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愈加重视景观设计。为了进一步培养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各高校纷纷开设相关课程,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该文作者作为景观设计专业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不同的文化地域造就了不同地区的差异性景观特色。如果在文化传承视域下开展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将会使景观设计课程更具文化特色,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参与度,树立学生的文化景观设计理念。为此,该文在文化传承视域下,从开展景观设计课程的必要性、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三个方面予以探究,旨在促进我国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传承视域;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景观设计行业迅速发展。随着相关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各高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目前,我国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与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众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景观设计属于人类改造社会与自然的实践活动,通过对城市的分析设计、布局规划以实现“人化自然”的设计目标。可以看出,文化传承与景观设计课程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这种理念渗入教学,建立文化传承视域下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现代学生的景观设计理念。

一、文化传承视域下开展景观设计课程的必要性

1.景观设计课程的地域性特色

景观设计课程不同于一般课程,其教学内容多源于人对环境的“人化”改造,这决定了景观设计课程的内容具有地域性的特色。我国幅员辽阔且地域环境差异显著,这造就了不同地域之间不同的文化特色,进而影响了人们对于环境的“人化”改造。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景观设计课程的地域性特色,如,南方的景观设计多具有细腻、温柔、灵秀的特点,北方的景观设计多具有阳刚、粗犷、大气的特点。教师应将地域性特色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表现其形,而且能够展现设计理念与设计特色。

2.景观设计课程的时代性特色

景观设计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从而建立新的“人化”环境的过程,改造环境的过程也就是塑造新的城市面貌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变化。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尊重原有的城市文化历史面貌,从而通过合理创新,更好地传承城市文化底蕴。基于此,景观设计课程应具有时代性的设计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好传承与创新,从而使学生的设计作品巧妙融入周边的景观,具备和谐与自然之美。

3.景观设计课程的人本化特色

景观设计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培养景观设计专业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生为本,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历史文化的创造与传承均由人类完成,景观设计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本身也具备人本化特色。景观设计课程的专业属性与教育理念在人本化特色上实现了有效契合。因此,文化传承视域下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要符合设计的相关需要。

4.景观设计课程与文化的联系

景观设计的过程不是一次偶然性的环境变化,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过程。景观设计的效果必然受到设计师的文化背景、知识与周边城市文化氛围的影响。建筑小品、花草树木、广场喷泉、雕塑等不同景观与人们的融合、互动过程,也是造就城市文化的过程。景观设计课程培养专业景观设计人才的过程,是推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的过程,自然要担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与设计能力。

二、文化传承视域下我国当前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观我国高校景观设计课程的开展情况可以发现,其主要面向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园艺、艺术设计、环境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由于我国景观设计行业形成时间较短,高校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教学与专业需求契合度不够

景观设计课程面向多个专业授课,虽然教学内容略有不同,但总体大致相似,应该契合学生的所学专业。在以往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于景观设计课程的具体需求,从而使课程教学与学生专业需求契合度不足,影响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把握,不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文化传承视域下开展课程教学,如果没有契合学生的专业,也就无法将文化传承与景观设计课程进行巧妙结合。

2.课程教学内容浅层化

景观设计的主要对象包括街道景观、公园景观、广场景观、小区景观等,一些教师的教学往往存在教学内容浅层化的现象。这种浅层化的教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对象选择的单一性与教学内容的单薄性。在对象选择上,景观设计课程教学通常会选用一到两种类型进行针对性训练,很难同时对多种类型进行横向对比,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教学往往忽视对于课程内容的深入探究,教师在对设计对象进行讲解时将重点放在设计技巧的讲解上,没有对其文化底蕴与设计理念进行详细解读,这不利于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

3.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化

通过对国内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教学需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弊端,设计练习的目的仅是对于理论知识与设计技巧的简单再现,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此外,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设计文化与设计理念的培养,学生在设计作品时缺乏文化理解,往往模仿、复刻、套用已有的设计作品,无法在文化设计理念下精准把握设计尺寸、自然光、人工色彩等细节。

4.课程考核模式机械化

景观设计课程的考核存在考核模式机械化的弊端。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设计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中的重要一环。但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考核呈现出机械化的弊端,这种机械化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忽视过程考核。在以往的课程考核中,教师往往会对学生的设计成果直接进行评分,没有重视对设计过程的考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第二,忽视软能力考核。一些教师在考核过程中更加注重从专业技巧角度考核学生的设计作业,如造型、色彩等,忽视了对设计理念、作品与环境的契合度等方面的考核,也没有从文化视域角度对学生设计进行深层次分析。

三、文化传承视域下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校的景观设计课程不仅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更应该从文化传承视域培养真正的设计大师,将“和谐自然”“天人合一”等文化理念融入景观设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提升专业能力,从而让学生的设计作品更具文化底蕴,传承历史文化。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针对景观设计课程与学生专业契合度不够的问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专业选择具体的文化传承载体,以契合学生的专业需要,达到提升学生专业设计能力、培养文化设计理念的目的。如,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土木工程项目,帮助学生分析该工程在景观设计部分分别运用了哪些文化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是否展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应用了哪些古建筑文化设计元素等。又如,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教师的教学目标可以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意识,在设计过程中选择典型的古代景观设计作品,实现艺术培养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教学目标。

2.深化课程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的内容设置上,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选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研究对象,通过多元化的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对作品的深层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景观设计地域进行选题,如广场、城市公园景观等多种类型。在一级教学选题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地域类型下自主开展二级选题探究。如,设计带状空间景观选题可以从滨水带与道路景观设计两方面进行细致分析,思考如何设计才能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为学生的景观设计指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设计方向。

3.丰富课程教学模式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进行一定的创新。设计实践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且应该注重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文化传承视域下,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设计理念,只有真正扎根于文化之中,才能设计出独具风格且拥有文化厚度的设计作品。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传统文化景观设计作品的分析内容,如,探究苏州园林中环亭阁、小桥、奇石、花草的设计。

4.建立立体化的考核模式

景观设计课程考核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景观设计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以往的考核模式,通过立体化的考核模式实现对学生设计结果与过程的考核,将学生完成作品过程的情况也纳入考核系统。此外,教师在考核过程中要增加对设计理念与文化背景的考核,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追求设计的整体布局之美,而且要承载一定的文化底蕴。

四、结语

高校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文化传承视域下开展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通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深化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课程教学模式、建立立体化的考核模式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理念,提升学生的景观设计能力,培养优秀的景观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任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美术教育研究,2017(17).

[2]方美清.“技能菜单”模式下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方向)Photoshop课程改革与实践.美术教育研究,2016(21).

[3]韦松林,曾皓玲,彭璐.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探究.安徽农业科学,2018(17).

作者:周婕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