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建筑设计对茶文化的多元表达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茶室建筑设计对茶文化的多元表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茶室建筑设计对茶文化的多元表达

摘要: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并呈现出不同精神和审美意识,这其中又以中国茶文化的“和、静、怡、真”和日本茶文化的“和、敬、清、寂”最具茶文化的精髓。作为茶文化的空间承载和现代休闲生活中的文化消费场所之一,现代茶室建筑设计应体现出茶文化的精髓。建筑师在继承传统茶室的设计思想和手法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传统材料再设计、现代材料的运用、数字化设计与建造、光与影的艺术处理等创新设计手法,多元化诠释茶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

茶室;茶文化;多元表达

现代茶室是人们休闲生活中主要的文化消费和社交场所,具有品茶、学茶艺、交流、娱乐等多种功能。由于建筑体量通常不大,加之其功能、动线相对简单,因而在建筑设计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茶室建筑因其以茶饮这一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活动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其设计需要在满足现代人多层次公共生活需求和多种感官体验的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设计手法表达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1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始饮茶的国家。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物质功能,更具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文化价值。王玲在《中国茶文化》中指出:“茶不仅是以其历史悠久,文人爱好,诗人吟咏而与文化‘结亲’,而且它本身就存在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茶为人际关系的媒介,这样一整套道道地地的‘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吸收了儒、释、道德哲学精华,与文学、艺术、民俗、养生等相融合,深入社会各个层面,演化出茶道、茶德、茶书、茶具、茶会、茶境等多种形式,其精神内核在重德、尚和、崇俭、贵真,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美学理念,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中国茶文化在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中与中华文化一道远播海外,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饮茶文化。日本在奈良、平安时代引入了中国传统茶文化,之后结合禅宗和本国文化传统,完成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改造,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茶文化和独特的茶道文化,成为东方茶文化最具特色的一个分支。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是“和、敬、清、寂”,崇尚庄周玄学,重精神,轻实用,是高高在上的礼仪,是日本的精英文化。

2传统茶室建筑对茶文化的诠释

中国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赏之道,它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拘一格,茶室建筑也因之呈现出多种形式。供大众休闲娱乐的茶楼、茶馆通常立于街边闹市,内部通常设有厅堂和雅座,规模较大的还会设置戏台,空间开敞通透,建筑与室内陈设以中式为主,注重营造轻快热闹、闲适自在的气氛。而文人雅士、僧侣道士的茶饮活动则更追求清雅之风,重视茶境的品味。自唐宋以来文人饮茶除了在宅中设置专门的茶寮以外,松间、竹下、泉边、禅寺、园林、山野皆为品茗论道之佳处,晚明时期则盛行在宅园中专设茶寮或结合书斋、厅堂等建筑设置茶饮空间,选址多位于幽静明爽之处,建筑体量轻盈,空间简洁素雅,门窗巧借园景,使建筑内部与园林空间相互渗透。“若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金风玉露,蕉畔桐阴,饮于秋也。暖阁红垆,梅开雪积,饮于冬也”,四季变幻的园景与山林之趣融入茶饮之中,而清雅茶香、精美茶器、悠长琴音、鸿儒谈笑又使茶室与园林空间充满诗情画意,茶文化与园林建筑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统一。相对于中国茶文化的怡然自得,日本茶文化则受禅宗虚无空寂的观念影响而趋向追求清冷枯淡的境界。举行茶道的茶室建筑及其附属庭院茶庭在日本茶道的日臻完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型制,成为日本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日本茶室与茶庭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土桃山时代的茶道宗师千利休创造的没有任何装饰的、具有一定佛教意义的草庵式茶室。茶室以柱子承重,柱间填充泥土墙,设置“下地窗”,室内空间从榻榻米延伸到檐下空间,再由檐下空间进入庭院,再到篱笆墙外的远山,层次丰富,意境悠远。建筑材料以木、土、竹、纸为主,在风吹日晒之后洗尽铅华,朴素简淡,融入自然,尽显日本茶文化中对枯寂、清冷、残存之美的追求。茶庭是进入茶室之前的园林空间,也称露地,其构成元素和布局形式都遵守一定的规则。飞石、矮松、蹲踞和石灯笼是茶庭中必备的景观元素。拙朴的飞石是进入茶室的小径上铺筑的踏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遍植的矮松隐喻茂盛的森林,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清冽的山泉,古朴厚重的石灯笼营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具有很强的禅宗意境。

3现代茶室建筑设计对茶文化的多元表达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传统茶室建筑在对茶文化的诠释中十分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运用地域性建筑材料和多种造景手法,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当中。建筑造型简洁,内部空间处理质朴,让人在品茗中与自然对话,体验“茶禅一味”与“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现代茶室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在继承传统茶室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还通过富有时代特点的创新设计,综合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光影声音等元素,表达现代人对茶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满足人们多元化审美和精神需求。

3.1传统材料再设计凸显茶文化特色

传统茶室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木、石、竹、纸等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在现代茶室设计中,通过对这些材料再设计,既保留其质感和韵味,又改良了材料的性能,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隈研吾在长城脚下公社“竹屋”项目中,在竹子中灌入混凝土,使之具有了承重功能。用这种新竹材搭建的“茶室”成为“竹屋”的亮点。围合茶室的竹条纵横交错,缝隙宽窄变化有致,与透明玻璃顶棚结合,使空间界面似隔非隔,长城风光若隐若现,颇具禅意。整座建筑仿佛竹林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一般,“消失”在自然环境之中,东方茶文化和艺术气质尽显其中。上海徐汇区的青田砚是一座由旧仓库改造而成的文人空间,集茶室、餐厅、酒吧和书院为一体。台湾建筑师林琮然以白墙黛瓦、青石白砺、原木修复建筑本体,借砚台为题,在空间内植入一墨池,池边依照富春山居图内山的走势,起伏转折,流线型的现代艺术陈设与传统老屋空间相得益彰,营造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山水意境。

3.2现代材料演绎茶文化精神

在现代生活中演绎茶文化的风雅不必一味地复古,通过巧妙运用玻璃、金属、清水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同样可以在现代物质形式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求完美的平衡。美国建筑师DavidJameson在贝塞斯达的一座郊区住宅后花园中建造了一座茶室,灵感来自日本灯塔,用两榀青铜龙门构架吊起一个玻璃小屋,用作茶室和静思室。悬空的造型简洁素净,室外竹林荫翳,室内光影斑驳,环境清幽,极富日本茶道文化“空”与“寂”的意味。2015年在日本天台宗寺院的青莲院里展出的“KOU-AN玻璃茶室”是吉冈德仁设计的作品。茶室被置于220米高的寺庙前木制平台上,建筑师运用厚薄不一、角度不同的玻璃构建了一个四坡顶空间,地面和台阶都由厚实的玻璃块构成,表面的波纹让人联想到水面涟漪。玻璃反射周边景物,使建筑“消隐”在自然中。坐于茶室内,视线远眺皆是天空、云霭、远山,目下所至是古朴的茶器和玻璃折射出的彩虹,日本茶道中对自然本质和内在感知的欣赏被现代材料语言演绎得淋漓尽致。

3.3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创新茶文化体验空间

现代茶室建筑因其尺度较小、功能简单、造型自由等特点,为建筑师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新锐建筑师利用最新数字化设计理念和技术表达现代茶文化的内涵,令人耳目一新。位于上海创盟国际J-office办公区后院的五维茶室是对基地上原有的一栋屋顶已经塌掉的仓库房的再建。建筑师在建筑中设置了一个趣味性的连接空间以串联内部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这个通过扭转放样得到的非线性六面体使空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形态呈现多维度的变化,创造了新奇独特的空间感受。2010年8月东京大学建筑系和哥伦比亚大学GSAPP搭建实验室的学生们完成了一次户外搭建活动,三个小组分别从破碎的茶碗、传统茶道的序列和茶道正在进行的时刻为设计切入点,采用数字化设计软件grasshopper建模,用数控切割机将9mm和12mm的胶合板切成不同构件并组合搭建出新型茶室,成为日本传统文化与国际流行的数字技术有机相结合的体验性空间。

3.4光影流转渲染茶文化意境

光是一种建筑语言,英国著名建筑师罗杰斯曾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大木山茶室就是一座用光线来表现茶文化的现代建筑。浙江松阳水库边的大木山茶室由一个公共茶空间和两个独立庭院茶室组成。建筑采用双坡屋顶、深色清水混凝土材料,与周边民居和谐相处。通高的玻璃窗和顶部通长的天窗为每个空间提供自然的漫射光线,一天中光线投入角度和明暗的变幻,为室内渲染出张弛有度的节奏。午后阳光形成的树影、水波投射在墙面天花,营造出动静相宜的氛围。徐甜甜在建筑最南端还设置了一个冥想空间,面向西侧湖面开设的圆形开口,将湖景引入视野,洞口形成的两个光圈随夕阳西下逐渐交汇变暗。光与影在这座茶室中将时光流转浓缩成一副动态的画卷,伴随袅袅茶烟,令人沉静自省。

4结语

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茶室建筑的设计也应与时俱进,建筑师在继承传统茶室设计思想和手法的同时,还应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来多元化诠释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玲援中国茶文化[酝].北京:中国书店,1998

[2]周向频,刘源源援晚明尚茶之风对江南文人园林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40-47.

[3]叶晨,徐克福援日本茶文化与日本园林文化的内在联系研究———基于日本茶文化思想的角度分析援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32-136.

作者:王烨 单位:上海杉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