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寒地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寒地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寒地居住区景观环境整体营造水平较低于其它地区,本文聚焦于寒地居民和景观设计师之间的沟通,运用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对寒地居民的行为类型、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寒地居住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寒地城市;气候防护;居民行为模式;居住区景观设计

在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温度较低、冬季漫长、季相变化较明显等气候特点,这使得居住区外环境存在居民活动场所利用率低、功能设施不完善、景观单调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居民使用不便、邻里关系淡薄、冬季景观效果差的现象。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设计师忽视文化背景及地域性、忽视人性化设计等,这其中忽视居民的需求是最为关键的原因。因此,在寒地居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应着重研究寒地居民的行为模式,以便提供居住区景观质量,体现空间环境对人的关怀、实现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本质意义。

1寒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居民冬季休闲活动参与度低

现阶段,很多设计师不能充分考虑寒地城市的冬季气候特点,以及居住于北方寒地城市居民的心理需求与行为需求,直接用温暖地区的设计方法来指导北方居住区景观设计,当冬季到来时,寒地城市的居住区有许多空间使用频率极低,居民参与度不高,致其景观质量下降明显。

1.2活动空间内容匮乏,影响居民行为选择

现在多数寒地居住区都为不同使用人群配备专属的活动场地,但在实际情况时,居住区内不少老年人在健身时会选择附近的大树作为健身器材,儿童也会在各种雕塑、景观小品上爬来爬去,还有部分居民把家里废弃的椅子等搬到活动场地,服务设施的匮乏往往使场地无人问津,冬季无任何防寒设施的活动空间无法留住想要在此活动的居民,空间内人气不足,没有足够的交往氛围直接影响居民的行为选择。

1.3公共空间环境友好行为下降

小区内的公共空间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居住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在居住区公共空间内出现很多破坏行为,公共空间环境友好行为下降,小区内乱扔垃圾、摘花、践踏草坪、踩踏座椅、毁坏服务设施等破坏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制约了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健康发展,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1.4植物景观设计欠缺

在对居住区景观进行植物设计时,一部分开发商盲目追求壮观的景观效果,而设计师为了迎合其口味就在居住区中放置大面积的草坪和大尺度的色块拼花图纹,而没有考虑其尺度对居民行为的影响。并且无法组成一个植物群落的生态循环。

1.5缺乏地域特色

有许多的景观设计师或是因为追求效率,或是由于商业的利益,不对居住区景观的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就进行设计,没有辨识性,寒地城市的特色也没有被挖掘(图1)。

1.6景观可识别性差

在夜景照明方面,寒地城市居住区夜晚照明景观相较于南方,由于其冬季日落时间较早导致道路及活动场所采光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居民工作、生活的需要。例如很多居住区照明设施不完善或者照明强度不够,儿童放学回家存在安全隐患;夜晚居民对环境识别性较差,现代居住区建筑相似,经常在夜晚发生老人、外来人员看不清指示牌、找不到楼门栋等问题。

2寒地居民活动类型及主要行为特点分析

2.1居住区居民行为活动类型分析

杨盖尔将公共空间内人的活动类型分为3类,分别是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是指不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们都会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寒地居住区生活的方面,这种活动往往指上班、上学、买菜、取快递等等[1];自发性活动往往只有自然条件(天气、时间、地点等)或者设施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并且人们有发生活动的意愿,自发性活动才会有可能发生。其行为包括晒太阳、在户外环境呼吸新鲜的空气、散步休憩等等;社会性活动包含儿童空间所进行的活动、在小区内的广场上进行广场舞活动、小范围的聚集聊天活动等。

2.2寒地居民的主要行为特点

2.2.1趋光性。寒地居民相比于其他温暖地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趋光性,这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阳光可以在冬季里给人以温暖,还能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无论是行走还是逗留,人们都选择在光照好的环境进行。

2.2.2亲冰、雪性。在寒地城市,每到下雪就会看到小区里各类的娱乐项目,堆雪人、打雪仗、打出溜滑等(图2),这些娱乐活动不仅仅是人们冬季的活动项目,它们还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友情、亲情,这种对冰雪的热情是冬季的严寒驱赶不了的(图3)。下雪还常常与过年联系到一起,穿新衣、放鞭炮、吃大餐,一个个美好的画面呈现在眼前,那些温暖的记忆赋予了冰、雪不同的含义。不过据观察,居住区里很少看见承载冰雪活动的服务设施,见到更多的是被雪覆盖的座椅,寒风凛冽的活动场地,设计师应当将这些需求体现在设计中。

2.3寒地居住区景观对城市居民活动的影响

往往人多的地方就会吸引更多的人群,因为人们会对人流密集的空间有一定的趋向性,即由于各种原因或者各种活动的举办有了一定的居民聚集后,就会吸引居住区内其他区域的居民前往,人们的“凑热闹”心理;这样就会导致该人流密集的区域人群更密集,就会产生对交通的阻力,并对该区域的环境的配置产生一定的影响。

2.3.1交通阻力。交通阻力就是指产生妨碍了人们到达公共空间的阻碍程度,如果越低人们就能够更加容易到达该区域,继而在这个空间内的活动频率就会增高,积累的人群也会越来越多。但是当聚集人群的数量达到了一定饱和度之后,此时就会产生很高的交通阻力。凯文林奇曾说现代城市中一个基本的优势就是可达性,其范围与分配可以作为城市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标准[2]。人们普遍能够接受的步行距离不仅仅是数字测量的距离,还包括对路线质量的感受反馈。如果路面的铺装质量不够高甚至景观单调乏味,人们可以接受的路途会低于普遍情况下500m路程,达到200~300m;如果铺装的质量够高并且沿途的景观丰富有趣味性,就会延长人们可接受的步行距离。因此,可以判断出要提高步行系统被使用者可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3点:加强在步行距离方面的把握、公共空间出入口的路径景点注意便捷性与通畅性、行走范围内的沿途景观设计需提升得更加丰富。

2.3.2物质环境的配置。物质环境的配套设施虽然往往都不是人们在一个空间区域内的关注点,但是却能够给该场所进行社交活动的人群行为带来很大的影响。不同的空间设计会引导人们步行模式产生不同的路线;而设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1)空间布置。人的行为活动模式与所处的空间模式之间会有一定的相互适应性。在有场所感的空间之内,空间的物理环境可以一些空间内的物质与配套设施的视觉效果所创造;而空间内放置的标志性的景观能够从人们不同的视觉感知和角度创造空间的情景;空间的围合感使其有了场所性,能够更加深切地感知环境、理解环境和热爱环境。空间的尺度、分类、铺装与边界构成了空间的场所感,空间内的场所感是非常重要的。(2)设施设置。公共空间内的设施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公共设施的质量、布置的位置会影响空间的吸引力,进而影响空间的活力。通过对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可以分析出空间是如何被使用以及使用的频率,从而描绘出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对于公共空间设施进行评价时,根据侧重点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3]。

3基于行为模式的寒地居住区景观设计建议

3.1基于行为模式的寒地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

3.1.1气候防护性策略。(1)整体性防护设计。在寒地防护性设计中,不仅要在单一场所采用防护性设施,还要将整个居住区户外空间作为整体来考虑[4]。据观察,相邻2个功能空间之间,有防护设施的场所人群数量大,没有防护设施的人群数量相对小,而且人数少的功能空间对人的吸引力明显下降。除了缺少防护设施,距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2)各功能空间的连接。从一个防护空间转向另一个防护空间时,距离不宜过长,无防护条件的路段尽量选择光照较好的位置,并适当增加向阳面人行道宽度,以增加光照面积。另外,应考虑连接各功能空间的道路可达性和景观丰富度,提高美观程度和居民冬季行走的舒适度,加强各功能空间之间的通畅性,构建人性化的最佳尺度的道路景观,使居住区更为迷人。

3.1.2空间共享性策略。在开敞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的设计中,功能空间应尽量满足不同类型的居民。例如,通过可移动的户外家具组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围合式私密空间,空间的变换取决于人群的密集度,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空间的利用率[5]。共享空间要在提高空间使用率的前提下有所侧重,不能一味地追求共享。共享空间的本质是充分考虑功能空间内参与者的行为习惯和需求,按照比例为主要、次要人群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完备的设计。

3.1.3生态景观设计策略。设计过程中,应当以寒地自然资源与条件作为基础,因地制宜,充分凸显园林景观的地方特色[6]。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附近自然资源的关注,将绿色空间与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发挥到最大。在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应以提高物种多样性为主要目标,减少人类的干扰、破坏,并尽量选择和当地植被结构较为相近的生物群落,充分考虑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动物、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生态宜居的和谐家园。

3.2基于行为模式的寒地居住区景观要素设计

3.2.1植物景观。植物在寒地居住区景观设计与布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居住区景观增添一抹绿色,同时还起到围合空间、阻挡、降尘、遮荫等功能。根据其季相变化明显的特点和植物四季不同大小、颜色、形态的特征,实现寒地居住区景观的四季变化:春季鲜花盛开,新绿初绽,夏季浓荫葱茏,秋季色叶斑斓,冬季枝桠肃杀。

3.2.2水景景观。水景的设置一要考虑水的深浅,水池深度尽量控制在200~400mm内,不仅可以减少后期维护的成本,同时又为使用者特别是儿童提供了安全保障。喷泉、跌水景观样式宜自由灵活,也可用象征的设计手法进行处理,如日本的枯山水形式。石溪或大面积的水池在冬季可作为冬季积雪场地,辅以夜晚灯光的渲染,将积雪艺术化处理,改善冬季水景利用率低的问题。春暖花开时,融化的积雪又能为石溪、水池补充水分。

3.2.3道路与场所。居住区内应建立便捷、有机的步行系统,小区内各步道相互衔接,使各单元楼住户都可通过无障碍步行系统进入各功能区间,距离功能空间较远的住户,在设计中应考虑增加沿路的景观节点,提升道路景观质量。车行系统采用人车分流的模式,增强居民的安全感,但要满足消防功能。(1)游乐场。游乐场是孩子们娱乐、学习的地方,要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培养探索、发现的精神。游乐场选址在阳光充足的中心地带,开敞式的布局方便成人看护,场地周围设置座椅以供家长们休息。(2)健身运动场。位置选择远离居民楼的向阳区域,避免过多的人流和车流通过,周围宜用层次丰富的植物进行遮挡,减少噪音。配套设施:设置一定量的休息座椅,同时,材料选择上满足耐磨、防滑的要求。配备完善的直饮水系统和洗手池设施,球场与健身器材要有一定距离以防干扰。(3)休闲广场。休闲广场的使用人群呈多样性,其中老年人是主要的使用人群,几乎白天的任何时段都有老年人参与,例如和邻里闲聊、打牌、遛弯等。位置选择:入口区、中心区、道路边缘等。形式上相对规整,材料以防护的硬质铺装为主。配套设施:配备供居民使用的桌椅,亭、廊等,周围种植花树和庭荫植物。私密性空间与半私密空间相结合,满足不同使用者不同季节的需求。

3.2.4景观小品。寒冷地区亭廊应选择具有冬季避寒、夏季纳凉功能的样式。位置选择:多在广场、邻水、靠山等地[7]。在材料上,景观小品应在居民可触摸、接触频繁的地方做防寒处理,例如使用塑料、木制材料或者在健身器材上增加布套、座椅保暖等,在细节上提升居民对居住区外环境的好感度,提高健身器材、座椅等的使用率。硬质铺地多为铺砖、鹅卵石及人工材料。

3.2.5夜景照明。寒地城市独特的气候特点使得夜晚景观照明更为重要,居住区内精致的夜景可以营造出温馨的心情,减弱小区冬季压抑的景观氛围,足量的灯光照明为归家的居民点燃一丝温暖。灯光的特性使得夜晚景观容易形成浪漫的效果,调整灯光的颜色、大小、照射方式以满足不同居住区的个性化需求。

4结语

为了让寒地居住区景观空间更具安全感、亲切感,符合寒地居民不同的行为需求。设计师应结合寒地气候特点,探寻适合不同人群行为模式的景观构成,以解决寒地居住区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设计中找到平衡,做到真正的人性化设计,体现环境对人的关怀。

作者:谢雨桐 周旭丹 张琪 薛超越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