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课堂教学设计反思(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新课程改革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课堂设计对课堂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发现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经过大量实践结果表明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普遍存在一些不足。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1.1教学设计中忽略数学理论知识
数学和语文是小学的基础学科,并且数学设计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见理论在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老师往往注重实践的运用,即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数学知识和运用学习知识,但对于理论知识,老师不注重传授。加上知识理论又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和改变中,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使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得不是很尽如人意。在数学学习中实践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的。
1.2教学设计中数学运用的拓展涉及较少
生活中总会用到大量数学知识,并且生活中存在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数学知识。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只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会受限制,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有限。同时老师的这种行为会影响学生,学生只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掌握,不愿意探索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1]。
1.3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落实过程环节设计较差
在新课程中推出许多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施环节,因为老师没有充实的知识理论做基础,导致实践工作难以展开,甚至有些老师还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原因,反而总是抱怨学生能力不强。
2.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对策
2.1改善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一直都是学生的榜样,当教师展开教学工作时,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具备丰富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教师可以通过与其他老师交流,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和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使学生更相信教师,把老师当做自己的目标,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2]。如学习正方形知识时,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从生活出发,把生活中出现的正方形告诉学生,让学生清楚了解正方形的特征,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还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2.2加强对教师教学设计的管理
某些学校不重视对教师教学设计的管理,导致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投入太多精力,严格的管理制度才保证教学设计质量,在管理方法上根据自身情况展开。如通过学习小组,组成小组对教学设计进行讨论,讨论的时候发表自己的看法,使课堂教学设计更符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设计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可以对老师进行培训,让老师学习其他学校优秀的教学设计理念,这样不仅可以学习其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还可以弥补教师因为自身综合素质使教学设计不能顺利展开的不足。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建立健全奖励体制,使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3]。
2.3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老师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构成整个教学课堂,同时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是被迫接受知识,反而主动参与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的弊端,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醒做笔记。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感到厌倦,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很强的学科,要求数学教学中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老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数学活动通过数学竞赛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同时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创设情境,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学习加法的时候,可以通过游戏创设情境,每个同学代表不同的数字,当老师报出不同的等式,涉及等式中数字的学生就站出来。不仅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缓解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乏味。传统教学向新课程转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断完善,使教学工作更顺利进行。不断完善教学制度,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合理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老师和学生都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师生共同努力实现课程目标,符合改革要求。
作者:何延涛 单位:涟水县黄营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倪浩.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研究[J].考试周刊,2014,38:80.
[2]刘志平,刘美凤,吕巾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及其构成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09:77-81.
[3]刘志平,刘美凤,吕巾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02:84-87.
第二篇:文学概论课堂教学设计探索
摘要:
《文概》课堂教学内容要精心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师精讲理论的单向传授知识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侧重使用某一教材,确定课堂授课内容,重点把握基本理论和重点难点,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其次,注意精选案例,达到理论巩固和开拓文化视野的双重目的。教学中,可设计多样化教学方案,灵活使用理论精讲式、讨论式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
文学概论;改变;视觉性
从课程性质来说,《文学概论》课是中文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文学的基本规律及基本概念、范畴等,从理论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学,较好地把握各类文学文本和各种文学现象,对中文专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因课程的理论性、思辨性,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传统的以教师精讲为主的单向传授知识模式,令大多数学生被动听课,应付考试,学习缺少主动性,文概课堂气氛沉闷乏味,这是文概课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困境
文学概论的传统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精讲为主,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讲解,积累学生的理论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提升理论素养。常见的课堂授课方式有3种:一是纯粹以理论精讲为主,教师系统梳理概念的发展过程,阐释概念内涵,理论讲解完整。这种授课形式有助于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但填鸭式的讲授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效果并不好。第二种是在理论讲解中,辅助一定的事例,联系文学文本或文学现象进行理论论证,但因侧重理论内容,这种分析往往是点到为止。在这两种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工匠的角色,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工程,缺少新意。第三种是讲授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预留课下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理论著作等,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比照前两种,这样的课堂活跃一些,但还是很难从根本上改观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状态。3种授课方式虽有所不同,但课堂教学沉闷,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是共有的弊端。造成这样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日益显得僵化,教师自说自话自得其乐,学生与教师有很大的距离感。就学生而言,大学生是有个性和自主性的新世纪的青年人,安坐一隅、教条的学习不符合他们的性格。事实上,因为教育环境胜过20世纪80、90年代,学生的知识储备较为丰富,当然其中也有众多疑问。因此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他们对文学的热情,这些在以往的学习体制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压制。备课中,教师需要全面考虑这些现实因素,改善最能掌控的课堂教学,使文概教学走出困境。
二、选择教材,灵活设定教学内容
文概课程通常是一学年的教学时数,但在一年的时间里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运用理论能力并非易事,教师应有步骤地组织教学来完成任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选择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堂学习中,授课内容应以一本教材为主要依据,以之为线索,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搭建起一个理论知识的框架,教材清晰的线索和内容也方便学生把握基础理论和知识。其次,为学生制定经典篇目阅读计划,通过课外阅读完成知识拓展。赤峰学院文学院选择的教材是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是一套较为适合本科学生参考使用的教材。全书共十六章,但授课中,并非讲授全部内容,而是对内容有所删减。通常,第一章第一节学科性质,第二章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第十四章文学理论接受与消费的性质,这些相对较为容易把握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第六章文学创作、第九章文学作品的体裁,在其它课程如《写作》里学过,那么教师应该新辟角度,提升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而这两处也是很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利于理论学习。余下的内容,文学的性质、文学创造的价值、文学风格、文学接受等内容,都是文学理论的重要构成,同时也是分析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教师宜采取各种方式激励学生掌握。此外,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丰富课上内容,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学生除了这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外,再辅之其他的中外文学理论成果,以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鼓励学生进行课下阅读,建议必读的篇目有《文学理论》(韦勒克)、《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美学散步》(宗白华)、《文心雕龙》(刘勰)等,积淀和提升理论素养。明确理论内容后,接下来即是解决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辅助理论进行示范性讲解是必要手段,而精选文学文本是一大难题。在以往授课中,教师经常面对的现象是学生对阅读文本没有太大的兴趣,常常老师布置前听老师介绍会激动一下子,但课下仍回老样子。这种情况和学生文化视野较窄、文学素养不高、文本赏鉴水平较弱有关。生长在电子时代的同学们,纸质媒介逐渐被电子媒介取代了主导位置,大众更多的是通过画面快捷传达信息的直观方式了解世界、了解文学,处在这种环境中的同学,富有视觉冲击的对象更能引起他们的审美注意,这使他们的文本阅读成为流于形式的浅阅读。在课堂讨论中,很多学生的评论不是源自小说文本,而是改编后的电视剧,即便是源自小说文本的评论,解读也很表面化。那么精选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敏感愈具挑战性。首先,应选择学生喜欢的经典文本或当下的热点文本进行研读。教师推荐篇目时,注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提供欣赏方法或理论。课堂上,鲁迅的《伤逝》曾被解读为: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是由于物质生活的匮乏造成的。这观点还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认同。这时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如欣赏小说时读者的理性态度、体会情节和细节设计、人物的典型等问题,逐步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体会文学的价值。其次,关注当下的文坛热点问题或现象。当电影《狼图腾》《白鹿原》上映时,推动学生去阅读原著小说,区分两种艺术形式在形象塑造、主体表达、艺术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第三,在讲解某一理论点及相关问题时,选择相同题材的同类文本,拓展其文学视野,激发阅读兴趣。如在讲解叙事性作品一章中的叙事结构时,推荐离乡-返乡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如鲁迅《故乡》、蹇先艾《贵州道上》、莫言《白狗秋千架》,体会内聚焦的使用手法及各种效果。第四,可选择有关联的作家文本,如以徐志摩的诗为例时,同步推荐林徽因的诗歌。以上几种方式逐步施行,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及阅读方法,培养其敏锐的文学感受力,激发起对文学的兴趣,同时,以此为基础,讨论介绍基本理论。
三、设计多元化教学方式,配合适当的课堂教学方案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受到挑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明确了讲授内容后,合理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案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实践性品质则是主要要求。同时,为了适应消费文化环境下学生重视视觉效果的需求,充分利用多媒体,精心制作课件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环节。
1.理论精讲式。文学概论主要是一门理论课,教学目的之一是将理论内容准确完整地逐步传达给学生,因此教师精讲理论仍是非常主要的授课方式,这也是教师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但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应有所突破。“教材基本知识+经典理论文本”是建构学生理论知识、提升理论素养的较好方式,二者有机地结合可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理论文本的兴趣。文学的性质、文学的发生发展等问题即可采用此方案。在文学活动发展的诸因素中,文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总体而言不难理解,这样教师授课就应该加深认识,拓展学生视野。以此为切入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部分,通过经典理论文本来强化理论,活跃思维。这类经典理论文本阅读学生兴趣不大,需要有效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如“神话如何产生的”“当代社会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神话”“当下文学的边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吗”等。课堂上,教师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探讨、答疑并带动学生进入理论点的把握和理解中。当然,如此讲解可能没有时间对概念的流变等进行系统阐述,这需要教师备课时深入研究内容,简化理论,提炼核心内容,不破坏知识的学理性,寻找最接近真理的答案。
2.专题讨论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文学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使用专题讲解的方式。如文学作品的体裁、意境等在其它学科里有所了解的理论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意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理论素养。文学作品的4种体裁是学生阅读中最常见到的样式,理论内容在写作课中也有所涉及,那么文概课上,单纯地介绍4种体裁的基本特征就显得内容重复且单薄(如《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教师可以总括为“诗之美”,并精选诗歌案例如席慕蓉《一颗开花的树》,从不同侧面探讨诗歌美在何处,学生自然会有各种答案,大约不外几个方面,即意象之美、节奏之美、技巧之美、语言之美等。教师根据课堂内外对学生的了解,引领学生复习旧知识,强化新知识,将知识点体现在课件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朗读视频音频是值得选择的,学生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对诗歌的各种美有个感性的印象,再进行抽象概括。这种方案对学习理论知识和提升理论运用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3.作业讲评式。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需要布置作业,使课内学习有效延展,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布置下去的作业方式众多,如理论文本、文学文本阅读、文学创作练习、文学批评写作等。这一方案根据授课内容而定,如讲述文学创作一章时可以采用此方案。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作经验,虽然很多是应试性质的话题作文。在授课前,给学生一定的创作要求,限定体裁,内容上要求回避自己的实际经历,独立完成一篇创作作业。讲评前,教师应该对作业进行阅览、归类,以有助于理论讲解和作业讲评。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即创作前、创作中、创作后进行讨论,5分钟后各小组拿出自己的创作经验谈,大家再共同总结。教师在这个讨论过程中一定扮演好解惑者角色,完成主导性工作,这是对教师理论知识、课堂掌控能力的考验,以此完成文学创作过程的理论学习。在设计各种教学方案进行备课时,很多教师经常制作PPT课件来完成课堂教学。PPT课件在具体教学中占有的位置和作用不尽相同。良好的PPT课件制作,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的呈现在画面中,较强的画面感和动态化的呈现特点能够对学生形成一种外部刺激。很多时候,它被教师们当作精简版教案在使用而已,并未达到它该发挥的效用。生长在电子时代处于消费文化氛围中的学生,富有视觉冲击的对象更能引起他们的审美注意。那么教师更应将PPT课件作为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使之有效参与到教学模式改革中。文概是一门理论课,PPT课件的制作需要比文学课更花心思。教师需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搜集文字而外的图片、图形、声音、动画、音频、视频等感性材料,善加利用,引领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中,思考问题,学习知识。如文学的性质一课,理论性强。设计课件时,首先提供预留文本阅读作业的感性材料,如按照前面的案例准备方案,选择的同一时代同类题材的经典案例如《人民的鱼》(苏童)和《许三观卖血记》(余华),PPT制作可以利用苏童、余华的资料,知名评论者的评论文字,可以借用电影的视频资源,图文并茂、动态化呈现内容,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便于学生感受文本并进行讨论,形成理论概括。其次,设置问题页,如“文本展示了怎样的生活状况和时代状况”“怎么理解社会意识形态”等。最后,根据备课时甄选不同的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选择最接近真理的观点,如詹姆斯的观点加以总结。这样,通过精美课件,引导由文本讨论导向理论,完成教学。
作者:张艳红 单位:赤峰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第三篇:翻转课堂系统化结合教学设计
摘要:
针对在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中,具体工作情境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多、教学时间相对紧张等缺陷,本文以数控铣床主轴电气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采用翻转课堂与工作过程系统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解决工作过程系统教学过程中的短板,通过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有所改善。
关键词:
翻转课堂;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
1引言: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高职院校课程而言,工作过程系统的教学改革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其教学过程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及评价六步法与具体的实践工作相一致,以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修工作过程及教学过程为例,其具体过程为进入现场后,询问故障现象及产生过程(资讯)、通过阅读相关的数控机床技术资料,从机械、电气、数控系统三个方面入手,列出可能故障原因列表,并形成故障排除工作计划(计划与决策);再按工作计划进行故障的排查与调试操作(实施与检查);修复后,填写维修记录单,计算成本并向用户提出数控机床操作与保养方面的合理建议等(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学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可直接胜任工作需求。但现场中,由于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充足,能够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问题,而教学中,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庞杂,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没法直接解决所遇到的故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理论讲授,这样就需要较多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实践动手时间就减少,教学效果及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减低。
2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上述阐述,采用翻转课堂与工作过程系统化结合的教学方案作为具体设计思路,扬长避短,改进教学过程。其具体思路如下:(1)课前:根据教学目标,通过世界大学城教学平台,教师布置相关学习任务,提供微视频、微教案、微习题、微反思等教学资源,学生自学完成,使学生具备知识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储备。(2)课中:教师在理实一体实训室创设情境,然后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六步法教学。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达到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要求,实现知识的内化。(3)课后:学生通过微视频回放、过关测试及知识拓展资源学习,使知识深层次的内化及知识拓展。
3教学组织实施
以数控铣床主轴电气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教学组织实施为例,来展示翻转课堂与工作过程系统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应用。
3.1教学目标教学
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其中知识目标为掌握数控铣床主轴典型电气故障分析与排除的方法,熟悉数控铣床主轴电气控制原理、PMC控制原理、变频器参数含义;技能目标为具备数控铣床主轴故障分析与排除的能力、电气控制原理的分析及PMC程序识读能力;素养目标为通过故障分析与排除的实做,培养学生抽象的故障分析与排除的能力及安全操作规范意识,通过小组协作,养成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
3.2教学组织实施
(1)课前
1)任务引导。课程前一个星期,在世界大学城教研苑引导文,并通过平台进行任务确认。2)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在世界大学城中提供教学资源,资源包括微视频、微教案、微习题、微反思,如遇问题,师生可在大学城平台进行互动交流
(2)课中
1)资讯(10min)。教师在上课前,在YL-569型数控铣床装调与维修实训台设置数控铣床主轴典型的三类电气故障,作为子任务,课中,学生操作机床发现故障现象,并填写在任务单相应的位置。创设情境说明:①子任务1:数控铣床主轴只能反正,不能正转故障设置范围:PMC程序、变频器正反转控制线路、正转继电器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数控铣床主轴PMC的识读、主轴电气控制回路原理分析②子任务2:数控铣床主轴不能转动故障设置范围:PMC程序、数控系统主轴相关参数、主轴电气控制回路、变频器参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数控铣床主轴PMC识读、主轴电气控制回路原理分析、变频器参数含义③子任务3:数控铣床主轴速度不匹配故障设置范围:PMC程序、数控系统主轴相关参数、变频器相关参数2)计划(15min)。小组长根据故障现象,进行小组分工,三人一人负责PMC程序、一人负责变频器回路、一人负责主轴其他控制回路,因三个任务,三个同学,在不同任务,每人分工不同,做出梳理相关知识的计划。3)决策(60min)。组员根据计划中的知识梳理,小组讨论,列出可能的故障原因,并根据可能的原因绘制出故障分析与排除的流程图,教师可适当的辅导。4)实施(150min)。根据决策所做的流程图,进行故障排除工作,在排除过程中,分工合作、注意安全,直至故障解决,机床恢复正常,并填写任务单,过程中收集相关资料为汇报做准备5)检查(15min)。实施完成后,小组长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检查故障恢复与否。6)评价(20min)。小组完成PPT汇报作为成果展示。组员根据团队合作过程进行互评,在线过关试题评价,教师根据大学城平台的学习记录就学前学习、课中前5大步骤中及成果汇报的表现完成对学生的评价,并采用动态数据,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最后做出综合评价。
(3)课后
课后,学生在大学城平台进行微视频回放,仿真软件、及在线单元题库进行知识深层次的内化及知识的固化,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拓展平台知识进行拓展学习。
结语:
通过翻转课堂与工作工程系统的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取长补短,且利用大学城平台,便于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师生互动交流及多元化评价,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和综合素质。但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必须使用电脑才能登入平台自主学习,限制了学习的及时性,若能研发平板或手机学习平台,学习效果会更加完善,也是今后课改的努力方向。
作者:胡仁平 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车车辆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
[2]胡仁平.基于翻转课堂的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设计[J].城市地理,2015(24).
[3]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第四篇:大学英语智慧课堂教学设计需求分析
摘要
大学英语教育应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需求为着眼点,构建“互联网+英语学习”智慧课堂以提升英语教育实效。本文基于需求分析,探讨大英课程改革的最新趋势:无论是教学方法改革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都应尽快实现高校英语教学和社会英语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
需求分析;大学英语;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大学英语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个人需要为着眼点,本着“因需设课”理念构建“互联网+英语教育”智慧课堂。从教学方法设计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都应实现高校英语教育和社会英语教育的深度融合,这在目前已是提升英语教学实效的必然选择。
1需求分析与大学英语智慧课堂
根据笔者对学生现实需要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接受英语教育时会遵循职业需求、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心理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不少学生希望能在英语课堂学到与社会发展需求、个人心理需求相关的英语知识,切实提高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大学英语理应在需求分析基础上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尽可能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及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真正适应全球语境下的教育个性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要符合学生的差异性英语水平和多层次英语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需求分析应该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确定满足需求的最佳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笔者看来,大英教师应努力构建“互联网+英语教育”智慧课堂,以使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要求、考核方式等方面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现实需要。智慧课堂所装备的视听、计算机、投影、交互白板等声、光、电设备,能够实现课程资源的人性化、形象化与动态化,让教师更快捷方便地利用视听、白板等设备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使大学英语教育和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的养成相结合,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及时了解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最新需求,这样能为调整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提供依据和支撑。
2构建大学英语智慧课堂的基本思路
2.1建设大英教学资源库并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截至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体还停留于应试教育的层面,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冷冰冰的分数扼杀个性、甚至泯灭人性。笔者试图以慕课资源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优化整合与协同辅助教学为范例,通过大量引入慕课和微课优化整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资源,谋求资源共享和校际联盟,追求卓越的教学效果;借助信息技术重塑大学英语课程,改变学生发展为考试服务的痼疾,让分数的奴隶们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
2.2创建基于互联网的英语教育研究共同体
大学英语教师应在真实、开放、灵活、动态发展的网络化教学情境和研究过程中,结合教学实施过程中交际训练的成效,创建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英语教育研究共同体,让广大同行以满足学生个人需要及社会发展需要为着眼点,以提升英语教育实效为目的,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能就共同问题进行体验式研讨与合作。
2.3以学定教并使高校英语教育向社会延展
据了解,鱼化龙文苑的大学语文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是基于“互联网+自媒体”而构建的智慧学习空间,实现了线上线下一站式、混合型、交际化教学,尤其是以学定教的实践应用,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开展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以学定教,得到教育界同仁广泛认同。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智慧课堂可借鉴鱼化龙文苑模式,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充分利用人机交互的功能,从学生现实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同时努力使高校英语教育向社会教育延展。
3基于需求分析和智慧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3.1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和英语应用能力养成
英语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实践活动过程,应以培养表达与交流能力为旨归。而大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总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创造,因此要淡化理论考试成绩,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应突出地强调学生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的养成。
3.2以交际化教学活动变现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预览课程大纲提前预习,观看教学视频和相关材料并进行沟通和研讨,到了课堂上由教师解答或是同学之间讨论解决之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智慧课堂因其信息技术设备功能的多样性,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为变革学习方式提供了便利,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可基于信息技术应用,努力尝试以开放的交际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由此落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3利用网络平台技术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应善于利用网络平台技术,以“教、学、做”一体化为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的教学版块、不同的教学情境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场场景教学法、工作情境教学法,以及模拟社会交往以解决问题的角色扮演法等。通过创造设置特定工作任务的教学情境,营造逼真的职场场景,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把教师主导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分组教学和集中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操作、讨论,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思考,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而工作情境教学法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对现实工作情境的模拟,要考虑到职场中会议讨论、商务谈判、客户服务这样的场景较多,教学中要注重模拟操练才能达到理想效果。由于社会交往和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几乎与所有职业人士相关,角色扮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角色扮演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和把握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第二了解并尊重合作方所扮演的角色,做到知己知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角色的社会作用,并对自身生涯规划做出适当判断、评估和必要的调整,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满足个人需求,从而赢取个人的社会价值和快乐人生。
作者:闫辉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波张磊.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大学英语选修课设置——以职场英语为例[J].现代交际,2016(03).
[2]王婷婷.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探析[J].英语广场,2016(03).
[3]王宏宇.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6(05)
第五篇:力学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摘要】
随着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方法的不断发展、创新,怎样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性思维能力,是摆在高校力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要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教师除了知识点的讲授以外,还应充分重视课程教学思路的设计,从教材的宏观“脉络”出发,到具体的知识点,再到宏观的综合应用,这样学生的知识才能连成线,结成网,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本文拟从材料力学课堂重要性、学生厌学原因分析等内容,探析其课堂设计思路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材料力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
1课堂设计的重要性
《材料力学》是高等工科院校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也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工程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国各个高校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时间进行了大幅削减,在此形势下,提高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力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中心环节在于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课堂设计能力极其重要。
2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验及相关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可知,目前,此门课程教师教学课堂设计能力发展极不平衡,存在严重的“短板”现象,尤其是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能力亟需补课。
2.1课堂教学现状
一是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上课内容及方式方法不满意,课堂上聊天、看小说、吃东西、睡觉等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教师难教,面对基础知识欠缺、学生自控能力差、课程内容枯燥、教师为上课而上课,师生教学互动性差,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不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2原因分析: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课堂趣味不强性
主要表现有缺乏教学经验,很多老师依然沿袭那些业界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很难适应工程实践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需求。表现如下:(1)在教材内容上,传统的材料力学教学体系中,有很多内容是分散的、重复的、编排顺序不尽合理,内容也较为过时,在课堂设计时,需要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补充;(2)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方法,教学效果较差,已经不能使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发展的需求;(3)教师们讨论得更多的是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重视不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工科教学其目的应当以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竞争意识,除了教会学生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思路。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学生在学校学什么,怎样学,并且影响到学生今后做什么,怎样做,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要重视教师教学认知提升和知识体系拓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以提高大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总体水平。
3课堂设计思路
材料力学课程理论性质较强,教学内容抽象、繁杂,推导计算多,公式也较多,课程内容枯燥。因此,如何合理地进行课堂设计,精简内容,在有限的课时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堂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3.1课堂教学内容优化
目前,材料力学教学内容大多沿袭以“拉压—剪切—扭转—弯曲”为主线的内容体系,[1][2]这种按基本变形进行多重循环的内容体系,教学起点低,内容重复,花费学时量大。现可将原教学内容优化成知识单元串联系统,即“外力—内力—应力—强度计算—应变—刚度计算”、“能量法与超静定”、“压杆稳定”三部分为主线的基本教学体系,把各种变形下的共性问题集中起来讨论,突出共性,强化概念,使学生对理论课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达到从节约课时的目的。另外,每一堂课的课程内容要深思熟虑,理解吃透别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课堂内容的逻辑性、条理性、连贯性要循序渐进,知识点的安排要行云流水、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以及重点的推出和难点的化解都是需要精心安排。
3.2课堂教学方法合理
教学方法不泥定则,教无定法,可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引导、启发式、探究式等。不要照搬教材,平铺直叙,没有起伏,平淡无奇,一定要达到互动参与,生动趣味,引人入胜。4创新意识的培养世界上重大发明、尖端科技和高科技重大工程,其核心思想往往源于最基本的材料力学概念,例如破冰船的发明、神舟十号与天宫的自动交会会接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直接给予,而是适当的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和创造环境,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能经常运用创新思维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总之,《材料力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教育教学的工程,需要高度重视课程教学思路的设计,从教材的宏观“脉络”出发,到具体的知识点,再到宏观的综合应用,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作者:王功琴 单位: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训方.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刘鸿文.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S.P.Timoshenko[美].(高等)材料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4]罗安吉.如何提高《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