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论文(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课堂教学设计论文(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课堂教学设计论文(7篇)

第一篇:问题有效课堂问题阅读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教师的阅读行为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问题源于阅读,设计起于思考,阅读主体决定阅读取向。首先,问题的提出源于对教材的深入思考与研究,教师要起“设计师”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深入地认识语文教材。教材始终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因为教材是精心编写的,体现了教育者的意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课程资源。文本解读往往有多元化视角,如何选取最佳角度或独特角度激活学生思维很有讲究。因此,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地优化和选择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更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围绕重点,提纲挈领设计问题,阅读过程中教师自主思考与探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问题的发现,要确定教学目标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学生通过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祝福》一文时,笔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评价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说法。”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2.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由此可以推知,祥林嫂是在春天被婆婆卖到山里,被迫改嫁的;3.“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阿毛被狼衔走了;4.祥林嫂死在人们年底的祝福之前,祝福一过,春天也就来了。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是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赏析。选择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主问题,以体现课程对教学内容选择和学生发展所起的指引作用,减少课堂教学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学设计的主问题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有人认为,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有很大生成性。笔者认为,教无定法,教必有法。但是,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教师科学的谋划,就像是了断线的风筝,也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获得知识,充分享受学习过程。

二、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设计的着眼点

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教师本人,要以学生为衡量的标准、设计的中心,打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要考虑因人、因材施教,而不能因教而学。教师不能简单地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预设学生的学习起点,也不能盲目地认为教学大纲的要求就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它是一个面向学习主体和环境的设计。以课文为依据,深入研读思考,选择合适的探究点,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对问题本身进行一番思考与分析:这个问题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构里起到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是否包含高于学生现有语文经验的因素?这个问题能否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个问题有多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能否满足全体学生参与的要求?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一般的教学设计以“黛玉进贾府行踪”为中心情节,多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梳理情节结构,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环境描写。这样的设计,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将本文问题设计为:1.《红楼梦》知多少。2.诗礼簪缨之族———黛玉眼中的贾府(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3.贾府的当家少奶奶———王熙凤“辣”在何处。4.宝黛初会:心有灵犀一点通。5.欣赏《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服饰美。“一叶落而知秋”,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故事情节的把握引发对《红楼梦》的认知兴趣,并找到一个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探究,进而进行个性化解读,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学面对的是具有独特生活方式和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健康成长,那么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教学对象———学生。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重视学生学习起点的设计,学生的学情决定了课堂教学实施是否更切合实际,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有效教学才有实施的空间。“以学定教”,“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任何脱离具体教学对象的教学设计是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三、总结

总之,关注学情,提高备课与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课堂阅读教学设计问题的提出不仅要有统领性,还要有指向性。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和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设计。要依据教学目标,步步为营,把问题设计得准确、恰当、适度而适宜,以充分发挥问题对学生的研讨探究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管丽萍 单位:福建浦城第三中学

第二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想要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如果过大、过多,则无法在规定教学时间内完成;如果过小、过少,则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太少,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体可操作,应在分析教学内容和学习者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笔者所选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2版,该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全书共有7章,78个学习任务,制作班级板报是第4章“文字处理软件应用”中的第11个任务,教学时间为2学时。该内容是Word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挑战性。笔者所教的一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已学习了Word的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操作基础,但缺乏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意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较被动,没有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思想活跃,想象丰富。根据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板报制作的基本思想和组成要素;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并编辑图片、艺术字、文本框和自选图形的操作;能实现图、文、表混合排版。(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学习,感受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学习,学会团队合作,培养探究能力;通过讨论,评价同学作品的优缺点,并说出依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培养科学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研究探索精神,体会合作的快乐并分享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需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内容用适当的途径表达或呈现出来。它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一般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不同知识类型、不同课型的设计等。教学内容一般以教材为主体,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需求做适当选择和扩充。首先,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制作班级板报的内容以任务实例的形式展示,对插入和编辑图片、自选图形、艺术字等图片对象的基本知识点没有做过多的阐述,但这些操作又是制作板报的基本操作,因此可增加这部分内容,并通过教师点拨结合自学的形式完成该内容的学习。其次,分析教材并结合教学目标后确定重、难点。确定能灵活在文档中插入和编辑各种图片对象为本次课的重点,综合运用Word基本知识和技能实现图、文、表混合排版,制作比较综合的文档为本次课的难点。最后,根据实际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程序,将教学内容有效地呈现给学生,并做好课前准备。制作班级板报是Word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需通过若干步骤才能完成课本任务。如果直接将任务抛给学生,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笔者将任务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整个任务。由于要用到之前学过的文档格式化内容,因此课前已要求学生复习相关知识。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笔者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复习知识,打好基础;情境激趣,引出主题;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实践运用,师生评价;知识拓展,评价反馈。第一环节属于复习环节。由于本次课要大量用到之前学过的诸如分栏、页面设置、边框、表格等操作,所以首先采用抢答游戏法检查学生复习情况,操作正确的同学可获得一份小礼物,这份小礼物是对认真复习同学的一个肯定和鼓励,同时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第二环节通过情境导入,引出主题。首先,分别给同学展示三个文档。文档一仅进行了简单排版,文档二是在文档一的基础上插入各种图片对象,文档三则是通过对文档二中图片对象的合理编排,真正实现图、文、表混合排版的综合文档。看过三个文档后,提出问题:哪个文档效果好,好在哪里?然后再展示一组用Word制作板报的精彩案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新知识的学习成为内心需要,使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第三环节主要由两个任务组成。情境导入后首先提出第一个任务:在文档中插入各种图片对象。该任务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相互讨论。由于学生基础不同,部分学生很快会掌握操作方法。可邀请他们担任小老师,指导没有掌握的同学完成操作,并鼓励他们走上讲台为大家演示操作方法,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最后由老师来演示操作步骤,归纳操作方法,并将学生插入图片的文档和之前展示给学生的文档三进行对比,同时提出问题:同样都在文档中插入了图片,效果为什么完全不同?引出第二个任务:编辑图片对象。提出任务后,采用启发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的编辑方法。过程采用学生探究———老师指导———学生互助———学生演示———老师操作演示———归纳总结———展示学生作品的方法。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提高了探究能力,突出重点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前三个环节为第四环节突破难点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学生三人分成一组,确定组长,每个小组利用老师分发的素材,完成制作班级板报的图文混排作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设计、排版完成制作板报的任务,每个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感和特长。在合作过程中他们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而老师则充当引领者和协作者的角色,指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创造。作品完成后,找不同层次的作品进行展示,通过作品的交流评价,有利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一个环节是梳理、总结、拓展和评价的环节。先找学生总结学习感受,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再由教师梳理这节课的内容,归纳总结学生本次课的表现,并再次强调学习的重点、难点。然后通过讨论得出图文混排在贺卡、自荐信封面等其他方面的应用,拓展学习内容,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最后以评价表的形式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教学时间设计

教学时间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应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将教学内容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并有充分时间强化教学重、难点。制作班级板报总学时为2学时,根据五个教学环节的地位和作用,时间分配如下:第一个复习环节,分配10分钟。课前已经布置了复习任务,利用10分钟时间检查同学复习情况的同时,可以一起回忆Word格式化的内容。第二环主要通过不同文档的展示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间3分钟。第三环节包括两个任务,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操作、演示、教师总结等方法,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时间25分钟。第四环节为突破难点的环节,通过学生讨论、自主探究、作品展示、学生及教师点评等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Word基本知识和技能实现图、文、表混合排版,时间42分钟。第五环节评价反馈、知识拓展环节,主要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和学生表现的评价,同时提出拓展和希望,时间10分钟。四、教学措施设计教学措施设计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教学媒体并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本课是在装有多媒体网络教室的计算机房完成,通过充分运用网络教室的屏幕广播、实时监控、电子举手、提问等功能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为充分体现教材“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主要运用SCL(Student-centredlearning)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采用“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刚上课时用游戏法,可以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尽快投入到教学中。任务驱动法可以让学生的操作有明确目标,通过自主探究,进行完成任务的实践,通过该法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法则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提高。五、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具有对课堂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判断的作用,是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教学评价设计包括终结性评价设计和形成性评价设计。前者的评价主体是教师,主要以提问、练习、课堂小测验等形式检查教学目标达成程度;后者的评价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属于过程性评价,主要用以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表现。这种评价设计除了学生能够表现其认知方面的成就外,还能展现出学生个体思维方式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难以评价的素养。在教学中,笔者将两种评价设计相结合,在第二、三教学环节中,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有诸如提问、学生操作演示、学生作品展示等手段检测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对于学生执行任务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及表现,则通过评价表的方式了解,设计了学生自评表和小组评价表,学生自评表由学生本人填写,小组评价表由组长填写,这样能最大程度上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

四、总结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可以促使教师更深层地研读教材,更全面地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学中更自如地切换各个教学环节,游刃有余地把控整个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快速成长。

作者:聂玮 单位:茂名卫生学校

第三篇:课堂有效性教学设计

一、树立有效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教学设计来促进学生的真正成长,最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必须进行系统规划,主要解决教什么(教学内容)、怎样教(教学方法与流程)、为什么这样教(教学理论依据)、教得怎么样(教学结果评价及反思)等这几个重要环节。

二、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确定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科学分析教学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联性,仔细研究数学教材,弄清教材编写意图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一节课的开头吸引住学生,什么时候复习旧知识,先学哪些内容,后学哪些内容,用什么方法学,设计哪些疑问,怎样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时候做哪些练习题,采取什么方式,布置哪些课外作业,这些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体现有效性

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四、课堂讨论有的放矢,体现有效性

课堂讨论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它为全体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因此,在组织讨论学习前,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对所讨论的问题要先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在讨论中不断地补充和提升。

五、课堂练习合理有效,体现有效性

练习题主要是帮助学生及时理解知识,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口答、互答、板演、互评等活动,充分利用练习题灵活解决问题,不但有助于学生将当堂所学知识搞懂搞透,而且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总结

总之,为了孩子的一切,有效地组织好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好各个环节,做到课前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有的放矢讨论、设计合理练习等,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张栋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长宁镇下鲍学校

第四篇: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一、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特点

1.教师大胆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交流展示,教师负责组织、点拨。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是导演;2.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让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3.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勇敢地展示说、写的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获取成就感;4.课堂节奏紧凑,学生参与速度快;5.课堂容量、作业以“少而精”为原则,狠抓“课堂学习效果”,实现“减负不减质”的目标。

二、课前准备

1.墙壁安装黑板若干块,配套黑板擦,红白色粉笔,教学用具若干,精心制作课件,组长给每名组员划分好黑板板块;2.合理分成4人小组。分组方法:(以全班43人为例)(1)以5人为一档,按总分名次降序排列分成8档,前10名为10个小组的组长,纵向每8人一大组,每4人一小组。剩余3人分入其他小组;(2)为解决视力、身高等特殊问题,同号可以微调。3.位置安排:全班学生交流展示“说”时,所有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以讲台为中心,呈弧线型站立,中间小组同学坐在原位不动。其余时间,所有同学以4人小组按上表示意围坐;4.准备预学案:学生前一天需认真预习课本知识,独立完成预习题。为次日课堂展示做好充足准备,为课堂学习效果奠定基础。

三、课堂实施步骤

(一)新授课。1.预习反馈:以问题形式检查基础知识的预习效果,由学生展示,教师点拨。2.展示例题探究:(1)鼓励学生大胆尝试;(2)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大胆展示说解题思路;(3)教师注意对解题规范格式进行适当点击、示范;(4)教师需组织学生对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技巧进行交流、归纳;(5)展示“说”的要求:①学生充当老师角色,面对同学,说话时大方、自信、声音响亮清晰。②打破传统的拘谨的说话方式,可以不举手,不需老师点名,学生主动展示“说”的能力。如果出现多名学生同时抢着展示的情况,把机会让给成绩最弱的同学。3.展示例题、练习题的书写过程:(1)所有解题过程一律写在各自规定的黑板板块内,如果不够写,继续写在课堂练习薄上;(2)展示“写”的要求:①学生一律用白色粉笔书写;②要求书写认真、清晰、规范、美观。4.学生纠错:(1)学生一律用红色粉笔批改;(2)组长是本组的纠错员,负责组织组员互相批改解题过程,找错、讲解。写错的组员必须在课堂练习本上重新订正;(3)以学科成绩确定①号②号纠错员。①号纠错员负责批改组长的解题过程;②号纠错员负责对每位同学的解题过程进行复查,以防改错。发现错误立即通知相应组长带领组员整改。5.教师点击:学生纠错结束后,教师应选择典型问题进行说明或选择典型错误进行点击规范。(二)复习课、试卷评讲课、辅导课。1.精选题目:选题注意少而精。(以基础题、易错题为主,适当选择提高题。)2.学生预习,独立完成(如果在课上,教师及时批改表扬或学生板演)。3.预习反馈:以问题形式检查基础知识的预习效果,由学生展示,教师点拨。4.小组交流解法。①先对答案,再交流每一题的解法;②交流解法时,要放大图形;③关心后进生,让他们先讲解会做的题目;④当一名组员在讲解方法时,其余组员要谦虚、聆听方法,并主动提出不同解法;⑤全组不会解的题目,组长邀请跨组交流。5.组长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教师提出典型问题。6.全班交流解法(学生分析或师生分析)。注:展示“说、写”的要求同上。

四、课后要求

1.教师认真检查课堂练习本订正情况。2.学生完成创新课时训练。3.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并督促认真完成:(1)上课时要主动参与课堂;(2)作业(包括课课练、课外辅导、订正作业、订正试卷)要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不能抄袭,不能应付了事;(3)平时的单元测验有无作弊的坏习惯。我校的课改革已探索两年多,学校鼓励教师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结合学科特点,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方法和途径,把教室变成“开放的课堂,自由的舞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总结

实践证明:学习方法是让优秀学生出色发展,中等学生超常发展,学困学生自信发展。

作者:戴中岭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西郊中心校

第五篇:中职PS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1前言

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产生,均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中职PS教学中,利用翻转课堂将PS的教学任务进行了“颠覆”,但并未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否定,而是进行了创新和补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当中,尤其是PS课程教学,教学内容逐渐深入,教学设计需要重视学生的不可控性、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最重要的是教学当中能够牢牢把握PS课程翻转教学的特点、重要性以及教学设计,从而将其恰当地应用到教学当中。

2PS课程翻转课堂特点

2.1师生角色翻转

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主要作为教学的被动方,教师为传授知识的主动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在翻转课堂当中,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进行了“翻转”,即学生变为了课堂当中真正的主人,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习的资源进行选择。PS课程的翻转教学当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亦出现了变化,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尽情表现自己的兴趣,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师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能够进行相应的指导,符合了目前“因材施教”的要求。

2.2教学形式翻转

传统的教学形式当中,教师需要先讲授知识,学生根据教师讲授内容完成作业。PS课程的翻转课堂当中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翻转,即学生先进行自主预习和学习,然后通过教师讲授进行讨论,最后巩固所学知识。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逐渐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把握所学知识。

2.3课堂互动翻转

传统教学的课堂互动比较少,教师一味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未进行有效的沟通。而翻转课堂当中,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自主学习已经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的过程当中,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探讨和探究,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3PS课程翻转教学重要性

就PS课程整体而言,入门比较容易,但是很难深入学习,学习的时间越长,内容越多,便更加难以记忆。学生在学习PS课程时,除了需要有良好的记忆能力,更加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对学生进行PS教学,主要希望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以及专业能力,成为比较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中职PS课程教学中,就目前的教学方法而言,主要教育学生通过相应的案例,掌握PS的具体操作流程。翻转教学的出现,使得学生在掌握相应PS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掌握PS知识。

4PS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在本次的PS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当中,选取了某中职院校学生50人,将其分为10个小组,根据学生的PS知识实际掌握情况,进行了翻转课堂解学设计。在本次教学设计当中,共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重要部分。课前的教学设计中主要是对PS知识的外化,令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适量的课前练习,便于进行课中的学习。在课中的学习中,主要是对PS知识的内化。教师首先提出需要讨论的项目,其次由小组合作进行探讨,再次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或者小组之间对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在课后,主要对课堂所学PS知识进行巩固。需要通过课后的知识测试、作品整理以及群体分享而完成。无论是课前、课中或者是课后的教学设计中,均需要教师具有加强的专业能力,能够在翻转课堂的辅助下,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将PS课程的讲解贯穿始终。

5PS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应用设计

在PS课程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应用方面,主要以PS室内彩平图制作为例。首先,课前教师需要利用CamtasiaStudio6.0录制CAD户型准备彩平图、卧室户型绘制、3D模块渲染等微视频,每个视频保持在6min以内,能够作为完整的教学案例使用。学生在观看案例的同时进行思考,观看完毕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其次,在课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领解答,在讲解彩平图制作操作方法后,令学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小组内探讨,对学生得出的成果进行指导或者补充,使学生能够主动了解彩平图制知识。最后,教师和学会均需要对彩平图制作的相关知识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成果进行记录,并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相应的测试,对测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记录,便于进一步进行讲解。对测试中得出的成果要在学生之间相互分享,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6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当中,无论是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或者是课堂的互动,均要以教师和主动教育为主,并未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而翻转课堂的出现,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当中发挥其主题作用,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对知识进行探索。中职教学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步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积极主动地应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但是并未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推翻,而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使学生在学习后期比较难以深入的PS课程时,能够发挥自主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真正发挥了翻转课堂的巨大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作者:陈凤娟 单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第六篇:准确把握学情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一、分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很多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有所接触和了解,或从家长那里已经获得相关知识。教师教学就应该准确把握住这一点,在上课时才能更好地引导与升华。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就可以创设生活情景,不仅让学生认识人民币,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实际运用数学的知识。

二、对过去知识的掌握程度

只有熟悉了学生过去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课程内容和目标,才能准确把准学生掌握本堂课知识和重难点,这样效果才会更佳。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就必须了解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与方法

只有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而不能把教师的思想强加于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方法多样化,也才能真正达到优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准确把握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先导。只有认真分析了学情,准确把握了学情,我们的教学设计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可行的,过程才是高效的。

作者:邹军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太平镇中心学校

第七篇:晶闸管识别与检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1课前准备方面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不应打无准备之仗。在课前准备中,教师应对教学对象(学生)进行充分分析,根据教学大纲和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

1.1学生基本情况

《电子技术基础》这门专业课面对的学生是维修电工专业第二学期的学生,他们虽然经过了一学期的电工基础、电工仪表和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对电路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但仍然存在理论基础比较差,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认知方面及学习分析能力。

1.2教学内容基本情况

元器件的识别和检测是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行电工电子技能训练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晶闸管的识别与检测》这节内容位于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电工类专业通用教材《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第六章第一节,即教材的P122-126的内容。主要讲解的是在电子技术中弱电控制强电的重要元件—晶闸管的相关知识,晶闸管在“电力”、“电子”和“自动化控制”等设备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对它的掌握和应用是整个电子电路教学的重要内容。经过这次课的学习,可以为以后学习电子电路中延时控制、自动控制与智能电路等打好基础。

1.3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应该让学生重点掌握两个方面的内容:(1)晶闸管的符号及外形;(2)晶闸管的工作特性。其中晶闸管的内部结构和其工作特性较难理解,教师应作为难点内容,用多种教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学习。

1.4教法学法设计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本次课内容理论性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多种教法相融合,引导学生学习。比如用实物教学法,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何为晶闸管;用多媒体教学法,将实验过程进行模拟;用提问、归纳、总结法让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晶闸管工作特性的结论。

2新课导入方面

温故而知新,新知识的学习也需要旧知识的复习。首先,考勤复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同时,也为本次课做准备。可以通过课前一支歌,挺高学生的精神面貌;通过课前点名,确保学生的出勤率;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复习前一课主要知识点(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工作特性),为本节课打好基础。其次,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根据之前复习的二极管、三极管的内部结构,提出问题:如果在一块半导体材料上制作一个四层三个PN结的半导体器会有什么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彩灯视频、家庭中的调光开关、楼道路灯由亮变暗的亮度调节等的导入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主题探究方面

利用课件,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三个方面的学习。3.1晶闸管的发展史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简述晶闸管的主要应用范围,让学生产生好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完成教学任务。晶闸管又称可控硅,是一种大功率半可控元件。195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闸管,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发出第一只晶闸管产品,1958年商业化。它主要用于整流、逆变、调压、开关四个方面,应用最多的是晶闸管整流。

3.2晶闸管的结构与符号

主要采用实物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不同晶闸管的外形,并引导学生用二极管、三极管的电极判断法用万用表的欧姆档判断不同形状的晶闸管的三个电极。晶闸管具有J1、J2、J3三个PN结,是PNPN四层半导体结构。在阳极和阴极间有三个PN结,无论如何加电压,总有一个PN结处于反向阻断状态,正反向电阻均很大。门极和阴极间反并联了一个二极管,可以对其间的反向电压进行限幅,防止PN结反向击穿。

3.3晶闸管的工作特性

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在电脑上根据电路原理图模拟实验过程,让学生直观看到实验现象,再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晶闸管的工作特性。实验一晶闸管的导通条件:实验条件(阳极加反向电压,门极分别加正向电压和反向电压),实验结论(晶闸管阳极在反向电压作用下,不论门极为何种电压,它都处于关断状态);实验二晶闸管的导通条件:实验条件(阳极加正向电压,门极分别加正向电压和反向电压),实验结论(晶闸管正向导通条件:阳极加正向电压,同时门极也加正向触发电压);实验三晶闸管导通后的实验(原来灯亮):实验条件(阳极加正向电压,门极分别加正向电压和反向电压),实验结论(晶闸管一旦导通,门极即失去控制作用);实验四晶闸管导通后的关断实验(原来灯亮):实验条件(门极加正向电压,改变阳极电压),实验结论(要使已导通的晶闸管关断的方法:将阳极电流减小到小于其维持电流)。

4巩固拓展方面

首先,总结课堂中的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于课堂内容进行再次回顾。晶闸管的工作特性:(1)晶闸管具有反向阻断能力,与二极管相似。(2)晶闸管还具有正向阻断能力,即晶闸管正向导通必须具备一定条件:阳极加正向电压,同时控制极还要加正向触发电压。(3)晶闸管一旦导通,控制极即失去控制作用,使晶闸管关断的方法是将阳极电流减小到小于其维持电流。由此可知,晶闸管是一个半可控的单向开关元件。其次,利用课堂作业检查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业一:晶闸管导通及关断的条件有那些?最后,进行知识拓展,布置课后作业,下次上课时进行检查。作业二:学生查资料找出晶闸管在节能照明和舞台灯光方面的应用。

5课后反思方面

晶闸管作为一种半导体器件,学生觉得最难理解的应该是它的内部结构,在讲解时,应该引导学生将晶闸管的工作特性作为学习的重点,并且通过模拟实验,用FLASH动画的形式,展现晶闸管的特性,让学生明白晶闸管的应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量采用多种形式、多样教法让学生觉得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并不是那么的枯燥,并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作者:刘瑛 单位:灵宝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