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策划学教学活动设计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新时代的教育呼唤智慧课堂,智慧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更是重中之重。本文针对高校《策划学》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结合智慧课堂的特点,提出了《策划学》智慧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模式和基本流程,最后,指出了其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期待对本课程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关键词:《策划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0引言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课堂是教育的关键,只有抓住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发展。随着信息化2.0的发展,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重构课堂教学价值观,回归课堂本质。教学活动设计是智慧课堂的关键。而教学活动设计是智慧课堂各要素(主体、环境、资源)间关系存在的载体,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核心素养都要通过教学活动构建和呈现。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学设计,构建智慧课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1《策划学》课程概述
《策划学》是普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它是由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广告学等学科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型和应用型的课程,旨在通过对策划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策划能力。
2《策划学》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智慧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不但要依托一定的信息技术平台、智慧教室、智慧软件等这些都是外部条件,而且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设计,好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是关键、是灵魂。但是,目前《策划学》教学活动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教师智慧课堂观念理解不够到位。部分教师使用学校SPOC平台、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蓝墨云班课APP等授课,将使用智慧平台等软件等同于智慧课堂,未能将智慧教学的内涵真正贯穿到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2.2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多样性《策划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对学生策划能力有较高要求。目前的教学中,课堂讨论、案例讲解是主要的教学活动形式,但是,综合型的、体现创新性和时代性的案例使用较少,缺乏情景模拟、项目导向型活动设计。
2.3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局限于课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课中,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过程(课前—课中—课后)设计考虑。课前资源推送较少,课后作业与答疑、课后学情分析、个性化辅导等也不足。
2.4缺乏系统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缺乏同伴互评、学生自评;教学内容评价单一,学习态度、参与度、学习效果应该细化纳入评价;评价方式单一,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度不够,更倾向于关注学生的作业成绩,缺乏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评价。
2.5教学设计较少涉及课程思政。教书育人,教学过程中需要立德树人,将课程思政有效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实施全流程的课程思政。目前,在这方面设计较少。
3《策划学》智慧课堂及其教学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
3.1智慧课堂的内涵。智慧课堂指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活动全过程(课前-课中-课后)智慧教学,运用动态学习数据,使用云、网、端,实现数据化的教学决策、即时化的教学反馈、立体化的交流互动、智能化的资源推送,营造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智慧学习、智慧发展。
3.2智慧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3.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在认知过程中,个体具有主体性和建构性,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其他人的帮助,比如老师或同学的协助,采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而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策划学》教学设计的启示:《策划学》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为学生营造一定的学习环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2.2分布式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它提出了一种考虑认知活动全貌的新观点,注重环境、个体、表征媒体以及人工制品间的交互,认为分布式的要素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完成任务。分布式认知理论对《策划学》教学设计的启示:智慧化的教学环境、教学平台和移动终端可以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积极参与智慧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在智慧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习资源的推送,还要引入学习共同体、同伴交互、互评等设计。3.2.3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构建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人们通过协调行为,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对《策划学》教学设计的启示:根据知识点,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情景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4《策划学》智慧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模式与流程
4.1教学活动设计的模式。4.1.1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Classroom)翻转课堂是一种通过颠倒“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的教学模式。智慧课堂翻转主要是利用智慧环境来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课前,师生通过智慧环境和智慧平台交流互动,前置预习,教师诊断课前教学问题,及时根据学情分析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课中,教师根据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讲解,答疑解惑,同时,依托智慧教室,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开展与学生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互动,内化所学知识;课后教师实施智慧工具数据分析,进行总结反思,对学生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指导,对症下药。4.1.2案例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策划学必须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讲解,强化知识点,提高学生考虑问题的创新性、系统性和具体性。案例教学模式,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针对特定知识点的短小精悍的案例,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启发同学的思维,老师点评总结。二是结合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百优”案例,选取热点案例、精品案例、视频案例和微案例,将案例资料提前推送给学生,学生分组,案例研讨,小组汇报,老师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点评总结;或者事先将案例发给各小组,采用课前小组内研讨,头脑风暴,课中分正方和反方,小组汇报,就相关主题展开辩论,教师点评,小组间互评,强化对知识的理解。4.1.3项目导向模式。项目导向模式,主要是通过对接一定的企业项目,具体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策划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接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引导学生展开调研分析和策划,撰写策划书,在企业小范围测试可行性、盈利性等指标,使策划更接地气。一方面,因为是实际题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更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其策划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总会有一些解决问题的新创意,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有借鉴,也可为企业提供人才。4.1.4情景模拟模式。情景模拟方式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扮演某一角色,在情境中加深对相关策划知识与能力的认知。《策划学》教学过程中,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从特定情境和角色去理解策划学相关知识点。
4.2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流程。尽管《策划学》智慧教学有多种模式,但是总体遵循一定的基本流程,贯穿课前-课中-课后,重视全过程、全方位、动态化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4.2.1课前教学活动设计课前,教师通过《策划学》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和校内SPOC等,向学生公告、推送学习资源,包括文档、音视频、慕课、网址等,促使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学生根据老师要求,完成预习并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进行答疑互动,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4.2.2课中教学活动设计课中,翻转课堂情况下,教师利用智慧教室和智慧平台授课,考勤、点名,通过投票、单选多选题和主观题进行课前测试,采用提问、弹幕、投稿、词云、弹幕云等方式与学生展开互动。案例讨论情况下,可采用多屏互动智慧教室,分组研讨,PPT汇报展示,组间互评,最后教师总结点评。4.2.3课后教学活动设计课后,教师推送补充的学习资源,布置作业,个性化批改作业,针对性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反馈问题,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同时,教师下载智慧学数据,进行学情分析,针对性调整教学设计。
5《策划学》智慧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实施注意事项
5.1优化课程顶层设计。基于系统论方法,从课程体系出发,依靠项目研究驱动,对课程的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等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课程设计。首先,从更新教学理念,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其次,教学方式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全流程课程思政,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再次,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将能力评价列入主要方面,强调学习能力提升。
5.2整合智慧资源。智慧资源整合主要体现在几方面:(1)整合技术资源。整合智慧教室、智慧平台、移动端等的资源,合理选择和使用,营造好的智慧环境。(2)整合学习资源。整合PPT、音视频、慕课、文献等各种学习资源。(3)对接企业资源。通过对企业实际问题的对接,为学生策划提供实际的研究主题,项目导向型学习,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凭空去想一个题目。
5.3充分利用学情数据。通过智慧课堂,可以获取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定性和定量数据,教师可以充分对动态数据进行学情分析,掌握学生预习情况、问题反馈、知识点掌握情况、作业情况,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对学生实施个性化辅导和指导。
6结束语
总之,《策划学》智慧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要立足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分布式学习认知理论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智慧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工具,使教学设计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倡导协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道德素养。
作者:薛豪娜 陆燕 尹世民 单位:安徽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