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域特色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域特色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思考

摘要:将地域特色融入景观设计是构造宜居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该文从彰显地域特色的目的出发,分析地域特色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重要价值和实现途径,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通过充分调研,总结高淳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突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该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设计目标、设计原则和具体设计方法。

关键词:地域特色;高淳;景观规划设计

一个城市或地区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由于自然条件、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差异而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感知特色,即地域特色。地域特色与城市景观规划相辅相成。一方面,城市景观规划以尊重地域特色为前提,统筹城市各类要素;另一方面,地域特色可以为城市景观规划相关人员提供合适的设计定位、设计依据、设计策略,有效引领前期工作,并贯穿工作全程。

一、城市特色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突出价值

1.明确设计定位

城市景观设计者在调查当地资源情况的基础上,得出该地区突出特征的概括性描述,结合专业知识形成能最大限度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引领性设计概念。

2.提供设计依据

从彰显地域特色的设计目的出发,评估现有景观资源的利用价值,对各类景观资源加以取舍,形成有针对性的设计构思。

3.指导设计策略

在确定设计定位和设计构思后,利用专业知识和规划设计手段组合设计元素,形成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方针,为下一步具体的设计改造作铺垫和指导。

二、城市景观规划中城市特色的塑造途径

1.衔接相关规划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多规合一”是重要的实践举措之一。城市景观规划作为其中的一种工作类型,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目标,贴近“区域、要素”纵横衔接的协同要求[1]。这就意味着城市景观规划需要回应上位规划自上而下的宏观引导,并与相关规划保持较好的衔接关系,有效对接城市公共空间的结构、轴线、历史人文资源等问题[2]。

2.适应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影响设计区域整体面貌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乡土植物三方面。不同的城市具备不同的地形特征,在顺应这一天然结构的基础上,各城市根据发展需求进行空间二次划分,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城市空间结构;气候影响着水文、生物、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是形成各地区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植物是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造景要素之一,丰富的植物群落构成不同地区的植物景观特色。充分尊重并利用原有地形,顺应气候条件,适地适树,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必然要求。

3.反映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内的人们通过改造自然等一系列脑力或体力劳动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成果[3],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如,当地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等都是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地域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和其他地域文化在碰撞中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不断演变的动态特征。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恰当地以设计元素为载体传承地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淳绿色空间景观提升规划设计

1.项目概况

高淳区位于南京市南陲,风景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是中国东部地区十分重要而富有特色的旅游地。同时,高淳以桠溪“生态之旅”被世界慢城联盟授予“国际慢城”称号,这在中国属首例。近年来,高淳区发展迅速,有条不紊地开展各类城市建设活动,城市景观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2.高淳特色解读

(1)山水相印的天然格局

高淳的生态环境基础良好,素有“三山两水五分田”的美称。东部以丘陵地貌为主,山林资源丰富;西部地势低平,河沟纵横,以水网圩田为主;中心城区位于中部偏西,环境优美怡人。高淳全域由固城湖、石臼湖和水阳江环绕,既有丰富的山湖资源,又具备江南水乡的突出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水绕淳城、田陵拥入”格局。

(2)花香蟹肥的城市桃源

高淳境内水域面积约220平方千米,丘陵总面积约89.5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一直位居江苏省前列。良好的生态基底为各类动、植物生存提供了多样的生境。高淳区拥有大片的林场、茶场、油菜花田等资源,广阔的水域孕育了丰富的水产,当地每年都会举办金花旅游节、固城湖螃蟹节、荷花旅游节等活动,引得大量周边游客来此共同观赏庆祝。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富饶的原乡物产,使高淳成为惬意悠然的“城市桃源”。

(3)深入人心的慢城印象

“慢城”起源于意大利,代表现代人对慢节奏生活方式的渴望和对回归生活本质的期盼[4]。高淳区距离南京主城区将近80千米,交通区位优势不太明显,相对受城市化和工业化影响较小,且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基底优越,形成了天然的“市郊桃源”。2010年12月,高淳被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中国首个获此称号的地区[5],“慢城”理念因此在国内传播。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淳“国际慢城”形象已深入人心,游客从慢文化产品、慢文化氛围、慢旅游便捷度和慢旅游经济性四个维度都能较为明显地感知高淳传递的慢文化[6]。根据《高淳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及高淳区坚持“立足文化特色,做强慢城旅游品牌,发挥生态优势,打响南京后花园品牌,构建独具江南魅力的美丽淳城”的总体发展思路,可知高淳将一直秉持“慢城”理念不动摇,以构建美丽淳城。

3.现存问题研判

目前,南京高淳区景观概念规划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景观资源缺乏整合,利用度有限。高淳的绿色资源较为丰富,然而面状绿色资源展现出自然野趣的风格特征,量大而集中;线状绿色资源层次结构较为简单,开发利用尚显不足;点状绿色资源风格精致,然而量少且分散。各类型资源的连接有限,需要进一步整合。其次,植物景观绿多彩少,缺乏特色。现有植物资源生态效益突出,但缺乏色叶植物与开花植物,景观效果较为单调,难以充分彰显当地惬意浪漫、“城市桃源”的旅游形象。中心城区绿化密度高,植被拥挤但垂直结构较弱,植物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尚待进一步挖掘,难以与南京主城区或其他苏南城市的植物景观形成鲜明的形象差别。最后,当地文化尚有挖掘空间。高淳区因水而生,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现有景观对此关注不够,缺乏深入挖掘。

4.设计立意

(1)设计定位与目标

相关上位规划及专项规划文件将高淳定位为南京实现“美丽古都”发展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高淳慢文化的渗透宣传与慢城旅游的品牌效应。该设计立足于高淳突出的地域特色,力图充分发挥自然、人文优势,提升绿化品质,将高淳打造成山水相映、林田野趣、花香蟹肥、淳美宜居、悠然自得的“花漫城”。

(2)设计原则

特色性原则:以全区生态本底为基础,主动连接自然山水生态格局与城市空间格局,打造高淳“水、山、城”融为一体的特色格局;以植物资源为抓手,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增强高淳居民的地域归属感,彰显慢城文化特色。生态性原则: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深入贯彻落实好“着力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彰显如诗如画的‘生态美’”的战略任务,依托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乡土树种调研结果,适地适树,优先选择生态性与景观性兼备的乡土树种,保留当地特色,彰显生态友好。差异性原则:依照中心城区和外围区镇进行分区,按区域特色分类指导,为建设最浪漫的风景山林带、最有乡愁的农耕田园带、最具吸引力的城边明珠、最生态的城市廊道等丰富多元的景观,提出相应的设计提升策略。

5.总体规划结构

通过整合高淳区域内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依照设计原则,形成“一心三片四廊多点”的总体规划结构。“一心”指以固城湖为核心,依托固城湖优越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将固城湖打造成融合基础服务、休闲旅游、运动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景观新中心;“三片”指依照高淳境内资源分布特点,将其分为山慢城、水慢城、文慢城三个片区,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目标和景观特色定位,进一步凸显现有资源的优势;“四廊”则是结合绿道规划等专项规划文件,根据片区特征分别打造田园风光廊、城市景观廊、生态休闲廊和山林风光廊四条景观廊道,以特色植物烘托景观氛围。如,田园风光廊主要位于水慢城片区内,选植水杉、乌桕等耐水湿植物突出水乡意境,并串联区域内的多个节点。

6.具体设计方法

(1)绿网交织

结合人文景观和城市绿地建设框架,通过搭建城市绿廊,将城市内“点、线、面”三种绿地结合,形成相互渗透的网状绿地结构模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高淳力求在搭建绿色廊道的同时,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7],增添色叶树种、芳香植物等,建设“生态、美观、多彩、幽香”的特色花园廊道。如,位于高淳东部、途经游子山和花山的山林风光廊选取柏树、湿地松、毛竹等高大笔直的常绿植物作为骨干植物,间以蜡梅、萱草等色彩清雅的中下层植物搭建植物群落,贴合区内宁静深幽的苍然涧色形象。

(2)增花添彩

缤纷的色彩和丰富的观花植物赋予场地天然的浪漫氛围。因此,相关人员应充分梳理现有植物群落,在合理的范围内补充色叶、观花、观果植物,营造四季变化的植物空间(图1、2)。高淳区胥河沿岸利用狼尾草、芦苇等观赏草植物对裸露的黄土进行覆盖,再以矢车菊、金鸡菊等颜色丰富、姿态摇曳的草本花卉点缀,打造了浪漫悠扬的河滨景观(图3、4为改造前后对比图)。

(3)文化为魂

文化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具特色的重要条件。高淳立足自身优势谋特色,把握历史文脉、慢城品牌、水乡圩田三个突出的文化特征,打造特色景观,彰显文化底蕴。如,陈毅《东征初抵高淳》勾勒高淳的水乡美景,描写军民鱼水之情,据此选取红梅象征革命精神,与这一历史片段相呼应。

结语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已经从增量扩张逐渐转向存量优化的今天,如何深入挖掘并全面彰显地区特色,成为行业内共同面对的话题。文章针对此,以南京市高淳区的绿色空间景观提升改造为例,具体讨论如何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地区特色,为居民提供一个绿色全覆盖、文化全渗透、居游共享的美丽绿色游憩休闲空间。

作者:陈欣欣 谷康 麻菁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