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闻实务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培养心中有“定盘星”、掌握“十八般武艺”适应全球化、智媒化的准新闻发言人是高校《新闻实务》类课程教学的重点目标所在。面对思想活跃又伴随移动互联网长大的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坚持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并重;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新闻实务;混合式教学;方案设计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如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出中国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高效优质适应全球化、智媒化的各级各类新闻,更离不开心中有“定盘星”、掌握“十八般武艺”的新闻发言人队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1],因此,要培养一流的新闻发言人,需要有一流的相关课程和科学规范的教学设计。本文以双一流建设高校郑州大学《新闻实务》课程为例,分析探讨其基于多平台直播、课堂讲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挖掘其对新时代准新闻发言人在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方面的教学实践与效果。
一、《新闻实务》课程简介与学情分析
《新闻实务》课程是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面向新闻学专业大三学子而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生在选修这门课程之前已经修完了新闻传播学基础课程,在新闻史论及新闻业务方面有了一定的专业功底;学生年龄普遍为“00后”,他们思想开放、价值观多元,学习和创新能力强,兼具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同时,他们又是第一代移动互联网原住民,具备较强的信息与知识获取能力,手机与电脑已成为其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鉴于以上学情分析,主讲教师需要适时而变,主动将自己的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过渡为学生学习经历的陪伴者和学习成效的激励者,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服务。
二、《新闻实务》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是一个包含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完整的教学方案。具体到《新闻实务》课程,其总体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关于教学理念,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2]。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也是这门课教材的主编李希光教授一直提倡“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他说,“学在路上”既包括“读书”,又包括“路上”,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借鉴这种教学理念,《新闻实务》课程也要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坚持“学在路上”,努力培养出“知行合一”的准新闻发言人。在教学目标上,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人才培养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大方面”下功夫[3]。结合“学在路上”“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新闻实务》课程提出了“能力”“知识”“思政”三大目标,以对接每次教与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努力做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并重(详见表1)。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依据本门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新闻实务》的教学内容总体上分为四大板块,即“绪论篇”“制度篇”“新闻篇”“新闻发言人篇”共四大板块,包括十二个单元五十多个教学点。其中“绪论篇”作为本门课程的开局部分,立足课程核心内容即“新闻”“新闻发言人”“媒体、新闻、记者”,重点介绍其概念内涵、特点;“制度篇”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闻制度与中国特色的新闻制度诞生、演化的历史及背景;“新闻篇”与“新闻发言人篇”是本门课的重点内容与核心内容,其中“新闻篇”涵盖新闻的种类、日常新闻会的流程及组织、突发事件及智媒时代的危机传播与新闻;“新闻发言人篇”涵盖新闻发言人的社会角色、使命担当及面临的挑战,新闻发言人与媒体的关系定位、回答技巧及素养提升等等。基于本门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方法是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的工具,在本门课的整体教学过程中,既从总体上采用了线上精讲与互动和线下自学与督导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又注重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与角色扮演法等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努力将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与情境实践模拟、团队方案设计结合起来。
(三)教学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定,更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本门课在教学理念上注重育人与育才相统一,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并重,体现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主要为三个结合,即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线上和线下学习评价相结合、知识技能评价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相结合。(详见表2)。
三、《新闻实务》混合式教学过程及相关案例
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多平台直播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体现在课前、课中与课后教学环节;二是坚持课程思政隐形于专业教学之中,既注重挖掘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又注重典型案例与情境实践模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信仰与行为认同(详见图1)。课堂是实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例如,该课程在进入到“新闻发言人的概念内涵及其社会角色”这一知识点时,其课堂教学架构主要体现在:首先,用时五分钟回顾总结前面所讲理论知识后,以老师提问学生弹幕互动的形式导入新课。主要是老师先播放一些明星级新闻发言人的图片,让学生们用弹幕互动的形式说出他们的名字。同时授课教师还专门穿插了钟南山、李兰娟等医护人员以及武警战士的图片,以此抛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行走的新闻发言人”的话题,启发学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此环节用时大概5分钟。接着,在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之后,第二个环节开始进入到核心理论知识点的精讲,主要包括新闻传播学、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等不同学科关于“新闻发言人”的概念介绍,此环节,用时大概15分钟。在学生们的注意力即将要开始分散的时候,又抛出一道主观题,让学生们思考“什么是社会角色”,并基于以上有关各学科对“新闻发言人”的定义,让学生尝试总结出新闻发言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并结合腾讯会议屏幕共享功能,利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思考。并在再次调动起学生注意力的同时,立刻转入第三个环节——新闻发言人的社会角色,结合议程设置理论、把关人理论与公民知情权理论分别介绍了新闻发言人的主要社会角色,即政府议程的设置者、政府信息的把关者与政府信息的公开者。此环节用时15分钟。最后,在总结完本次课的教学重点的同时,又结合相关案例视频,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化解到相关案例分析中,让学生在案例中理解本次课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同时采用首尾呼应的方式,结合视频当中的内容再次阐释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行走的新闻发言人”的含义。同时在本次课结束之时,还布置了课下作业及阅读文献。此环节用时10分钟(详见图2)。
四、《新闻实务》混合式教学改革成效
该课程在教学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既让学生做自己学习上的主人翁,主动挖掘知识信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角色扮演与小组合作,通过参加模拟实践、实战观摩等方式实现了“学在路上”“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又让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做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像“啄木鸟”一样,既对学生学习与做人进行正向激励,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时进行负向鞭策;做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提供学习资源,并对情绪状况不佳的学生适时进行心理与就业辅导。在教学方式上,信息化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也便利了对学习效果的检测。采用的“雨课堂+腾讯会议+课程微信群”的形式上课,既便利了网上知识的挖掘与分享,又能够利用不同线上教学模式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多样化的线上互动模式、激励模式,让那些性格内敛的学生也能够通过弹幕、投稿、语音的方式参与课堂互动,屏幕共享功能更是让学生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所发的弹幕与投稿,也能看到别的同学发的弹幕与投稿,科技的新奇性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了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00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雨课堂的课件分享功能、课程回放功能也便利了学生们的课下学习。课程统计功能便于老师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思政初见成效。比如在讲到“行走的新闻发言人”部分时,学生们主动发弹幕“从专业角度讲,他们(钟南山、李兰娟等抗疫英雄们)都是新闻发言人”,并开始反观自身。再比如,由于学生对于不同时代的新闻发言人认知程度不同,教师一方面以理解的语气分析了原因同时内心也在反思自身的教学设计漏洞,一方面又结合追星的话题启发学生认真思考“为什么追星”,“追什么星”以及“如何追星”的话题。视频案例既便利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视频的主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再次回归到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行走的新闻发言人”,我们要用自身良好的思想与行为来向世人展示我们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形象。综上所述,《新闻实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适应了时展要求,也契合了当代年轻大学生求新、求异、求胜的心理特征,使得学生们从开学初的“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学习资源从教师提供逐渐转变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分享,师生互动日益频繁,学习气氛日益活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EB/OL].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
[3]黄汀.培养新时代青年要遵循“六个下功夫”[EB/OL].
作者:常启云 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