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融入大运河景观带设计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域文化融入大运河景观带设计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域文化融入大运河景观带设计探析

摘要:将沧州地域文化融入大运河景观设计之中,借助旅游业的发展,使沧州地域文化得到更好地宣传推广。通过对沧州地域文化脉络的梳理,结合沧州段大运河地理概貌和景观设计原则,从武术文化、杂技文化、运河文化三个方面,提出沧州地域文化融入大运河景观带设计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沧州;地域文化;大运河;景观

作为河北省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大运河申遗以来,沧州市政府按照把大运河沧州段打造成“中国大运河文化重要的承载地”目标,着力将域内大运河沿线打造成一条自然、富氧、舒适的景观带。目前,沧州市全力推进大运河沿线绿化工程,着力构建“林水相依、绿廊相连、绿块相嵌”的大运河绿色长廊。将沧州地域文化融入大运河景观带设计中,打造具有沧州地域特点的大运河景观带设计,能够对沧州地域文化起到很好的宣传和推广作用。

一、沧州地域文化是沧州人民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沧州地域文化历史悠久,从战国时期沧州就因渤海而得名。沧州人民民风淳朴、勇敢、刚强,加上历史的条件关系被人们称为“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大运河文化亦是沧州地域文化的一种。漕运文化历久经年的浇灌与滋养,催生出沧州源远流长的文脉及艺术传承。沧州有《诗经》文化的诞生之地,有闻名遐迩的武术之乡、杂技之乡;有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张之洞的《张文襄公全集》;以及扁鹊、刘完素等神医的高超医术。自沧州运河两岸走出的名人翘楚,宛如繁星闪烁熠熠生辉,镶嵌于中华民族瑰丽的殿堂,传载后世。沧州境内有铁狮子、献县汉墓群、泊头清真寺、海丰镇遗址、纪晓岚墓地、献县单桥、杜林石桥、黄骅古贡枣园等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有渤海渔村剪纸、黄骅面花、泊头泥人、沧县镂空木雕、河间皮影戏、青县哈哈腔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彰显着沧州地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大运河畔,也是沧州地区党组织的诞生地。从刘格平创建的沧州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到马本斋、黄骅等抗日英雄的英勇奋战,沧州军民在反抗日本侵略者时运用智慧开展地道战、地雷战、挑帘战、破袭战、麻雀战等,令日寇闻风丧胆、遭遇惨败,彰显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沧州地域革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内涵丰富的沧州地域文化是沧州人民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也是新时代沧州人民意气风发建设美丽沧州的强大动力。

二、大运河沧州段的地理概貌

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先后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涉及京津冀等8个省(市),规划期至2035年;河北省发改委编制完成《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沧州市出台《沧州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等。从大运河沧州段实际出发,沧州市政府按照“严细深实快”的要求,全面落实《沧州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和《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突出抓好沧州市城市区段景观设计。大运河沧州段从吴桥县第六屯村入境,流经吴桥、南皮、沧州市区等七个县市,至青县李又屯村入天津境,河道中心线距离215公里,占大运河总长约1/8,在大运河流经的三十五个主要城市中,沧州段运河是里程最长的[1]。另外,元、明、清在南运河整治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南运河上游有含沙量较高的漳河及滹沱河汇入,极易造成水道堵塞,不利水运畅行,因此通过有意保留弯道,减缓河道流速,弯道处泥沙得以沉淀,形成“三湾顶一闸”的工程效果,至今被现代人应用于河流改造工程中[2]。南运河河道至今保留着“九龙十八弯”的原生古河道形态,沧州至德州段河道尤为突出,从德州四女寺枢纽到东光连镇谢家坝,全长94公里的河道共有88个弯。

三、沧州段大运河景观设计原则及影响因素

景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师的构思,在现有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宜人们休闲活动的空间。通过景观设计达到人与建筑、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景观设计坚持绿色生态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经济性原则。遵循以上原则,沧州运河景观带的设计应注重以下几点因素:

(一)天气气候的考虑。沧州受纬度和地形影响,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季,降水集中,灾害性天气常有发生。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晴朗,冬季寒冷干燥。因此,在景观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考虑夏季的遮阳。以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为例,目前遮阳植被及景观小品(如廊架、遮阳棚等)较少,夏季阳光充足时行走在公园内,易使人感觉炎热从而引起不舒适之感。其次需考虑夏季排水,由于降水集中在夏季,在景观设计时需注意排水措施设计,避免景区内发生大面积积水的情况。最后则需考虑水景中的水量维护。由于沧州地区冬季寒冷干燥,降水较少,会出现“枯水期”,所以设计水景的时候尽量引用活水,否则后期维护成本较高。

(二)本土植物的选择。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濒临渤海,海岸线较长,由于沿海地区立地条件差,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对植物生长非常不利。因此植物选取的原则是适应北方气候以及耐盐碱,提高植物存活率,符合绿色生态原则,同时避免换土带来的高经济成本,符合经济性原则。本土植物适应了沧州地区土壤环境,在景观设计时作为主要绿化植被,如白榆、怪柳、合欢、刺槐等乔木,侧柏、黄杨、紫薇、月季等灌木,爬藤类植物可选择紫藤、凌霄等。为突出沧州的特产,还可种植如枣树(沧州素有金丝小枣之乡的美誉)以及梨树(鸭梨之乡),另外沧州东部地区由于土地盐碱含量增高,植物存活种类更是少之又少,但如苜蓿、碱蓬菜等植物耐盐碱性极高,并且可以食用,因此也算是具有沧州代表性的植物,亦可作为地被植物种植。植物配置时还需注意空间的层次性和颜色的丰富性。空间层次上最少应有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类结合,形成高、中、低的景观层次。在颜色丰富上,由于沧州四季分明,可选择季节性开花植物:春天开花植物较多,主要以赏花为主,可种植如迎春、樱花、桃花、牡丹等;夏季观叶、乘凉,亦可选取部分夏季开花植物,如紫薇、木槿、茉莉等;秋季植物颜色较为丰富,红叶植物有鸡爪槭、红叶小檗、红叶李等,黄叶植物有银杏、梧桐、悬铃木等,亦可种植观果植物(如山楂、石榴等)和开花植物(如金丝菊、串红、万寿菊等);冬季可种植四季常青植物(如雪松、龙柏、大叶黄杨、女贞等),同时可种植腊梅、茶梅等冬季开花植物,花期一般为11月至翌年2月,以此避免冬季颜色过于单调。

(三)地形地貌的还原。大运河时至今日虽不像古代水运利用那么频繁,但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大运河将是至关重要的输水线路,因此,在大运河景观带的设计当中,需保留其水流地形原貌,保证其功能性的完整。由于现代化建设速度较快,城镇发展建设中应注意保护运河沿岸河堤的牢固性。

四、沧州地域文化融入大运河景观带设计的策略

《沧州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优势与机遇”明确提出了“名人文化”“运河文化”“杂技文化”“武术文化”。2017年又提出了沧州的“六大特色文化脉系”,即“诗经文化”、“运河文化”、“武术文化”、“杂技文化”、“渤海文化”以及“医药文化”。[3]两种说法虽有不同,但其基本指向是一致的。由于沧州名人植物园的设计充分地体现了“名人文化”,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武术文化”、“杂技文化”以及“运河文化”三方面简述沧州地域文化融入大运河景观带设计的策略。

(一)武术文化。沧州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于春秋,兴于明朝,盛于清代,清末民初甚为繁盛”[1]。沧州的武术门派众多,有八极、劈挂、燕青、八卦等53个拳种,占全国129个武术门派拳种的40.3%。近几百年来,沧州武术涌现出丁发祥、霍元甲、王子平等大批高人义士,为御外辱、扬国威、光大中华精神做出了巨大贡献[4]。沧州武术刚劲威猛,技击性强,招式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内外、刚柔等源于儒、释、道的意蕴。在大运河景观带设计中,首先要展示给观者的便是武术文化的内涵,即阴阳、内外、刚柔等理念,所以在局部广场的铺地或是植被造型上,可以选用太极图案,但需注意图案的表现要含蓄、隐喻,如图1便是利用植被和铺地双结合的形式设计的太极图案。其次,展现给观者的是武术文化最直观的招式和动作,可通过立体的雕塑或平面的图案来表现武术招式,但这里仍然要注意图形表达的隐喻性,如果造型写实、复杂,那么颜色就单一;如果颜色复杂,造型尽量趋于平面化,否则容易使人视觉产生混乱之感。如图2便是写实性的武术动作雕塑,所以颜色设计单一。雕塑设置的优点是立体感强,增加视觉刺激,同时又便于游客互动,增加趣味性。

(二)杂技文化。吴桥作为我国杂技艺术的发祥地之一,以其悠久的杂技历史和精湛的杂技艺术在国内外杂技界被称作杂技艺术的摇篮,1954年吴桥被总理亲自命名为“杂技之乡”。吴桥民间至今流传着“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的歌谣,形象表明了吴桥杂技文化在民间的普及性及广泛性。2006年,“吴桥杂技”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吴桥县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杂技带给人的是惊奇、冒险以及赏心悦目的观感,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非常值得人们学习。很多人都知道杂技要从小开始练,这背后蕴含着杂技人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大运河景观带中这是需首要体现的。在设计中,可采用标示栏展示的形式,将杂技人刻苦练习的场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游客,使游客了解杂技文化所蕴含的深层次人文精神。另外,如同武术文化的体现一样,杂技文化也可通过动作来体现,可将传统民间美术中的剪纸手法与杂技造型结合制作成雕塑或其他景观小品,凸显我国的传统民间美术,剪纸特有的红色元素在四周绿色的植被中醒目突出,同时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红色代表喜庆的观念。

(三)运河文化。大运河贯通南北,历史悠久,对沧州的地域文化影响非常大。据明代史料记载,仅万历年间,以税收计,长芦盐仅次于两淮,居全国第二。沧州大运河滋养了依河而居的沧州人民,见证了沧州的历史变迁,延续着沧州文脉,承载着千百年来沧州人的精神烙印。在大运河景观带的设计中,运河文化首先体现的便是最直观的运河形状,由于沧州段大运河弯道较多,其造型本身就颇具美感,因此可以将运河的造型抽象成道路或地面浮雕的形式来体现,亦可采用运河弯道造型划分景观区域,让游客通过微缩的河道形状进一步体会到沧州段大运河九曲十八弯的美感。其次运河文化的体现便是诸多围绕运河而产生的故事及传说,比如“镖不喊沧”的典故;根据一些老人的回忆,过去的运河两岸商业非常发达,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历史上水月阁、南川楼、朗吟楼非常有名,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史料记载,赛龙舟这项南方才有的运动,在沧州大运河上也出现过,体现了南北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些故事性文化可通过浮雕的形式在运河景观带中展现。可设置多面景墙,上面采用浮雕的形式(如图3),将故事刻画其上,配以简单文字注释,让观者体会古时沧州运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同时也可借助制造实景的形式,比如制造纤夫拉纤场景,或是运河边繁荣的店铺场景等,再现古时场景,能够让游客身临其境体会到古时沧州运河两岸的繁荣昌盛。沧州地域文化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有诗经文化、饮食文化、渤海文化等,可通过座椅、标识牌、路灯等景观小品的造型,或者地面铺装、空间规划等方法在大运河景观带的设计中给予体现。将沧州地域文化合理有效地融入大运河景观带设计之中,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必定能够使沧州地域文化得到更好地宣传与推广。

作者:李洪玮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