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寒冷地区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市广场建设过程中,人们提出了更高“美”的要求,而地处我国东北部的黑吉辽三省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寒冷地区,这就对其城市广场建设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深入探讨了寒冷地区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在面积控制、冰雪景观、植物景观、夜间景观4个方面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寒冷地区;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广场作为城市建造的重要建设内容,既能体现城市形象,同时也是人民休闲娱乐场所,建设热度持续升高。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市广场建设过程中,人们提出了更高对“美”的要求,这就为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地处我国东北部的黑吉辽三省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寒冷地区,这就对其城市广场建设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将寒冷地区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从面积控制、冰雪景观、植物景观、夜间景观4个方面开展深入的探讨。
1寒地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控制策略
1.1面积控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寒地城市广场存在尺度失控的问题,考虑到东北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不大,过大的建造广场既是资源浪费,又不符合空间美学的理论。从表1中不难发现,寒地城市广场呈现出大型化的趋势,而在冬季漫长的寒冷地区,这样的设计并不合理,冬季过低的温度导致人们不愿出门,广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免形成了浪费。尤其大庆的时代广场,竟有144hm2的面积,相比较于美国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广场,是其的70倍之多。为解决上述存在的尺度过大,资源浪费的问题,参照闫整等人的研究结果得到表2,根据表2中的参数设置合理设计广场面积。
1.2冰雪景观
“气候的独特性反而突出它的价值”是建筑师RalphErskine名言。寒冷地区的气候价值则体现在冰雪景观上,无论是自然形成的雾凇,还是人工制造的冰雕、冰灯等,都是寒地城市的宝贵资源。人们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晒出大量雾凇照片;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自2008年后每年接待游客均超过100万人次,元旦期间更是单日超过10万人次。这都体现了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的今天,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因此,在城市广场布置一定量的冰雪景观应该纳入到广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但在设置过程中应明确以下3点:①根据广场规模和类型合理设计;②根据广场负担的景观职能设计;③明确广场布置冰雪景观的核心思想是为了丰富冬季人们的户外活动和精神需要。
1.3植物景观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植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受到严寒地区气候因素的制约,在选择植物上更要合理搭配,力求最大程度上利用植物消除人们由冬天带来的没有生机的消极情绪。而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主要是:①寒冷地区可选择的植物种类较少,景观结构类型过于单一,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寒地植物资源。②过分追求生态化,使得植物数量在一定区域内过密过多,没有充分表达出植物景观效果。③植物的季相变化被忽略,植物没有充分表现出寒冷地区的气候特色。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的方式。首先,我们应针对寒冷地区的气候特色进行植物选择。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可选择的植物种类较少,但东北地区幅员辽阔,有着丰富的种质资源,应积极发掘特色乡土植物。积极开发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的山系特色植物,如红松阔叶混交林植物群落。同时在植物配置过程中要考虑到季相变化。利用植物的合理配置,凸显地域特征。在植物配置过程中也要考虑动态变化过程,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比如过分追求绿化效果而大量使用常绿植物。应该从长远角度考虑季相变化和植物效果二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在不损害其他三个季节的植物效果的同时,适当配置常绿树种,四季绿化,各有特色是我们设计过程的最佳目标。
1.4夜晚景观
人们白天大都处在劳累紧张的工作中,寒冷地区广场应利用丰富的夜景吸引人们外出,愉悦身心。但在我国寒冷地区也出现了过度凸显亮化效果,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有的甚至形成了光污染;有的则体现为没有表达出地域特色,缺乏艺术性等。从灯光利用来看,光景观不是夜景的全部,而要依靠合理搭配光源的色彩、照度等多个方面,避免突兀的表达效果。应该选择以暖色调为主的灯光色彩,同时契合于寒地的整体的照明风格。在光源形式和色彩同背景形成巨大的反差原则,选择构筑物作为景观元素的核心。
2结语
寒冷地区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核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结合城市特点最大限度地使人们在广场游玩过程中享受美的景观,愉悦身心。
参考文献:
[1]董舫,王春晖.寒冷地区城市景观规划初探[J].学理论,2010(36):92-93.
[2]冷红,郭恩章,袁青.营造富于地域特色的寒地城市中心广场[J].低温建筑技术,2003(4):97-98.
[3]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21(6):16-24.
[4]孙成仁,杨岚,王开宇,等.寒地城市园林空间环境的设计与创造[J].中国园林,1998(5):51-53.
作者:马晨烁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