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理论下恢复性景观设计的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景观理论下恢复性景观设计的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景观理论下恢复性景观设计的探讨

摘要:景观都市主义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理论,在前进的同时也可以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有效结合。恢复性景观原本以改善人体心理、生理压力为主,通过吸收融合了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特点,探讨恢复性景观向整体生态环境发展的可能性,更多关注整体人文环境的发展与改善,从而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恢复性景观;可持续发展;跨学科

在以建筑为主流的时期,景观更多的是依附于高大的建筑作为背景板,或在城市这个有机体内被规划为点缀物,其主要的功能作用也仅仅是带给大众审美上的愉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精神世界的空虚使人们越来越注重美的体验。“由于我们是动物,是生活在草地、森林、海洋和平原中的生物,我们天生喜欢泥土的芳香,绿叶的清新,天空的蔚蓝和宽阔。”[1]西蒙兹在《景观设计学》里提及的人的动物性也许能让我们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人对自然景观的渴望。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随着大量有关景观的论文和研究面世,景观的用途和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为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缓解人们在大都市环境下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和恢复性景观理论逐渐步入公众视野。

1景观都市主义理论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概念最早由查尔斯·瓦尔德海姆于1997年提出[2],瓦尔德海姆的核心观念是用景观代替建筑,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新单元。而早在20世纪80~90年代,詹姆斯·科纳在“景观复兴”运动中已经提出了“景观作为都市主义”的概念。随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日渐深化。总体看来,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理念是以景观为主体,设计方法是以景观为导向。[3]令人值得关注的是,景观都市主义操作方法较其他理论具有更强的可行性———景观都市主义倡导设计师进行更多面的场地研究。通过学科交叉合作,了解场地的背景并预判其后续发展,将景观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最终达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效果。这一系列的操作虽然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切实有效,这使人们更加深入了解景观未来的发展潜力:景观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可持续的。同时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对社会和人文方面的探索和关注,也为在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下恢复性景观设计的探讨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2恢复性景观设计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便利、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因为压力和竞争的加剧产生了生理和心理上不同程度的压力。在这种大环境的促使和带动下,恢复性景观实践在国内外盛行。很多专家学者针对其总结归纳出了主要的设计方法。

2.1通过刺激感官进行设计。很多疗愈景观通过对视、听、嗅、触等多种感官进行刺激来达到缓解居民压力,带来心理愉悦。例如美国芝加哥植物园内的比勒体验花园,它由设计师杰弗里和芝加哥植物园园艺治疗中心主任基恩共同设计,并于1999年建成[4]。花园由“一轴、两点、两廊和两区”构成,这样的构造可以让空间更加通透且不会造成人流拥堵。无障碍景观设施和专门的五感体验区体现了设计师考虑到所有不同类别的人群,体验区内部植物丰富,凭借质感、气味、色彩等带给人们丰富的感官体验。园内还有实践区可以促使人们亲身加入,大大激发了参观游客的热情。但是专门利用感官来缓解人群压力的场所为数不多,这种类型的体验花园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且大多占地不大,大面积大体量的景观设计可能无法运用这种方法。

2.2通过景观分类进行设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师生通过对不同校园景观(广场景观、林地景观、花田景观、水体景观)进行多种恢复性指标测试,包括简式心境状态量表(BriefProfileofMoodStates.简称BPOMS)、状态焦虑量表(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简称S-AI)和知觉环境恢复量表(PerceivedEnvironmentalRecoveryScale,简称PRS量表),并进行多方文献参考,从而在分析论证后认为林地景观和水体景观对学生缓压、释压的效果最佳;而林颖萱等学者更进一步通过在台湾调研比较山体和水体发现,因为水流的声音也有部分恢复性效果,所以水体的恢复性潜力要高于山体[5]。这样之后的恢复性景观设计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水体和小山体景观的体量,或者让山体和水体景观成为设计的重心,达到缓解人们心理压力的目的。这种疗愈景观设计更适用于大体量的基地场所,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资金、投入成本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强行造山理水可能会对原有基地造成一定的破坏。

2.3通过学科交叉进行设计。较早的恢复性景观研究来自于心理学层面:Ulrich提出的压力缓解理论和Kaplan夫妇提出的注意力恢复理论;其中Kaplan夫妇主张从缓解精神压力的角度开展实验分析,通过欣赏大自然的方式缓解精神疲劳和心理压力,达到恢复心理健康的效果。现代恢复性景观的效果测试也多是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评估,可以说恢复性景观的研究本身就是通过学科交叉和跨学科来实现,而随着疗愈景观研究的深入,其不可避免地需要如医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来辅助。与此同时,应运而生的诸如医疗花园、体验花园、福建花园、冥想花园等与恢复性景观密不可分。现在已经产生了很多医疗花园,它们多建于医院和养老院内部,目的是通过导入自然和人工景观,柔化医院冷硬的建筑外表,使工作人员和伤患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体验,改善人们的消极心理和精神压力,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休憩和休闲场所。这种多种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与景观都市主义所倡导的方式殊途同归,只不过疗愈景观的设计更加侧重景观对人体健康的改善,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于整体大环境的改善没有过多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恢复性景观设计依然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3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下的恢复性景观设计

3.1设计向多种尺度转变。相对于恢复性景观多在中小型场地进行探索,景观都市主义模式整合的混合性和其自身强调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多种尺度下运用自如,这些有利因素都可以被疗愈景观设计有效吸收,也能够让疗愈景观在注重对人体心理生理健康改善的同时将系列区块的规划纳入其中,使自然与人们所处的环境更有效结合。设计也不再是单单考虑景观类型和感官体验,而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自然。废弃的工业用地、破旧的居民楼房、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带、发达的商业中心等这些地块在景观都市主义的前提下,在疗愈景观的设计规划下,利用重复且不枯燥的意向自然过渡,从而实现城市到农村到自然的统一。

3.2更多考虑原有场地因素。景观都市主义在单纯设计景观的同时还注重场地自身基础设施和人文历史的建设,景观都市主义可以将生态修复、循环设计等统一纳入整体框架中,疗愈景观的设计在这种大框架下必然会思考其场地自身的特色和所需保护的重点,这样的有效导向可以使得设计师们更多关注设计的过程,将景观作为原有场地的锦上添花,其思想与翟俊学者所倡导“自下而上”设计理念类似。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在关注人文健康的同时也使得自然环境得到健康发展。

3.3关注可持续发展。当下国家极力倡导的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双修方针都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越来越关注环保、关注自然,关注城镇未来的生态发展,也越来越明白将城市与自然撕裂开来观察甚至对立是错误。规划也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需求的互相辅佐与提升。当下,景观都市主义体现其了自身的优势,而吸收了景观都市主义工作方法的恢复性景观设计则相对比较重要;通过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疗愈景观突破了原有的尺度和空间局限,可以在带给人美的感受的同时做到其他有意义的事,如利用植物和特殊的环境处理装置循环雨水,进行原有场地的生态修补与修复等等,在考虑多方面因素,提升自身设计效果的同时,也避免了场地和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结语

人类活动越发频繁、社会不断发展变迁导致了人类的活动场地不断扩张,但资源和场地都是有限的,如何在空间能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不断发展是当下必须要关注的重点。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恢复性景观设计通过借鉴吸收景观都市主义的优势,达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人居环境与周边完美融合,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杜雨雯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