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崇祀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其正是具有海南地域特色的文化类型。有学者认为,海南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南部边疆地区,自宋元时期起,官方和移民都持续推广中原文化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并以坛庙崇祀文化为主流,而代表官方礼仪的坛庙与代表民间民俗的祠庙在海南则成为两条文化信仰传播与巩固的主线[9]。在墓园景观设计中,设计者试图以直白与隐晦两种方式对地方文化进行传承与呈现。

(1)实体展示:在主入口广场、各墓区进口的祭扫台等处,构筑物的设计从海南当地传统祠堂建筑构件中取得基本语汇。在园区北部管理服务区,则设置近500m2建筑面积用于生命文化、墓葬文化的展示与放映,并与休闲餐饮功能相结合,试图在园区活动启动部分给予访客,使其放松并加强心理建设。

(2)抽象隐喻:类比于官方与民间崇祀文化以层级式和散点式在海南的落地生根,墓园在总体布局上亦采取了递进式的主轴线与散布式的小型祭扫公共空间来共同进行隐性文化表现。前者恰好与琼山的红色烈士文化(冯白驹、王白伦、琼崖纵队等)所需要的线性祭祀空间相融合,而后者祭扫台中的亭廊建筑取名为“约亭”,来自一种清代海南独有的地方性建筑(祈求、聚会、休憩、议事等用途)[10],有取亲友相约之吉义。这两条文化线索即以空间图形的方式与景观设计相融合(图4、图5)。

3.3生态途径

墓园景观设计的生态化途径与殡葬绿色改革的核心价值相契合,采用生态设计手法至少包含减少占用土地、保护地区内动植物多样性、不破坏自然风景以及低干扰环境设计等方面。此外,生态绿色的环境可唤起人对大自然的心灵回归,对生命、自然的认知起直观教化作用并产生疗愈功能,因此可转移并抚慰访客的悲伤情绪。本项目的生态设计手法体现在大环境梳理与生态墓葬空间具体设计两方面。

(1)山水形塑:场地原地形虽初具环抱之势,但地形较为破碎。竖向设计在其基础上强236化了环抱式地形,并且加以整合、堆叠“案山”,形成多个藏风纳气的山谷小气候区以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墓区的组团式安置。虽然出自生态与空间艺术考虑,但该设计结果与传统风水吉地观念也相符合,在墓园这一逝者安居场所有其必要意义。在园区北部洼地则收集雨水汇集成一定面积水域,使山水景色成型,并且围绕水域集中设置墓园的公共服务区,集约化控制建设区与铺地面积(图6)。

(2)墓葬形式:园区按照海南殡葬规划要求设置生态墓葬的比例,即树葬、草坪葬、壁葬用地需达到25%以上,以更好保护绿地资源。基于生态葬式目前接受度较低的现状,采取在空间和纪念方式上进行细化设计与人性化考虑,以求通过更好的空间环境影响逝者家属的墓葬选择。例如草坪葬的碑刻仍保留逝者名字并与地面齐平,以求生态性与纪念性的平衡;树葬则塑造静思空间,纪念碑刻形式与整体环境相协调形成统一氛围;壁葬的祭扫路径则追求形式单纯,隐藏在一片森林之后,形成光线的抑扬效果,促进追思与抚慰的情绪等(图7、图8)。

3.4社会经济途径

社会经济途径指通过墓园的科学设计,满足使用者安葬、祭扫、聚会、休闲游憩等功能,使墓园服务与社会需求达到供需平衡关系,并且推动社会良性的殡葬与祭扫文化。目前我国大部分墓园设计存在墓葬形式单一、空间品质欠缺、环境氛围生畏且园区功能简单的问题,从用户层面造成墓位难以满足心理预期,在墓园停留时间短但访问量高度集中的现象,从土地与空间层面则造成土地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都未充分合理利用。本案试图从整体上打造功能完整的空间系统,并在墓位安置上确保合理。(1)功能完善:基于多种人群在墓园中的行为模式分析,设计依据其行为特征设置便捷的活动空间及流线(表3)。为应对节日祭扫客流的峰值状态和不同类型访客的使用需求,在交通组织上采用了机动车外环线(多进口、分散式停车场)和人行8字内环路(多串联)的方式。在满足墓园核心功能的基础上,由内环路、主轴线串联起的一系列具有公共性的墓葬空间和山水风景,使其成为访客的休闲游憩空间,使墓园的功能逐步转向复合化。(2)墓葬需求:依据文献调研、上位规划与项目策划信息,本方案规划了适合目前海口民众需求的墓葬数量及类型比例。全园采用多元复合的墓葬形式,以墓碑葬为主体,分布于山坡林地与山谷平地,单穴与双穴共占总安葬数量的80%;以生态葬为示范,分布于公共区与游憩线路沿线,树葬、草坪葬与壁葬约占总安葬数量的16%,并预留其发展用地;以烈士墓和艺术葬为文化载体,在空间上突出其核心地位并与纪念、休闲、游憩功能相结合。

结语

本研究在梳理墓园景观设计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海口琼山人文生态园设计项目进行适合我国的地域性墓园景观设计策略探讨,认为可从美学、文化、生态以及社会经济方面进行设计的价值确立,并以此作为推动绿色殡葬改革的具体途径。以此实践项目为基础,对我国墓园景观设计发展在如下方面做出建议:(1)广开言路,设计方法的多样与面貌的丰富是设计进步的基础。无论公益性或经营性墓园基于空间艺术、纪念叙事的墓园设计,都应更多接纳风景园林师、建筑师,而非仅仅满足墓穴安置等基本需求。(2)功能复合,现代墓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可承担一定的公共性与社会性。在设计层面需通过灵活的方法逐步缓解民众对墓葬环境的消极认知。(3)价值平衡,生态性、文化性、社会性等均是墓园在传统墓葬功能之上的价值延伸,应基于项目所处的条件、需求与语境对墓园的设计取向做出权衡。

作者:刘博新 黎鹏志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上海塔木景观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