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展设计类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会展设计类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会展设计类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已成为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必修课。笔者根据高职会展设计课程的课程性质,选取“主题展位设计与构建”实施模块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分析、策略选择、教学过程、教学反馈四个方面介绍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会展设计;展馆设计与构建

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必然[1]。2018年4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标志着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积极运用信息化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并深入影响到教育理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信息化学习环境与应用水平、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1]。

1教学分析

1.1课程定位

展馆设计与布置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先导课程有会展概论、展览策划与营销、平面设计等。该课程旨在引领学生学习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善用绘图软件,完成展示空间设计操作,借助典型案例分析了解展示设计内容,通过效果图制作表达设计构思,手工模型制作验证工程与空间可行性,利用图形与模型的制作养成严谨的工作习惯,以实现制作完成特装展示空间设计方案图册与制作。本次教学内容选取展馆设计与布置课程中“展位设计综合实训”这一教学单元,对其中的“主题展位设计与构建”实施模块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共4学时。

1.2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基础学科的底子不足,但却具有较丰富的创意和想象力。经过前期课程学习,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技术上已经掌握展览展示设计基础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3DMax软件进行空间设计,但由于实践经验所限,学生对展位的空间限定,如下沉、围合等限定方式缺乏直观的认识。

1.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别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进行设定。其中,知识目标为:①了解展位设计规划和思路。②掌握展位设计方法和准则。技能目标为:①能够独立设计与构建展位。②能够完成展位的空间构造。素质目标为: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团队协作能力。③现代工匠精神。

1.4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在本次教学内容中,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完成展位主题设计并形成汇报方案图册,教学难点则是帮助学生理解七大空间限定方式,实现展位空间构建。

2策略选择

2.1教学策略

本次教学采用“一个全真项目,两重空间体验,三阶平台实训”的教学策略。其中,一个全真项目是指实训项目来自企业的全真项目需求,两重空间体验是指虚实空间技术的结合使用,三阶平台实训包括了课堂实训、企业实训以及实训效果现场展示(图1)。

2.1.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和混合学习法,基于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需求,实现“做中学、做中教”,运用丰富的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2]。

2.1.2信息化教学资源

为了实现教学策略,运用教学方法,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我们将信息化手段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5]。在“主题展位设计与构建”实施模块中,主要运用了以下信息化手段:智慧职教平台和云课堂APP、“BOPO波镨展览”微信小程序、3D漫游动画微课视频、3DMax软件、设计师直播、VR虚拟现实技术、专家连线、3DMax设计教程APP以及3D打印技术[3]。

2.2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共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课前准备、课中探究和课后探索。

2.2.1课前准备

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首先向学生推送校企合作开发的微信小程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展位设计资源库。学生通过访问展位设计资源库,浏览展位设计案例,包括展台设计、展厅设计、活动执行,通过真实有效的案例,拓展设计思路,开拓学生视野,对展位设计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智慧职教平台向学生企业委托的真实项目需求,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设计方案讨论并根据展位设计需求形成设计思路,拟出设计草稿。最后,通过云课堂进入课前测试环节进行答题,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对展位设计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

2.2.2课中探究

课堂教学包括案例导入、微课视频、沙盘搭建、3D建模、VR模拟、三方评价等环节共4学时。在前两个学时中,首先,由教师对展位设计资源库中的经典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拓展设计思路。然后,导入3D漫游动画效果的微课视频,直观地展示展位主题设计的要点与技巧。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展位设计的主题选择,理解:展位设计中选题的作用,可能选择的展位主题,主题的呈现方式等。紧接着,组织学生利用沙盘,模拟展位搭建,明确展位设计风格,确定主题展位设计框架,形成展位的沙盘模型。在第三个学时中,学生基于沙盘搭建的模拟展位,通过3DMax软件进行建模、渲染等操作,对课前绘制的展位设计图初稿进行修改,形成修改稿。在此期间,邀请企业设计师进行直播,并通过弹幕方式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展位设计的空间限定缺乏直观认识,因此将VR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地走入自己设计的展位空间,模拟大空间内的自由移动,带来空间的扩大感和沉浸式的体验,达到接近于100%的仿真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空间的抬起、覆盖、设立、围合、肌理变化、架起和下沉等限定方式,发现自己设计的展位在空间构造上的缺陷和不足。期间,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学生对方案进行修改,完成展位设计图终稿。在最后一个学时中,学生对小组展位设计方案的设计理念、风格定位、主题设定、方案特色等方面进行展示、讲解,教师对方案进行提问、点评并在课堂上利用云课堂发起小组PK,让各小组学生互评。最后,连线委托方的企业专家,对各份设计方案从主题呈现、设计创意、空间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

2.2.3课后拓展

课后,学生运用3DMax实用教程APP进行自主学习,边学边练,巩固课堂知识,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根据三方评价对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运用3DMax软件完成设计方案图册。最终,各小组按照教师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设计方案图册上传提交到智慧职教平台。教师根据三方综合评价选取优秀作品,由合作企业利用3D打印技术配合手工操作制作出立体设计模型,通过云课堂互动,指导学生确定成果展设计方案,组织学生举行自办展,进行设计成果展示。

2.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全程教学评价体系,分别对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打分[4]。其中,对于能够参加成果展和最终被企业选定作为方案落地实施的作品,予以附加分鼓励。

2.4教学反馈

2.4.1教学及实习跟踪

通过课后教学跟踪,我们发现学生对展位设计的熟练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后,学生反馈的教学满意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实习调查中,高年级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2.4.2教学创新及特点

本次教学设计的创新在于充分有效地利用了信息化手段。利用3DMax软件及教程、VR技术、3D打印和自办成果展,扩大空间;利用智慧职教平台、云课堂、小程序、3D漫游动画微课、设计师直播和专家连线,拓展课堂。本次教学有两大特点,特点一:通过虚实结合,放大小空间。利用漫游微课、VR虚拟现实技术,解决学生对空间限定方式认识的不足;利用沙盘建模、3D打印技术,实现设计效果由平面向立体的转移,带给学生一虚一实的两重空间体验。特点二:依托全真项目,开拓大课堂。主要表现为项目来源全真、学习素材全真、专家点评全真以及展示设计全真,为学生提供一课、一企、一展览的三阶平台实训。

参考文献

[1]李海霞.高职旅游类课程导游业务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中山陵景点导游”任务为例[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1):75-77.

[2]胡滨.基于蓝墨信息化教学平台探索项目驱动的高职课程教学过程的实现——以高职会展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知识经济,2018(12):175-176.

[3]张雪云,张强.服装CAD信息化教学有效策略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12):93-94.

[4]刘畅.信息化背景下导游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以中国古典园林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3):131-133.

作者:金晗 周莉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