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知觉体验下校园景观设计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环境知觉体验下校园景观设计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环境知觉体验下校园景观设计的应用

摘要:以大学校园景观空间设计为基础,结合人对环境知觉体验的心理过程,利用知觉体验的三大设计原则,以校园景观主要使用人群的心理诉求及不同校园空间对人们心理需求作用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实现校园景观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知觉体验;景观设计;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塑造形象、优化环境,也是师生们一起生活、学习、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者既要设计有环境因素、文化意义的景观,也要适应现今社会发展变化,综合考虑人、环境、场所,通过空间与场所、功能与活动、文化与心理等多种关系处理校园景观,使之不仅在物质层面有所体现,也可在精神层面进行引导。环境知觉(environmentalperception)是指个体加工环境信息的过程。在人们意识活动中对外在环境意象的反映,因为意识而产生实际行为。由此可见,行为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而且不断循环的关系。人作为环境的主体,可通过知觉、嗅觉、视觉等多种感觉,综合性的从环境中接受这些信息,称这一过程为“知觉或感觉”。之后,这些信息经人脑与自身经历的过程、背景等产生联系,在印象中总结心理图像,并产生相应的判断与反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由于景观环境属物质空间应用,因此,环境知觉理论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对对室内设计、公共空间、校园等作出不同层面的探讨。大量研究成果表明,环境知觉理论不仅强调物质空间逻辑的合理性,更加注重人们心理层面的感觉。因此,环境知觉理论对于校园文化景观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1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存在的问题

校园景观是师生们的生活感官与精神体验的综合体,优秀的景观能体现一个大学的精神和文化。现如今,我国大学数量逐年增加,校园景观成为公共建设的重要环节。目前,大学在快速扩张建设中,多为人工与自然景观的综合景观,容易缺少校园文化特色与核心内涵,较多出现同一化与意境缺失的问题,不能使学生们得到很好的认同与归属感,缺乏辨识度。同时,现在高校景观多以构筑物、雕塑等单一形式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脱离主旨,内涵较为浅显。如今学校较多出现过于追求效益以及科技感,忽略人文交际空间,导致景观建设过于“冰冷”。事实上,任何错综复杂的问题,其内部都会存在一定的逻辑与规律。将知觉体验与校园景观相联系,使之成为一张网络隐藏在校园呈现的表象之中,通过分析网络结构,体悟其内在精神。

2知觉体验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关于对环境知觉的体验研究,在不同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同时,人与环境知觉存在一种双向关系,这种关系依赖于人对环境知觉体验而产生。因此,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基础孕育了动机形成,同时,也是连接人与环境的心理媒介。加强对环境知觉体验理论的研究,了解和掌握知觉体验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机制,对高校景观设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知觉体验的整体性

环境知觉理论认为,知觉是由整体决定,也就是完整的图形或形状。在辩证法中,整体与部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知觉的整体性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根本,即在观察事物时先看到的是物体本身,而忽视了局部内容。同样的元素,处于不同的关系或空间,则就会出现不同的知觉整体,形成不同的关系反应。2.1.1格式塔“整体性”理论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格式塔是指物体的性质,即形式或图形,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用格式塔理论研究主体,在自然环境中,能产生快速直观反映,形成双向感知。比如,校园中所规划的硬质铺装、绿地、构筑物等,都是知觉现象中有组织的整体,都只看到了整体感,而忽视其局部内容。但当部分加入整体中,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反之影响整体功能。设计校园景观时要从整体入手,从宏观到微观,考虑主从关系,以校园的历史文化作基点,学生知觉体验为手段,为校园景观定方向,形成整体校园景观文化意象,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景观设计效果。2.1.2校园景观中“整体性”设计。由于环境知觉体验是感受过程,因此,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整体性”思想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上,而且体现在文化心理层面中。整体协调、构思是景观设计的主线,凸显空间形态的连续性、文化部分的协调性、日常生活的整体性,构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高质量空间环境。由于不同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不一样的空间感觉,校园景观环境特色和个性取决于其整体性。因此,基于教职工、学生等人群活动规律和特点,着力于整体布局及塑造,加强其相互关系的整体性设计。

2.2知觉体验的生态性

知觉的生态性也被称为功能知觉理论,强调有机体与环境的适应性,即人类的生存适应,如同水池可供人们游泳、行船,但不能供人们睡觉、散步等。同时,也是环境给我们带来的本能情感反映,如处于优美的环境就会得到放松;处于恶劣环境就会想寻求稳定场所,满足生存需要。在自然界中很多客体都具有恒定性的功能性特征,把这种功能特性定义为“提供”。2.2.1生态性在环境中的应用。从生态环境来看,知觉是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人们感觉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已经存在于环境刺激模式中,是一个整体,并不是单独孤立的刺激模式,例如,兼作他用。“兼作他用”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如校园小广场,设计本意是疏散人群,但由于广场宽阔,可能自发成为各种类型活动的聚集地,如旱冰队训练场等。再比如,有一块尺度合适并且可供人们坐下的石头,在一定条件下便可产生可以坐在上面的行为。这就是当有关信息环境对人们产生某种刺激时,会对其进行选择、探索,进而去利用环境所提供给我们的功能性。因此,从环境与行为角度来看,人类对环境提供的功能有着巨大的发掘潜能,环境的“提供”一旦符合人们的生态知觉,就会把环境的“提供”进行多种方式的利用。所以,环境对象要为使用者提供便捷性;要明确环境对象所带来的功能、需求、意义;要让使用者的需求得到满足。2.2.2生态性在人类知觉中的应用。从人的角度来看,知觉反映出人的先天本能,这种先天本能具有可知度,因为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知觉都包含着与其之间的行动关系。因此,景观设计师应全面了解人类的先天知觉、习性等。(1)抄近路。当人们行走时,只要到目的地之间没有障碍物,就会选择最短的路径。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可以设置障碍,如围栏、绿篱、假山等,使抄近路者选择迂回绕行方式。或尽量从人们这一先天习性入手,借助这一习性创造更丰富的景观环境,减少污损所带来的环境破坏。(2)依靠性。在校园中心广场等外部空间,一般不会在其中间或指定公共区域停留,而是偏爱在树木、构筑物等周围。用生态知觉理论解释,这些物质给我们提供依靠,这种行为习性可称为“依靠性”。

2.3知觉体验的文化性

校园景观环境知觉体验的文化性主要体现在:知觉主体、环境主体的文化性2方面。知觉主体的文化性是对心理意象的判断和评价,环境主体的文化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要成为人们的知觉体验,同样依赖知觉主体的文化性。同样一个环境下,每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也不同。2.3.1知觉主体的文化性。人对环境的知觉体验是经过对主体选择及过滤后建立的心理意象。在大社会背景下,人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些意象会以沉浸在我们大脑中的文化因子作为基础进行。因此,知觉主体的文化性一般通过主体观念、生活方式等社会体系而完成。2.3.2环境主体的文化性。校园环境主体景观设计中,可分为地域、校园历史文化等。文化动态是一个贯穿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持续性过程,深入挖掘当地文化,了解高校历史,真正在教育场所景观设计上,做到传承和弘扬地域性文化。如高校校训、办学理念、重点学科方向等,包含软文化、硬实力,考虑其自身特点,避免单一进行绿化、雕塑等设施建设,应突出其自身特点及领域感。围绕知觉体验文化性,校园景观环境分别抓住了知觉主体、环境主体2大方面。即不仅要关注知觉主体———人,根据其需求及特点注入不同的文化信息,又要加强环境构造中的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发挥其象征、联想的作用。运用设计手段,充分发挥其区域文化、校园历史文化等信息,赋予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3结语

从环境知觉体验理论出发,研究环境知觉理论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环境知觉体验在人与环境之间,就像真实世界和环境使用者主观世界的交融。但其特征远非上述内容所能覆盖,需要从不同的知觉理论中,提炼有益于设计实践的理论元素,同时,任何理论及概念都不是绝对的,它们随着时间而不断改变。而青年正在快速接受新鲜事物及文化,思想不断受外界影响。因此,应多角度、多方面实现以人为本的校园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马菁.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艺术评论,2016(9):181-184.

[2]洪琳燕.环境知觉体验及其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3]赵博明阳.基于“格式塔”知觉理论谈高效文化景观设计[J].城乡规划设计,2019(16).

[4]陈丽花,彭超,骆丙流.环境心理学再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绿色科技,2017,8(15):7-9.

[5]林崇华,刘曌,宁小雨.高校校园文化在景观环境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2(9):67-69.

作者:范振刚 宋琳泽 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