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居住区主题景观设计的问题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商品住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主题化”正成为居住区开发和营销的主要模式。该文对这一新的开发和营销理念的产生背景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主题化开发背景下居住区主题景观的主要特征,即差异性、人文性和整体性;同时,分析了当前居住区主题景观设计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过于同质化,缺乏地域人文内涵,二是过于关注细节化的符号堆砌,缺乏对居住区整体空间的把握。对此,提出两方面的应对措施:一是优化设计工作流程,发挥景观专业在主题居住环境营建中的专业优势;二是树立并深化“大景观”理念,拓宽设计思维、全面诠释居住区主题景观。
关键词:主题化开发;居住区;主题景观;景观设计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住宅商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主题化逐渐成为居住区开发与营销的主流模式,即居住区的开发从前期策划到营销始终贯穿于同一主题。主题一般产生于项目策划阶段,用以指导和约束后续的规划设计与营建、市场营销等专项工作,并在空间上贯穿于整个居住区的内外环境,从而创造出整体和谐又个性鲜明的居住意象[1]。
1居住区主题化开发的产生背景
1.1消费需求提升是内在动力。现代社会中,人们购买住宅这一商品最初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当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单纯的实物消费提升至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形象消费便自然发生了。在住宅消费市场中,形象消费主要表现在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后,消费者对于住宅及整体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诉求:适应其认可的审美模式,体现其所倡导的生活文化,所传达的符号信息可以帮助其获得某种社会身份的认同等等。如何在居住区环境景观中适应居住需求提升带来的变化?主题化不失为满足形象消费的捷径之一。它将目标消费群期望的社会价值观还原为外在可视的符号,提炼为统一而简洁的主题,通过多种途径传递、强化这一商品形象,表现方式直白形象,消费者容易获得感性的心理认知,从而有效促进交易行为的发生。因而,住宅消费从实物消费提升至形象消费的趋势,是居住区主题化开发得以产生的原动力,也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力量。
1.2住宅开发市场化是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普遍实行的是住房福利分配制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住房制度开始试点改革。在当时缺乏利润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开发主体缺乏满足新需求的相应动力驱动,因而,由于消费需求提升推动产生的住区主题化现象并未出现。真正的转折点是在1991年,国家实行土地有偿出让制度,放开了各种资金进入地产行业的限制性条件以及政府物价指令性管理的限制等,一系列利好因素极大地促进了住房市场化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房地产发展的历史并不长,最早的商业住宅开发出现在八十年代受港澳地区经济影响较大的珠三角地区,居住区主题化的现象也于九十年代出现在这一地区,这从侧面证明了领先的市场开发意识是其实现的重要前提条件。
1.3专业分工细化是实现手段。早期住房消费主要以实物消费为主,开发企业更多考虑的是住宅的产品质量,对其附属产品如企业品牌、户外景观、社区形象往往重视不够。随着市场的成熟完善,开发企业开始根据不同阶段专业分工,引入相应的专业机构团队,针对产品不同属性深入开发研究,并在开发企业的统筹下协同运作,最终实现项目的既定目标。对主题化开发的居住区而言,其主题的实现具体来说有赖于前期咨询策划对主题的确立、规划设计对主题的诠释、营销与物管服务对主题的支持。因而较之以往的普通住区,主题化开发的居住区参与主体的数量有所增加,且工作内容更为深入、工作范围更为广泛……专业分工的细化以及相应机构的加入,保证了各专项工作开展过程中较高的专业品质,有助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全面充实主题,因而成为推动居住区主题景观发展的重要手段。
2主题化开发背景下居住区主题景观的主要特征
2.1差异性。随着住宅市场可供选择的优质商品日益增多,更多的消费者趋向追求差异化的居住体验。主题往往是根据目标客户的消费期望而设计的,因而居住区主题化的真正内涵是个性化和差异化[2]。基地自然资源、地域文化、消费定位等因素的差异都会导致居住区主题的多元化,最终产生差异性的主题景观。与SOHO(smalloffice/homeoffice)住区相比,利用周边良好的教育资源为卖点的学区房住区,其主题景观往往会呈现截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具备完善且趣味性强的游乐活动场地、中式“府苑”或欧美“学院”风格、结合架空层设置的“托管中心”或户外课堂等。重视目标客户消费定位的差异化,深入分析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并在景观设计中予以实现,不仅是实现居住区独特个性的途径之一,更是景观设计师对消费者个体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2.2人文性。在信息技术、物流服务业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社区邻里的交流日趋减少,城市居民的自我归属感日渐缺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类社会自身创造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无疑成为人们找寻自我精神根源的最好依托,这也导致许多主题化居住区其主题内涵往往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如体现地域文化性的“梦桃源”、以老龄康养为主题的“颐和家园”等等。与此相对应,其主题景观也往往充分考虑在对当地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历史人文尊重与发掘的基础上,关注当代城市生活对居民生活功能、行为规律带来的影响,将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及民俗传统等要素通过具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而从整体上创造出一种与传统地域文化及当代居住文化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的景观特征。
2.3整体性。基于格式塔等视知觉心理理论,体验者对环境的体验认知,具有整体的完形效应,是经由对若干个别空间场所的各种知觉元素连续体验的叠加结果。居住区实施主题化开发,其最终目标是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主题意象,在此类居住区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到私人居室的过渡和居住者长期生活的场所,户外景观无疑具有重要的主题意象完形功能。在空间上,户外景观与居住建筑作为居民在住区活动的两个主要场所,为主题意象的完形提供空间容器,这就要求两者在这一主题框架内实现设计风格、细节特征等方面的协调统一。此外,户外主题景观等各构成要素之间亦需达成同一性,在造型形式、材料与质感等方面互为呼应、融为整体;在时间体验上,完整的主题景观通过合理的主题空间组织和视觉要素安排,满足不同居住者对主题环境存在的差异化诉求,通过全龄、全时空的心理体验,使居民对主题环境的知觉体验不断强化、高度重叠、长期延续,最终构建完整的主题居住氛围。
3当前居住区主题景观设计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同质化现象普遍,主题景观缺乏地域人文内涵。如前所述,居住区主题景观的重要特征包括差异性和人文性,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不同场所的精神内核产生个性化的主题景观,而不同面貌的居住区主题景观又为多元地域及场所的人文生活提供了氛围背景。但在目前主题策划实践中,不少居住区主题的确立极力迎合市场中趋洋、趋富的消费趋向,导致主题同质化现象普遍,实际主题内容脱离项目所在地的地域历史文化。受主题所限,在开发流程中介入时间较后的景观设计亦相应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在设计手法上大多是粗暴模仿、简单复制,景观缺乏可识别性和独特性。如各地诸多以国外景观为摹本开展的造城式住区开发,其主题景观主要以按比例复制国外标志性景点展开设计,在既无移民城市历史背景,又无相应人文及生活方式积淀的情况下,这种脱离当地地域生活文化的主题景观往往难以引发居住者的精神共鸣和归属感;又如某些居住区无视项目当地气候条件,为配合营造主题氛围,大量配置不适合当地栽种的植物景观,既违背了植物的生态特性,又增加了后期养护的成本[3],可谓本末倒置。之所以造成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主题式居住区现有开发工作流程中景观设计介入滞后造成的。在主题策划阶段,策划及营销人员过分迎合市场,缺乏与建筑规划、园林景观专业人士的沟通,缺乏对市场的有效引导。从设计工作介入的时间来看,居住区主题景观设计介入明显滞后,一般是在前期策划、整体规划与单体建筑设计完成之后才涉及到景观设计等内容。由于同质化的主题确立在前,依据策划定位的规划建筑技术方案已获有关建设主管部门批准,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变动的可能性一般不大。同时,由于对景观设计与施工缺乏有效的职能部门监督,时间上的滞后使得设计工作的开展往往限于被动。这种工作流程在普通居住区开发中矛盾并未凸显,但在主题式开发背景下,尤其是那些以良好景观为主题的居住区主题景观设计中,其结果势必会导致景观设计工作的局限性,不利于营造良好的主题景观。
3.2主题景观关注细节化的符号堆砌,缺乏对居住区整体空间的把控。从工作内容上看,现有不少主题式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对主题内涵的理解流于表面化,设计模式尚停留在一种拾遗补漏的“补空”模式,即对住宅建筑的周围空地进行景观设计,对居住区整体空间部分则很少涉及。因此,主题景观表现很难从整体大尺度的空间入手,景观设计过于关注建筑小品、材质色彩等细节部分,强调主题符号堆砌,缺乏整个居住区空间及住宅建筑的整体联系。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居住区景观设计工作仍未摆脱早期简单绿化模式,工作内容过于狭隘。如前所述,我国城市商业住宅早期的消费重点在于建筑面积、户型格局等功能要素,而后过渡到室内装饰、建筑质量等自身居住条件的改善。在这一背景下,户外景观的好坏不是决定购买的主要因素,住宅建筑设计方案的合理与否才会对后期销售产生较大影响。但近年来,我国居民的居住水平发展较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接近40m2[4],人们越发关注城市居住的环境质量改善,商业地产的销售卖点也逐渐转移到良好的居住户外环境上来,这就要求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建筑布局应充分考虑居住区环境景观。而事实上,现代居住区整体景观绝非仅局限在这种狭隘的园林景观概念内,而是包括了规划、建筑、工程等各学科的综合:居住区规划本身不仅包括建筑在内的实体规划,也包括园林环境在内等开敞空间的规划,而居住建筑无论是在数量还是体量上都是园林景观的主要竖向空间界面。在滨水、临山这样以优美的环境景观为卖点的居住区,是否拥有良好的景观朝向更是直接决定了住宅的营销价值。因此,目前国内不少业内专家也从实践的角度提出,需要改变这种狭隘的、表皮式的景观设计现状,如陈跃中先生曾提出现代高档商业居住区景观设计,不能仅从建筑角度来考虑布局,而应当从大景观的角度,按照整体景观原则合理布局道路和建筑及其他附属设施,把景观资源充分调动并形成整体互动[5]。因而,在以居住个性文化与主题景观为特色的主题式居住区中,景观设计的工作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拾遗补漏式的“补空”,而应充分考虑主题景观的空间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主题居住氛围。
4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居住区主题景观设计现存以下问题:一方面,深层次的社会性因素,如居住商品的符号化营销、主题定位对大众文化的盲从等导致主题的同质化,从而造成主题景观设计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景观设计专业自身在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若干不足。从设计专业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对主题化开发背景下居住区的主题景观设计,当前阶段可从两方面着手改进。
4.1优化设计工作流程,发挥景观专业在主题居住环境营建中的专业优势。将景观设计介入居住区开发工作的时段前置,既可提升主题定位的专业性和全面性,也有利于形成完整的总体景观格局,增加后续主题景观设计的主动性。在策划阶段,景观设计工作者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参与主题策划,如通过整合既有景观资源,增加主题及景观的独特性,分析目标消费者的景观诉求,或发掘场地地域文化,以提升主题及景观的人文内涵,论证主题景观营建的可实施性,避免主题定位盲从市场;在详规和建筑设计阶段,景观设计工作者可与相关专业人员加强合作,参与居住区整体规划方案设计,对总体景观格局影响较大的内容,如居住区主要出入口位置、建筑布局及限高、建筑朝向对景观均好性的满足等,进行充分论证、共同确定,以最大化发挥景观专业在主题居住环境营建中的专业优势。
4.2树立并深化“大景观”理念,拓宽设计思维、全面诠释居住区主题景观。居住区主题化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创造整体化的主题居住意象,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工作者摆脱传统设计模式的影响,树立并深化“大景观”设计理念,包括服从整体空间规划,合理衔接社区、街道、住宅等不同类型空间,以创建完整的主题空间体验,并借助BIM平台等技术手段与规划、建筑、室内等其他专业保持方案和技术设计的一体性;户外景观不能仅停留在细节化的符号堆砌和“补空”设计上,还应从空间结构(如结构组织、空间处理手法等)、景观要素(如植物配置、景观建筑等)、细节表象(环境色彩、材质肌理等)等不同层面去表现主题内容、强化主题氛围等。此外,主题景观的整体性还体现在时间维度,即景观的连续性方面,如围绕主题定位,如何创造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景观诉求的全龄或全时空主题空间体验?在未来居住区开发中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参与主题景观营建?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景观设计工作者在未来工作中积极探索的新课题。
5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主题化开发现象有其深层的社会、市场和行业发展原因,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是我国居住市场开发的主流模式。居住区开发工作具有多行业协作、分工细化的特点,要解决居住区主题景观设计的现存问题,需要景观设计工作者打破现有分专业、分阶段设计的思维定势,优化工作流程,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加强与不同专业的协同合作,以创造出既满足市场消费者需求又整体和谐兼个性鲜明的主题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邓洁.居住区主题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2]费卫东.浅析居住区主题策划[J].中外建筑,2010(4):71
[3]陈艾洁.植物景观主题在居住区设计中的实践[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47.
[4]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局长就2019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EB/OL].
[5]陈跃中.样板园林———楼盘样板区景观设计初探[J].建筑技艺,2011(12):218.
作者:邓洁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