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学智慧元素引入下环境景观设施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为探索出可应用地域文化元素且适应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设施设计的方法。分析多所高校的优秀景观小品设计案例,剖析其结合地域文化的设计语汇,凝炼关键设计方法与要点,提炼出“地学智慧元素”的概念与应用内涵。总结了如何引入地学智慧元素的高校环境景观设施的设计策略。由此得出的设计策略可为今后高校景观设施的设计提供更加契合地域文化脉络的参考措施。
关键词:地学智慧;元素;高校环境;景观设施设计;地域文化;环境设计
引言
国内高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可读性逐渐引起了社会关注,各高校在文化引申中外延了包含艺术、情感以及诸多其他感知要素的内容。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约旦,在开学典礼中曾对环境空间与高校文化的关系有过一段精彩的讲话,“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1]构筑物发展的历史离不开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与沿革,其形态的生成逻辑也与人的精神形态、当地地域条件、场所的历史脉络紧密联系,从而反映着所在地域特有的文化。可见校园构筑物与景观陈设在提升校园环境空间的内涵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由它们引申象征出的文化精神,更构成了当今高校教育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现今校园的景观环境表现出了较多的问题,大多数高校校园,从规划格局到植物配置,从环境要素到景观陈设,往往会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单以环境空间来看,各高校间似有诸多雷同,故往往难以通过高校环境空间来辨别各校的文化与当地特色,更无法从中感知其特有的文化脉络与场所精神,这是一种缺失地域文化元素的体现。另外,当谈到对校园环境的设计,大部分高校在规划设计校园空间时往往重轮廓,轻细节。对于校园特征的体现,一般校园在设计时通常只考虑图书馆与礼堂等重要建筑的形态与相关设计,而容易忽略那些与师生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景观场所与设施的设计,这种仅关注主要建筑的校园空间往往是缺失整体协调性美感与地域环境特征的。所以针对上述提出的高校校园问题,为有效改变现状,避免校园空间的单调性,强化高校环境景观设施及其场所的地域特征。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将提出“地学智慧元素”这一概念,并将概念引入到高校的景观设施与空间场所的设计中去。“融入环境,而非环境适应人类”,地学智慧元素在高校环境空间中的渗透应当呈现出一种油然而生的状态,这种对地学智慧元素进行吸纳的设计在师生的校园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提升上,也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是设计者在设计前期应当去思考的内容。
一、地学智慧元素的概念及前人研究
(一)“地学智慧元素”的概念定义
“地学”,指基于地域文化延展出的学问研究。它由各维度与地域相关的信息,如当地自然环境的风格特征、人文历史的发展沿革、特色产业的形成脉络以及相关社会环境组成。地学是一种综合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以时间与空间为轴双重维度发展,并着重以地域为基础展开的学问研究。“智慧”突出了这一概念的特点,是对“地学”中丰富而庞杂的学问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提炼浓缩与合理抽象。“元素”,则是将经地学智慧浓缩出的文化信息进行符号化的提炼[2],成为可视化、可运用的符号标志,并转化为可多维度运用的元素融合到景观设施与小品的设计中去。图1为剖析上述步骤的分解流程图。本文将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即针对高校环境景观设施的设计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地学智慧元素的引入方法探索。需要注意的是,“地学智慧元素”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但较之是更为深层次的递进概念。相比通常论述的地域文化,地学智慧更注重其中能够被拓展,延伸,追根朔源的具体要素,是一种以具象的形体展现抽象文化的方式。引入地学智慧元素对高校的环境场所与景观设施进行设计,将不论从轮廓还是细节上,都可以相呼相应,相辅相成。高校作为诸多文化的载体,成功引入这一概念进行设计的成果可成为其文化的宣传实体,成为高校环境内在的品质与风范,形成一种“态”,而这种“态”对环境的融入也可以更好地塑造每位环境体验者的内心。
(二)国内高校引入“地学智慧元素”的相关设计研究
通过调研分析,现国内许多大学的校园景观设施及场所设计,已有较多以地学智慧元素作为设计切入点的案例。主要表现为对地域传统文化的保留与融合,对周围环境风格的吸纳与对场地肌理的顺应。[3]首先介绍的案例,是将保留历史作为校园景观设计切入点的北京大学,北大校园内保留了多处古园林遗址与一批经典老建筑,充分体现了校园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校园以未名湖为中心点,在校园主轴线上分布了诸多体现地学历史文化价值的景观陈设,如蔡元培雕塑,钟亭,翻尾石鱼等,这些文化构筑物以未名湖为中心进行环绕排布,产生了一种文化的向心性。同时,该校诸多学生设计团队也在不断基于地学智慧元素对校园空间改造提出意见,产生新的景观改造项目。对于环境风格的吸纳汲取,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环境空间设计是应用这一地学智慧元素线索的典范。作为中国最有历史沿革的艺术院校之一,王澍先生以“山水观”作为校园设计的基本理念,校园中的建筑、景观空间、构筑物的设计都汲取了江南地区山水交融的风格特色。这一地学智慧理念在整个校园空间中交融贯通,校园融汇了杭州最原始的山水文化,使这里的环境与现代城市缺少特色的钢筋水泥丛林分离而自成体系。校园内一系列山水画卷式极具江南风情的景观设施与构筑物,成功塑造出了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山水书卷式校园。[4]对于地域肌理的顺应,本文将主要以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为研究对象。川美的校园设计,结合着重庆原始的农业产业以及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貌,以“乡土景观”为地学智慧主题。整个校园的环境设计,从自然界面到人工界面,从建筑物到景观构筑小品,无一不顺应着场地肌理与人文肌理。校园内布置着各类具有乡土特色的环境艺术装置,景观小品设施,这些设施的建成空间也都保留了诸多场地原始信息,将整个川美校园营造成一处颇具艺术气息的山林桃源。[5]以上引入地学智慧元素营造校园景观环境与设施的研究案例,可为本文提出设计策略做参考。下文将对几所高校的案例进行更为细致的剖析,分析它们应用相关元素的具体手法,这样可进一步帮助探索“地学智慧元素”的研究切入点与引入方法,并进行相应设计策略的归纳总结。
二、地学智慧元素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该部分将剖析几所高校景观设施设计案例的优缺点与具体操作手法,总结引入地学智慧元素进行设计的一些已有方法。从而这些实践研究可为最后梳理出应用地学智慧元素进行设计的方法策略做支撑。
(一)以地域自然环境为主导的地学智慧元素应用
以北京大学的“果雨花园”项目为例,该项目将重点放于利用原有地域资源进行景观环境设计上,对原场地的自然资源采取了环保的再利用措施:设计团队将几段原场地中从被大风吹折的古树上切好的木桩,进行修整与塑形,作为了场地里的临时座位。利用场地原有的清水混凝土墙强调空间边界,甚至激发了一些其他功能—墙顶部的台沿面被作为了一种非正式的座位,可供过往的学生休息,作为了一种临时休憩场所。同时,场地环境中原有的柿子树和核桃树被保留下来,进行了再利用,利用它们限定出主要的活动场地,避免了使用其他材料来限定空间的不必要资源浪费,也回应了场地原有的自然地学环境,如图2。由此案例可以得到一些今后设计的理论实践经验,在这个校园空间改造项目中,对于原有地域资源的再利用手法多而丰富:如取材于校园内被风吹折的古树,将之进行简单处理后作为天然的景观座椅,是一种贴近周围地域自然环境的校园家具[6];同时,该设计也利用场地原有的混凝土墙与果树进行空间界定,尊重自然,顺应地域的同时也避免了额外界定空间的材料资源的浪费。通过多种手法利用了周边自然地域资源,紧密结合自然环境关系[7],该案例的操作手法是一种典型的,提取了与环境相关的地学智慧元素进行设计的策略,从而使该处景观空间具备了地域自然环境中的特殊性。
(二)地域历史文化为主线的地学智慧元素应用
若要做到应用以地域历史文化为主线的地学智慧元素进行设计,应当提前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沿革与成因,从而梳理条条脉络与线索。一个地域长时间发展以来的传统根基产业以及历史文化脉络是重要的地域历史文化线索,也是设计景观设施时应当进行研究和利用的地学智慧元素。以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为例,重庆的根基产业为农业,四川美术学院校区内的景观设施也都遵循着当地的文脉印记[8],相关设计都广泛吸取了诸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元素。在校园的景观设施中,将很多传统农业生产用具如石磨、水车、耕地犁,以及农村传统生活用具如水缸、陶罐以及古建中的花窗,都转化为了景观小品,一并融合到了乡土特色的景观环境之中。[9]将传统根基产业内的乡土材料与现代艺术设计手法相结合,是现代高校空间艺术设计与乡土地学文化元素充分结合的代表。
三、地学智慧元素在高校景观设施中的应用策略
在地学智慧元素中“地学”含义的中,最核心的要点就是其“地域”。地学智慧元素的形成与表达,离不开与地域相关的各分支脉络。由“地学”引申出的设计策略分为表象层面与内在层面。表象层面通过即日常可观察到的空间环境特色,如以选材与形态为出发点提取地学元素运用于设计中。内在层面则是剖析与地域环境相关的历史文化,结合当地人们相关记忆,探寻该空间的场所精神,从而引申出与之相契合的环境设施内部的文化内涵与寓意。[10]
(一)以地域环境因素为要点进行设计
应用地学智慧元素的环境设施设计首先应当植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高校所在场地的地形地貌、原生自然植物、当地气候变化等自然元素特征都可引入地学智慧元素的设计,这些与表象层面的相关元素往往能给设计形态带来十分直观且显著的影响,也使设计具有了特殊性。对于地域环境的特征元素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点来进行具体提取与利用:
1.提取地域特色文化凝炼为设计元素:地域环境要素的提取,也可以以某一地区的特色文化为设计灵感,如江南地区的纹样多变的花窗窗格。图3是笔者的一项设计成果效果图,本方法将以该设计项目为参照进行阐述。该项目设定场地于江南地区某大学校园内的一片空旷湿地处,面朝溪水,设计内容为一处特色窗格文化廊架。该设计着重以江南地区建筑立面上的的窗格纹样为灵感,笔者收集、整理并提取了各式窗格纹理,进行了窗格形态的归类,从而将选定的,提炼出的窗格纹样图案通过艺术处理手段,运用到廊架隔断面的设计当中。如图4的廊架立面图可见得,用文化窗格的方式代替传统形态隔断的设计效果。这项设计以窗格纹样为元素设计廊架内部隔断;顶部以不规则起伏面做构筑物屋顶,两端相对来说起翘,也是提取了传统中国建筑屋顶中飞檐翘角的特征;支撑柱伞状撑起屋顶,其形态远看正如水乡常见的油纸伞形态。上述手法均是以地域特征作为地学智慧元素主线的策略与运用手段,使得该构筑物除形式上较为新颖,风格上更加契合江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作用上,镂空的窗格相较于传统的实墙面,更易于促进廊架内外空间的渗透,加强构筑物两侧的空气流通,光线交融,配合特殊的窗格纹样,阳光洒于地面,更形成了特殊的光影艺术效果。同时,灵活的风格空隙更增加了过往人群的视线交流。无形之间,廊架成为了校园空间内的一处文化纽带,易于唤起师生对中华传统优美纹样的记忆,更是一处能够校园地域片区特色的象征。这种从地域环境要素出发进行设计的手段,因其设计成果的文化易读性,且地域指向性明确,可作为是一种对江南地区窗格纹样魅力的弘扬手段,是一种将地域特色文化转化为地学智慧元素的操作手法。所以,该项目的设计手段可为今后着重于地域要素进行地学智慧元素的引入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2.选材于周边已有构筑物进行设施设计:对于应用地学智慧元素的环境设施设计,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场地区域内周边原有构筑物的材料、形态等来进行相契合呼应的设计。这种契合具体表现可以是在设计时,选材于周边已有构筑物,或吸取其形态特征,这样的设计对周边地域环境的创作包容度更高,可以使环境小品和谐地融入到周边环境中。例如,若周围大都是砖石材料的构筑物,则可以设计以砖墙等砖石作材料的环境小品作为校园内的空间分界设施,以起到装饰校园、分隔校园功能区的作用;同样的,如果周围大多是钢筋水泥的现代构筑物,那么也可以相应选用合适的混凝土、玻璃、钢等作为材料以及现代造型的设计形态,设计具有现代感的环境设施,配合极具现代感的流线型造型设计景观座椅、景观花池等小品以契合整体氛围。[11]
3.提取自然风格融汇于设计基调:针对地域环境因素的景观设施设计,另一种设计策略是要顺应当地的风格基调进行设计。一般高校的风格与城市风格是融汇一体的,就好比在江南地区,应当融合依山傍水的江南风情,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园内构筑物设计大部分都吸取了江南地区典型的白墙灰瓦的颜色特征,运用清淡朴素的颜色,以及运用木材、灰瓦等材料进行校园休憩构筑物的设计,让师生穿过廊架等构筑物时仿佛置身于江南小巷中,感受到宁静的水乡地域氛围;在地势复杂的区域,则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层叠变换的地形,将之转化为设计的独到亮点。如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在多级高差处设计层叠向上的景观大阶梯,相关小品的形态都顺应着特殊的场地特征,多运用曲线、折线等不规则无序元素设计构筑物形态。这些操作手法可以化解地形起伏不规则的难题,同时又有着与平原地区不同的特殊环境装饰效果,也具有着引导行人行进方向等其他的作用与功能。从而这些操作手法与策略都可以做到融汇当地城市或片区风格,设计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景观环境设施与空间。
(二)提取人文历史元素为文脉进行设计
以历史文化元素为文脉的地学智慧元素主要指高校所在的地理片区,历史上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淀,文化与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物、民俗文化、自然古迹等并与所研究高校有所关联的人文文化历史遗存元素线索。[12]这种历史遗存元素,时刻渗透着人们与高校师生的生活日常,配合时间线的串联,形成历史脉络。设计者应当在了解当地历史与文化沿革的基础上,汇总分类不同主题的发展线,将主题精神融入到地学文化符号中去。
1.以历史沿革为设计脉络:一所高校的建校历史往往是与社会历史相互交织而非常复杂的,其中将对高校历来有所贡献的人物线索,建校历史上着重突出的事迹线索,两条线相串联起来,就是一条具有丰富内涵与深刻纪念意义的历史遗存元素脉络。以历史人物与事件为设计主体,首先应从高校的历史文化脉络出发,进行相关梳理总结并作为设计主题。设计调研初期可以从探访校史馆,研究母校前身开始,探寻根源。如原国立中央大学后拆分为江苏九所高校,并有被九所高校着重纪念的九鼎。以此为法寻得根源后,则可以相关事件作为题材,可将纪念性的年份数字、地理位置信息、名人寄语等元素进行相关艺术处理,将之可视化、实体化、元素化,以此为源设计出的相关景观雕塑小品将带有强烈的纪念性,更易唤起师生归属与认同感,凸显高校悠久的历史沿革。同样的,对本校发展极具贡献的人物也可以作为纪念性对象,设立雕塑小品于纪念性广场中或相关教学楼前,配以相关历史背景介绍,也是一种凸显高校地学历史文脉的典型操作手法。
2.以文化学科产业为设计主体:对高校历史文化事件追根朔源的同时,不能忽略相关特色学科产业的历史发展沿革。这种更深层次的历史发展脉络,往往对高校的历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推进作用。这些设施小品的设计若做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或是感官体验,方能体现地学智慧元素的应用。例如江苏大学的特色农机学科,中国美术学院的国画学科等,都是值得被各高校重点宣传展示的对象。可以将这些重点学科的特色通过相关学科成果的形式展现、宣传,并将之转化为相关主题的设施设计,例如在江苏大学设计相关农机应用的小型环境小品,给学生提供与小品互动参与的可能性,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这些小品设施与学科的相关性,体验其可操作性,更能给人以强烈的肌肉记忆,并深化精神感受。这样可互动性的环境小品,往往便是设计能够体现文化学科产业特色,应用地学智慧元素的环境小品的切入点。
结语
现今各城市风格的展现日益引发了人们的关注,高校环境也是地域风格的微观缩影,而校园内的环境景观设施设计往往难以体现地域文化内涵。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以“地学智慧元素”这一概念为切入点的改进策略,以相关高校案例作为研究剖析内容,分析并总结出以地域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元素为脉络的设计主线,提了出引入地学智慧元素的校园景观设施的有效设计策略。本文策略的提出虽然主要以案例的形式呈现,但鉴于案例的典型与效果可见性,使本文的策略提出具有一定普适意义。希望本文对于地学智慧元素概念与相关策略的提出,能为今后高校环境设施的设计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作者:冯星乐 韩荣 张宇涵 单位:江苏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