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低碳理念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私家车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中各类工厂、行业也在快速发展,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城市气候变化极端,低碳理念开始逐步融入城市建设中。随着人们的城市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加强,遵循低碳理念成为当今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关键点。在保证和增加城市道路绿化率的前提下,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和配植,也逐渐成为构建低碳城市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低碳园林;植物景观;城市道路绿化
1低碳理念在道路绿化设计中的原则
1.1尊重场地现状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建设需要尊重场地需求,让植物来配合道路建设。植物配置过程中,需要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全面考虑道路环境中存在的限制因素,通过多元化的分析选择道路绿化树种,合理利用不同植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合群落结构,综合建设和改造道路空间环境,降低人为因素干扰和能源消耗,以此来达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目标。
1.2融入地域文化原则
景观设计不能脱离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历史遗留的审美情趣是景观设计风格的标准。城市的道路建设在满足城市建设要求的同时,应紧扣城市形象定位,综合融入相关地域文化因素,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城市景观环境。道路绿化设计在满足空气净化要求的同时,应结合地域文化打造具有亲近感和归属感的城市景观风貌。在有效地完成道路绿化建设的同时,解决了城市低碳建设问题。
1.3生态设计原则
道路绿化设计提倡低碳、低消耗、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将低碳理念与海绵城市等生态理念相融合,结合自然元素与人工手段,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模式与合理建设雨水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道路范围内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道路绿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延长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生命周期,缓解城市道路生态压力。
1.4可持续发展原则
道路绿化包括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3个过程,而养护管理期决定后期道路绿化的持续性与低碳性。城市道路绿化应在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以抗性强、耐修剪、耐粗放管理的植物为主,减少后期人力、物力和养护的费用,从源头形成可持续的低碳设计。
2低碳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2.1项目概况
随着合肥市东部片区经济的发展,道路两侧地块加速开发,裕溪路东段的快速化改造对完善合肥市路网骨架结构,构建东部片区进出城快速交通体系,缓解主城区日益突出的交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裕溪路高架桥工程全长8.4km,其中有一处龙塘互通高架与高速公路相连。全线道路景观绿化内容主要包括:互通景观设计、桥上护栏景观设计、桥下绿化带、侧分带、人行道绿化设计和路侧绿带设计。
2.2低碳植物配置模式
该项目的道路绿化不追求大效果、大尺度、大色块,只重视道路绿地的绿化本身的生态效益。通过分析高架桥的空间环境和日照条件,选择抗性好、生命力强、耐干旱和耐水湿的植物,结合不同区域进行分类设计。桥下空间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效能,选择耐阴、耐水湿、耐干旱的植物,优选乡土植物,如八角金盘、洒金珊瑚、海桐、吴风草等,形成稳定的、可持续的低碳绿地。侧分带和路侧绿带结合海绵城市和道路功能性,筛选出固碳能力强的乡土树种如法桐、香樟、广玉兰、垂柳、乌桕、紫叶李、紫薇、杜鹃、红花檵木、鸢尾等,优化配置模式,营造道路景观季相变化,以常绿树种为主,乔、灌、草、花合理配置为辅,在满足实用与美观功能的同时,尝试在植物配置中融入低碳理念。
2.3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
在遵循低碳的原则下,运用海绵城市理论,人行道采用生态树池,道路局部绿化带和线外绿化带内采用下凹式绿地设计模式,引入道路雨水,通过绿化带滞留、净化和渗透雨水,最大限度地收集与利用道路雨水资源,减少道路绿地的耗水量,结合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4立体绿化设计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城市高架桥的普及成为改善现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但高架桥建设的快速扩张,同时也导致城市道路中产生很多灰色空间。如何破局打造新型景观,成为构建低碳城市的关键。该项目利用高架桥桥墩架设钢丝网,种植攀援植物爬山虎,形成立体绿色覆盖。结合桥上护栏设置内嵌式花槽,选择云南黄馨、红帽月季、红叶石楠等常绿或花期长的植物为主,在上下道口处,运用黄刺玫强调景观。通过立体绿化的设计,提高空间利用率,最大限度增加道路绿化覆盖率,使道路绿地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塑造一个高质量城市交通环境、土地资源高利用率的低碳型城市道路空间。
2.5桥下空间利用
高架桥桥下空间主要由桥体顶面、桥墩、地面、匝道组合而成,空间尺度和空间范围都由桥体决定,结合道路两侧建筑,极易形成无法利用的封闭的灰空间。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空间设计理论,根据其理论分析,道路宽度与高架桥高度比值D/H=1时,存在某种匀称感;当D/H>1时,随比值增大,高架桥对周边影响越小,街道空间感更舒适,而D/H=1.5~2时,空间尺度是比较亲切的,人漫步其中,会产生愉快感。以高架桥的离地高度(H)和人行道距离高架外边缘的距离(D)为标准,选择几个特征点,分析裕溪路高架桥与人行空间舒适感。由图1可知,裕溪路高架桥对道路两侧人行空间使用感具有较大的影响,D/H值与行人对高架桥体验感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只有在D/H>1.5,行人才具有较为舒适的空间感受,同时满足桥下中央绿化带的日照、通风需求。如何改良环境较差的部分,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摸索与探讨中,在吸取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并结合道路本身及周围环境条件,提出高架桥桥下空间利用形式的建议,以塑造一个城市生活环境高质量、城市土地资源高利用率的低碳型道路空间。2.5.1生态停车场设计。结合空间分析,裕溪路存在多处空间舒适感较差的节点,多为匝道与主桥交汇处,桥下空间不适合引入大量人流,桥下可栽植空间有限,绿化植物无法覆盖全部桥下区域。为提高道路的利用率,利用高架桥下的灰色空间,为周边居民打造生态停车场,停车位周围通过植物围合创造桥下低碳环境。裕溪路两侧多为老旧小区,居住区规划配置的停车场往往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将高架桥下改建为停车场,增加周边居民的归属感。人车分流设计,绿化带结合标线标志进行车流引导,无论天气情况如何,均可使用,提高道路的公共使用度,促进城市向低碳方向转变。2.5.2桥下景观设计。裕溪路高架桥受到走向、光照和桥体高度的影响,桥下存在多处零光照的绿化空间,该空间行人也无法进入,植物成活率低。对这种无可避免的情况,在通过绿植改善桥下空间的同时,通过采用硬景的手法打造无光照的区域,结合艺术设计与景观设计。利用景石、卵石、铺装,运用枯山水的手法,将灰色空间转化为景观亮点。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有效关注有关的低碳生活建设,通过相关的合理建设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具体使用需求,因此,对有关的建设来说,需要综合对城市道路完成绿化建设,使其全面符合实际建设需求,以相关城市规划满足具体使用需求,有效地完善相关绿化建设,满足实际使用需求,最大程度地提升城市多元化建设效果,确保建设可以符合实际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吴鹏,昝薇.刍议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8(20).
[2]孙平平.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11).
[3]张亮,肖芳.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园艺,2018(22).
[4]闫艺沥.低碳理念在养老社区景观中的运用初探[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5).
[5]白琳,牟小玲.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8(23).
作者:陆静 郭庆 单位: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