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导学式教学设计例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文本解读:勾勒主问题确定的“经脉”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以“亲情”为主题。课文是由著名作家、煤矿诗人孙友田先生的《月光母亲》一文节选而来。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月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作为第三学段的教学文本,其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供需要推想、辨别、体会的有关词句
(1)课题———“月光启蒙”“月光”蕴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了母亲给我“启蒙”的环境———月光如水;二是“月光”暗含着母亲爱心的圣洁光辉;三是这里的“月光”是美的化身,中华女性特有的文化符号。渗透着造化之永恒,赞服了化育之神功。这里的“启蒙”,不只是开发蒙昧,使“我”明白事理的意味,更重要的是指使“我”打下了接受新事物,迈向诗人殿堂的基础,为“我”日后的成就,奠定了最重要的“根底”———诗人特有的韵律感、节奏感、诗人的智慧、必需的想象力。再者,题目中的“启蒙”乃是全篇的“题眼”。它点出了课文描述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旨的切入口,是理清课文思路的“路标”。
(2)有内涵的词句、段落①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②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③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以上的词句、段落,从不同角度点明了母亲给我“启蒙”的内容,蕴含了母亲对“我”日后启蒙的作用,散发着母亲特有的“爱”的深情。
2.课文的基本表达方法
从篇章结构而言,呈现了两个“交融”:一是情景交融;二是明暗两条行文线索的“交融”:明线是母亲对“我”的启蒙;暗线是作者情感的体验、发展。从局部表达的手段来看,最突出的是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一是“芳香的音韵”所运用的“通感”手法;二是“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方法,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二、学情分析:找准主问题设计的基点
学情分析要紧扣两条逻辑主线,即知识逻辑和心理逻辑这两条主线,知识逻辑要明确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将学知识内容的“差距”,便于确定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心理逻辑要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问题设计的匹配性与契合度,目的是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式。知识逻辑分析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因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博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由此可见,我们一切教学的出发点,都应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以学定教。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就《月光启蒙》这篇课文而言,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完成了破解课题、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的任务,在此基础上了解“母亲是怎样为我启蒙,启蒙了我什么”这一难点,初步了解“情景交融”对于文章表达所起到的作用这一个难题。
因此,如何理解“情境交融”应成为我们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我们设计主问题的基点。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悟母亲在月光下给予我的启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以及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赏析文中月光的描写,初步感受情景交融的写法对文章表达所起到的作用。在学情分析中,知识逻辑和心理逻辑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二者的聚合点是“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明确定位,实现知识逻辑向心理逻辑的过渡,我们才能找准主问题设计的基点,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拾景玉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