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思维发展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思维发展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思维发展研究

一、基于学生实际的思维发展现状,立足文本,适时调整教学环节

在一些语文课堂上常常发现执教者不是立足文本,引领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而是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漫谈,游离于文本之外,偏离了教学重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缺乏准确的了解和分析。譬如,在我校举行的一次青年教师公开课展示活动中,一教师教学《鱼我所欲也》,疏通文意后,执教者将这样一个问题之球“踢”给了学生:如果让你在鱼与熊掌之间作出选择,你将会选择什么?请说出选择的原因。好多学生异口同声:“熊掌!”一学生陈述原因:因为熊掌属山珍海味,谁不想品尝一下它的美味?学生的答案在老师预设之中。老师正欲趁机进入下一个环节,没想到一男生站起来说道:“我选鱼!因为熊是珍稀动物,咱们要保护它们。”这一与众不同的观点引起了一些同学的赞同。此观点没在老师的预设之中,也让其感到似对非对——是呀,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应该增强,对动物存有的一颗爱心应该呵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应该鼓励……基于这些想法,执教者不由自主地改变了预设教学路径,顺着学生的思维走,于是趁势让大家就该同学的选择发表看法,结果绝大多数同学赞同该生的回答有其合理性。反思此教学案例,执教者已经觉察到初中生的求异思维正处在比较活跃的阶段,教学中具有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意识,于是抛出了“假如让你在鱼与熊掌间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求异思维活动。但这位老师没有意识到初中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够成熟,他们的奇思妙想往往摆脱不了幼稚和谬误,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矫正。其实,课文中的“鱼”“熊掌”,不是实指现实生活中的鱼和熊掌,只是用来比喻珍贵的或值得珍视的东西。而那位学生由于对这个比喻的内涵理解得不够深入,把熊掌仅仅理解成“山珍海味”这类具体东西,所以从环保的角度提出“择鱼弃熊”的观点,这是思维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而这位执教者对学生思维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没有做好相应的预设,面对学生的错误思维方式,不但不能进行适时引导,反而步入认同行列,其结果是不但不能有效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反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误区。

二、全面了解、分析学生的思维状态,促进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

初中生对于求异和创新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思维的独立性、逆向性、发散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也在不断优化,但他们的这些思维仍然处在发展中的初级阶段,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到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还要关注到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而后两者的训练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些教师虽然已经关注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状态,但往往忽视了对其他思维形式的了解和分析。比如,一教师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在质疑环节学生提出: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是不是就是课文里的孔乙己啊?”学生有说是,有说不是,教师的回答也很简单:“这个问题没必要讨论,名字嘛,就是一个符号,正如同学们的名字一样,有些在家里父母还叫你们小狗、小猫呢。”显然,这位教师轻描淡写的回答,扼杀了学生有价值的创造性的发现。这也是教师不了解学生思维特点,没有根据学生思维流向适时改变教学预设的结果;而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顺势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课堂教学就会大大增色。相反,在《斑羚飞渡》的教学活动中,一教师利用三个提问导入新课: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是如何飞渡的?斑羚飞渡的壮烈场景将给人类以怎样的启示?该教师匠心独运,设计了这三个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遵循了第四学段学生的思维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表层到深层。此案例表明,教师正确把握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提问恰当,设计合理,巧妙地帮助学生消化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三、培养思维能力,既要关注学生共性的思维特点,也要关注个性思维差异

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思维有不同的特点,对于学生的思维差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予以关注。但是,即使是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性别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或者是个性不同,也会导致思维特点不同,思维发展状态不一。这方面的思维差异,教师往往关注得很不够,因而常常在课堂上用画一的方式、统一的要求训练学生的思维,其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请看《风筝》的教学片段——一位教师采用以下方式导入:出示放风筝的图片,请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和放风筝时的心情。一学生回答:童年的时候,我跟村里的小伙伴来到空旷的田野里放风筝。看见风筝在天空下飘荡,大家激动得笑啊,跳啊,玩得十分开心。教师启发:请你再描述得生动一些,语言再美一些,好吗?还可以渲染一下你当时激动的心情。该学生红着脸,保持沉默,课堂冷场了几分钟。此案例中,教师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是想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执教者看来初中生大都具备了这种能力,但他没有意识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有差异的,思维特点也各不相同。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描述得生动一点,语言再美一点”,这样的引导是无效的。如果教师意识到该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可以对当时的天气情况、风筝形态、放风筝的系列动作等具体内容进行启发,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形象思维活动,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作者:宋远馨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连防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