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的工业景观设计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意产业的工业景观设计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创意产业的工业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在城市更新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大量工业用地闲置的同时创意产业急需发展空间。本文以广州琶洲啤酒创意产业园为例,将创意产业与传统工业遗址改造相融合,积极探索创意产业园与工业遗产改造相融合的互动方式,推动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城市空间的活力再生。

关键词:创意产业;工业遗产;景观设计

随着科技与生产力的进步,以及城市化的推动和现代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等一系列原因,城市中的传统工业逐渐没落或被迫搬迁,遗留下来大量废旧的工业建筑、机械设备等工业遗产,极大影响城市发展面貌。这些工业遗产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处置逐渐引起社会关注。城市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工业厂区被逐渐废弃的同时,创意产业却面临着缺少发展空间的问题[1],理清两者的关系将有利于更好的融合发展,文章通过广州琶洲啤酒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为例,探究利用工业遗产改造升级为创意产业园景观设计手法。

1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园的融合

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原有主导产业不仅为新兴产业腾挪了土地空间,入驻的新兴产业也反向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2],使原有的潜在要素资源与新兴元素融合,激发出新的创意产业。这一过程中,传统工业遗留下来具有历史感、技术性、社会性、艺术属性的工业文化遗存,如建筑物、机械设备、车间、仓库、生产、运输等场所[3],可以被具有文化创意属性的创意产业园所利用,形成独具辨识性的文化景观,兼具文化与历史双重价值,通过改造升级再利用实现了历史与文化的完美融合。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园两者的融合不仅使新兴创意产业园具有工业时代的历史文化感,也缩短了整体的建设工期,节约建设成本,提升综合效益,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多方面积极作用。

2项目概况

2.1区位分析

项目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西区珠江江畔,临近琶醍创意区,东面为规划电商总部经济区,南临海珠区万亩果园,西面为广州报业文化中心,接赤岗领事区,北隔珠江与广州CBD珠江新城相望。珠江是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地理轴线,也是确定特征和项目定位、提供开阔视野以及广州塔建立紧密联系的基础,同时也是朝向珠江新城和地标性建筑的中轴线,地理位置优越。

2.2气候条件

琶洲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21.8℃,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2.3交通条件

项目地块道路通达性高,东邻华南快速路,西靠猎德大桥,北临珠江和阅江西路,周边规划路网环绕。现有地铁8号线、4号线及沿江有轨电车线,未来将新增南北向地铁18号线及环状有轨电车线路,轨道覆盖紧密。未来将大幅度提高广州其它地区与本项目的可达性及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同时增强珠江两岸联通能力。水上交通在琶洲北侧规划布局游船码头,将于海心沙等城市节点联系,加强一江两岸的有机联系。

2.4场地概况

厂区前身为珠江啤酒厂,其筹建于1984年,2009年珠江-英博国际啤酒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广州传播啤酒文化的重要宣传窗口,2010年建设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园区,成为促进啤酒文化、城市文化、国际文化融合发展的交流平台。近年生产线逐渐外撤,原有厂房及车间闲置,当前除珠江-英博国际啤酒博物馆正常营业外,其它区域主要为废旧厂房及老旧办公楼,主要建筑包括现有包装车间、发酵车间及锅炉汽机间、烟囱、煤棚、麦芽立仓等。场地周边配套条件完善,项目水、电等可直接由附近公用工程系统接入,有利于项目建设和建成后投入使用。规划总用地面积69127m2。地块用地大体呈东西向长方形,南北长108m,东西长约525m,地势平坦,地形较规整。西侧市政路宽27m,南侧市政路宽15m,南侧琶醍消防车通道宽8m,东侧市政路宽50m。

2.5发展机遇

项目地与珠江新城隔江相望,与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共同搭建“黄金三角区”格局。所在的琶洲区域是广州未来千亿级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所在,已引入腾讯、阿里巴巴、复兴等一系列龙头企业总部进驻,已形成成熟互联网和会展经济的总部经济区格局,是广州未来最活跃、最具魅力、动力、活力的城市区域,也是广州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窗口与象征。

3总体规划与设计

3.1规划定位

依托珠江两岸良好的创意产业基础和珠江一线滨水生态资源等优势,坚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路,在现有琶醍文化创意艺术区发展基础上,挖掘创新啤酒工业文化,打造集“研发、设计、孵化、展示、交流”5大功能于一体的啤酒创意产业园,形成啤酒文化创意城市休闲空间,引领城市休闲景观新发展。

3.1.1打造国际知名“啤酒+”创新基地

整合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新资源,依托先进制造业基础和雄厚的产业资本,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吸引产品研发、电子交易平台、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资源,搭建技术研发孵化、贸易展示、宣传体验平台和上下游生态产业链,形成以啤酒特色为主题的总部经济区和产业集聚创新平台,打造产业、文化、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啤酒创新基地。

3.1.2打造高品质特色文化品牌地标

立足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打造创新岭南文化展示交流平台;依托独有的啤酒厂建筑特色及啤酒博物馆文化传播,打破产业价值链的边界,创新啤酒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广州市臻具现代格调的啤酒文化平台。打造为广州独特的文化品牌地标,与珠江新城、海心沙隔江遥相辉映,共同提升珠江两岸的文化环境品质,增添广州的国际城市魅力。

3.1.3打造绿色生态、艺术休闲的城市栖息地

以现有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为基础,依托一线迷人的滨江景观资源,挖掘旧厂工业景观资源,建立立体、开放的生态景观系统,打造具有滨江公园遗址特征、低密度、舒适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城市的休闲娱乐与文化艺术交流氛围,成为广州独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休闲公共空间。

3.2总体规划设计

整体规划以“滨江生态、啤酒文化”为设计主题,在尊重原有厂区场地特征、保护原有啤酒工业风格、延续啤酒文化、加强场地历史感的原则下,根据园区内对产业经营和功能的需求,将园区划分为艺术文化区,啤酒体验区,创意办公区,展览演出区。场地内部采用最小干预的处理手法,保留原有场地的结构和肌理,对部分工业建筑进行空间改造,对部分构筑物进行表面装饰改造。根据厂区遗留建筑物的质量情况,对于建筑质量较好,保留有珠啤工业特色的建筑及构筑物,采用新旧融合,空间集约,景观优先的改造设计原则[5],以灵活的方式合理利用原有厂房等构筑物的空间,赋予其现代新的功能,以混合、简化等方法将新材料融入建筑外立面原有工业元素设计当中,形成新旧混搭,赋予其现代时尚感、科技感、打造粗犷但又不乏精美的工业风格[6]。

3.3功能分区

3.3.1艺术文化区

3.3.1.1啤酒公共艺术休闲空间

将原啤酒生产区的汽机间改造成啤酒文化艺术休闲空间。保留原有建筑的外立面造型,使用新型材质进行装饰,并更换现代门窗,形成新旧对比。保留汽机间部分具有景观艺术价值的工业生产设备,对建筑内部进行装饰改造,营造舒适、具有强烈机械工业风格的公共艺术空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添加啤酒艺术氛围。

3.3.1.2啤酒文化中心

将原锅炉间改造为室内和室外展场相结合的啤酒文化中心。拆除输煤廊首层外墙,其余保留外立面,进行内部改造;拆除部分锅炉设备及建筑,保留2组锅炉设备,对平台及垂直交通面积进行加固;保留其机械工业风元素的外立面,并对锅炉设备外立面进行灯光处理。啤酒文化中心通过对啤酒文化相关各类创新性的展示和互动装置,使参观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多角度体验和感受啤酒及其文化,如啤酒文化酿酒台、啤酒择学课、啤酒品尝吧、啤酒艺术长廊等。

3.3.2啤酒体验区

3.3.2.1精酿啤酒体验餐酒吧

利用原建筑物发酵车间的珠啤精酿啤酒线及建筑特色打造为精酿啤酒体验中心,采用高科技的现代化酿造技术,强调丰富而个性化的新潮体验,吸引年轻群体前来消费体验,保留原有建筑发酵罐首层架空层,对外开放展示特色、个性化精酿啤酒,也可作为聚会活动空间,充分展现醇厚的高品质精酿啤酒餐吧文化。

3.3.2.2西入口广场

通过底层架空、空地广场建立生态绿地,保留工业风格生产设备、建筑改为景观设施等方式,营造具有工业遗产、一线滨江及岭南地方特色公共休闲城市空间。

3.3.3创意办公区

3.3.3.1联合共享办公社区

将麦芽立仓、麦芽精选楼改造为创意办公产品,保留建筑内原始的工业机器设备和错落有致的管道设施,对室内进行统一色调设计,增加室内软装等装饰品,与原有冰冷、坚硬的工业设备形成强烈对比,为严肃的办公气氛添加一丝艺术气息。主要针对电子商务、网络科技等创业型公司,贸易投资类外企办事处、金融服务类企业、临时办公、新成立或装修过渡型公司提供联合共享式创意办公空间,配备独立办公室、专属办公桌和独立电话线路的固定办公位、灵活办公的移动办公位,并为其提供配套设施、技术咨询等综合性服务。

3.3.3.2文创SOHU社区

改造利用现有建筑物煤棚发展集啤酒文创周边、IP产品设计与研发,创客孵化平台,文创人才培训基地等周边产业于一体的啤酒文创产业办公社区。对原有建筑功能进行功能置换,设计为灵活多变的办公空间、个人工作室等,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行业需求进行装修,拓展外部街道空间,利用煤廊管道将室内室外连接为一体,利用遗留工业设备改造为景观小品,为办公人员提供休闲、交流、娱乐的公共休憩空间,

3.3.4展览演出区

3.3.4.1文创演艺中心

将原包装车间改造为文创演艺中心。引入文化趣味、潮流玩乐元素,打造啤酒文创周边产品活动展览、文创团队路演与产品销售区域。结合啤酒文化中心,从初步品尝、了解认识、深入体验,到文创演艺中心的活动参与、需求购买,营造一条龙体验式消费。

3.3.4.2展示交流中心

将原生产厂房改造为展示交流中心,引进个人艺术工作室、艺术展馆、画廊等。保留厂房外部建筑造型,利用其内部高大、宽敞、明亮的特点,对厂房内部空间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划分成不同层次和深度兼具独立和开放的活动空间,内部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装饰,使原本黑白、沉重的厂房焕发色彩,使“新”与“旧”形成完美融合,使参观者即能感受到现代的开放,又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遗存。

3.3.4.3标志塔

保留原有建筑物烟囱的工业建筑特色,对外立面进行改造优化并增加灯光设计,打造为整个场地空间的最高建筑物,作为入口广场主要景观节点,营造富有原啤酒工业生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尚氛围,打造为整个场地的精神地标,使得场地具有强烈的区域特质,同时兼具现代气息。

3.4交通流线组织

场地交通保留连接南部道路至琶醍滨水区、LRT站点及码头的开放空间步行通道。西侧利用保留建筑形成烟囱入口广场,结合南侧道路广场设置出入口,东侧博物馆扩建建筑结合南部水塔广场及东侧公共绿地共同塑造城市开放空间。

3.4.1车行流线

车行进入项目地主入口位于地块南侧,次入口位于地块内南北向道路两侧。出租车可在地块南侧入口广场的上客点上下客。地块设计东西2个地下车库,共4个地下车库出入口,沿用地南侧道路布置。

3.4.2人行流线

人流可通过各广场进入项目地块,再分流引导至各区域。通过内部路结合公共广场、首层架空空间形成纵横网络状,使市民在建筑群里面可以享受便利舒适的步行环境,并与LRT站点、码头等公共交通节点无缝相连。利用建筑布局,形成不同高度的立体步行交通空间,二层步道与琶醍相连,三层步道连接各个综合体建筑,多层、小高层建筑屋顶均作为公关活动平台,使得滨江景观的观赏空间最大化。

作者:薛莹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