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离建筑设计手法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剥离建筑设计手法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剥离建筑设计手法研究

摘要:

建筑设计手法是解决设计构思和矛盾的方式或技巧,有着很好的可操作性。论文阐述的手法是在对使用功能和建筑内部空间无影响的基础之上,体现建筑形体整个三维的“面”,并重视强化“面”而弱化“形体”,使“面”变为建筑设计的主角。“弱体强面”的建筑设计手法是建筑师们在设计过程当中探索出的新型创新技巧。这种建筑设计手法并不单单关注着创新的建筑形式,同时也很好地解决着建筑的组织功能、造型空间和建筑技术应用。

关键词:

建筑设计手法;形体;弱体强面;面;技巧

1引言

现代建筑长久以来,以“形体”为主要创作形式。根据功能形态,可以创作许多形体丰富的作品,但局限了造型设计的自由度,牺牲了可更丰富的形体之间的组合与穿插。许多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形体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设计手法,简单的方式便是打破这“方盒”,将原来在建筑“形体”当中却失去了自身的“面”重新从“形体”里剥离,构成独立的形式要素,并重点以二维的“面”替代三维的“形体”,作为形式构成或者组合主角,从而让现代的建筑重新焕发出生机。运用这种手法进行建筑设计,没有摒弃掉主体功能的“形体”,而是在没有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的情况下,使用各种具体的手法,淡化传统“形体”组合形式的特征,转为用多个“面”的组合,形成建筑的整个外部造型。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建筑的“面”是指围合墙体、地面楼板、屋面楼板和阳台护栏等常规构件,及建筑中所有长与宽尺度远远大于厚度的构件。由于“面”是“形体”的形态构成下一要素,并且和建筑主体功能的直接关联较弱,所以用“面”作为形式创新的方式将会给予建筑师较大的创作空间。“弱体强面”的设计手法将建筑“形体”层层剥离,如同把一颗卷心菜逐层剥开。可见,这种设计手法中的“面”来源于“形体”,但对于“形体”而言,却有更为丰富和生动的形式表现。

2红蓝椅的发展

“红蓝椅”是把传统的座椅构件分拆为独立的元素,并且清晰地穿插和搭接到一起,一把座椅由此也被打破了自己的传统,形成了开放构造的体系。格里特•里特维德将这一理念运用到了施罗德住宅中,并结合了“反立方体”。“新建筑是反立方体的,也就是说,并不企图把不同的功能空间细胞冻结在一个封闭的立方体内。相反,它把空间功能细胞从立方体的核心离心式地甩开。”[1]

2.1施罗德住宅的突破

施罗德住宅因受到用地条件的限制,建筑占地尺寸实际为12.5m×7.6m,主要的起居活动布置在二层,开放性的自由平面上,一层的平面设计相对较保守。为了改变“方盒子”体建筑呈现的呆板和封闭的造型空间,里特维德对包裹在形体外面的围护结构逐一地剥解。打破了传统建筑互邻墙板之间折形的“L”转角,把主要的墙体和顶板的边缘往外延伸和错位,使得从视觉上面墙体和顶板脱开“形体”的约束,表露出它作为“面”的二维特性与方向性,引导着空间流动,整个建筑空间因此也获得了新生命。

2.2里特维德巧妙室内外过渡

里特维德运用其“风格派”雕塑的方法,由建筑的主体向外设置(或者从建筑主体当中剥离)不一样尺度的二维“面”,有些水平挑出悬臂板,有些垂直悬下阳台挡板或是门窗遮阳板,有些为纯粹装饰性墙板。这样主体当中往外推出的一组二维的构件和先前被剥离与延伸成为面的主墙面结合到一起,就更彻底破除了建筑和空间的界限。这种手法不是单把空间划分为“内”和“外”,而是将两者之间联系更好地过渡。建筑的主体和被往外推出的墙面与顶板,它们所限定的空间正是担当了一种过渡性空间,成为建筑物室内空间和室外环境的动态相互渗透渠道。二维面及局部点缀出的线性杆件给予了施罗德住宅视觉轻盈的外观,并和旁边的传统敦实公寓形体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建筑物因有其必然的功能,故这种手法也须在保留“形体”的基础之上,再把“面”由“形体”中剥离,重视各个“面”的独立性,并且把“面”作为造型的突出要点。

2.3红蓝椅与施罗德住宅

“红蓝椅”当中各个构成要素个性化连接方式被运用至施罗德住宅中,成为建筑形式构成的主角,成为二维墙板之间相互穿插、组合和搭接的重要手段。类似于“红蓝椅”构件间的交叉节点,施罗德住宅中每块相邻的二维墙板既相互依赖又保留自身的视觉独立,形成墙板间对立又统一的相互关系,使简洁的造型要素产生了丰富的视觉效果。这种空间形式的表现,使这些形式构成要素均以相同的交接方式相互穿插,并向周围的空间延伸,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家具或建筑的空间边界,塑造出一种生动而统一的主体造型。

3博物馆与“弱体强面”

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位于巴塞罗那的传统街区拉瓦尔。就博物馆整体而言,造型简洁规整,体量庞大但体型关系并不复杂;就手法来说,运用了“弱体强面”,使建筑物获得了生动、丰富与易接近的形式外表。

3.1形体丰富与改观

在初始形体上,建筑仍以“方盒”的视觉,虽局部增加了几处圆柱和异形,显得单调、封闭和冷漠。经建筑师从主到次,分层分级嵌入二维墙体,延伸、增设和堆叠许多装饰面板,让建筑外貌大大改观,转为一堆由面纵横交错的组合。虽然这些层层堆叠的主体外部面板有些偏离了“形式追随功能理念”,但却非建筑师随兴的创作,每块墙板都有具体的功能和定位且有理有据,频繁使用的墙体插入兼顾了形式和功能的个性化创作。“创作手法是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手段,也是观念落实到建筑形式的必然”。[2]

3.2博物馆的面板和入口

3.2.1区分出功能的面

在形体中设计了一横三纵三面脊墙,形成博物馆布局与流线的关键。这三纵代表了三条主线贯穿博物馆的各个空间,并引导参观人流和行政管理路线。博物馆的主要入口与圆形的接待大厅,两处脊墙和横向展开的主要立面互相垂直,导引客流从室外到室内开始参观;贯穿博物馆西面办公服务的脊墙联系了各个行政管理区域和展品加工空间;贯穿建筑物东西方向的脊墙和建筑平行,连接展览和办公服务区,各平面展厅布置也沿此墙轴线串联。通过插入不同的脊墙,对交通流线起引导性,正是运用了“弱体强面”的设计手法,墙体不仅穿越室内,更延伸至室外,并突出外墙和屋顶,成为建筑外型的独立组成要素。同样也是围合建筑的面尽量脱离“形体”的束缚,恢复“面”作为二维形式的造型要素特征。

3.2.2自然形成的入口

博物馆主入口的造型处理,不仅体现了“弱体强面”更自由地处理立面,而且表现出了良好的虚实对比。入口处一面刻着有条形墙洞的大墙面,像屏幕一样悬在半空中,背后局部伸出到墙洞外的露台与一个圆柱状楼梯筒体,相互构造成了生动的入口造型,露台、墙面与辅助圆柱楼梯筒,这个组合虽从功能上可有可无,但体和面的生动组合,从视觉方面很好地表达了博物馆的主入口。主体的墙板和被剥离出的大型墙板及凸出的夸张阳台板三者重叠搁置,产生了明显的层次感,而且被剥离出的墙面又能在不影响后面主体墙板上开启功能性窗的情况下,从形式构图上出发而布置洞口,故入口空间的立面造型产生了最好的比例关系和虚实对比。

3.3方形导向圆形

在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方盒的主体建筑当中,增加入了许多曲线的形体,北面的接待大厅是建筑师对于标准圆柱形体的“弱体强面”的设计处理。从原来的形体当中延伸出外墙成为面,外墙的面再往外层层剥离,同时同心的圆弧形状互相堆叠,最后和右面离心式的弧形板围成,贯穿整个建筑前与后的外部弧形通道,墙板之间层层互相堆叠的形体,既增加了圆柱形体上的立面层次感,又为让阳光进入到室内的空间提供了便利。即使圆柱形体左边稍微向外凸出的弧形楼梯间和上一层展示厅,因为功能的需要没有在面上直接开设窗洞,阳光依然可经由堆叠得墙板之间的缝隙经过几次折射进入到室内,为展览的空间营造柔和且自然的采光。

4教堂的延伸

为庆贺天主教到来第三千年,罗马教皇发起兴建了千禧年教堂。教堂分为代表宗教区域的教堂与非宗教区域的社区中心两个部分。建筑的功能不是很复杂,各个平面的布局也比较传统,然而,建筑的造型最终却很具特色。

4.1运用至弧形

建筑物大量地使用了二维墙面,南面三片大型的混凝土弧形壳面逐渐变化相叠,高度从南往北约17.06m逐步升到约26.82m,弯曲几何的形体仿佛三片白色的帆。一堵厚重的脊墙伸入到建筑物的形体中间,南面平直在北面稍微地弯曲,和三片的弧板几何形体构成反弧的包围形势,共同组合成教堂的部分主体的空间。北面的社区中心平面布局呈L形,为了和相比较高耸的教堂形体相互呼应,高耸的白色钟塔被布局在社区中心的一侧。钟塔上面无实体的建筑闭合,而是把三边围合的墙板延伸到屋面上。

4.2弧形板的意义

教堂独特的地方,在于主要的形成要素是由平面、曲面向双曲面发展。三片弧形板的几何形态来自于三个半径一样的球体部分,三者层叠的组合暗示了“圣父、圣子和圣灵”。不相同圆心的圆形,作为参考母题的几何构成,三片弧形板之间的关系显示从西面收紧并长度齐平,脊墙的轴线在连同南侧的教堂稍微向东南方转扭,迎接着由居住区中心来的人流。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了“弱体强面”手法效果,最为强烈地表达出了生动的弧面板、脊墙和钟塔部分的组合。

4.3面的实际功能

在追求创新设计手法的同时,三片弧形板与脊墙的同样也具有实际的功能。首先,这四片大型的墙面板有大致相同的方向,这让整体建筑由此获得了导向居住区中心位置的方向。其次,四片大墙板把建筑的主体分为了四个部分,两两之间的间隙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四个入口。第三,强调“弱体强面”手法的三片大型弧面板盖上着在墙面之间的天窗和玻璃幕墙,西面收缩而东面相对敞开,形成了优良的遮阳且导光形式。阳光经由天顶射下,在弧形板面上折射与反射,进入到室内的阳光就会很柔和,弧形板自身的弧形也很有效地避免了室内产生眩光。“一种在大和小、开和合、高和低、明和暗之间的自然流动,如同由光弹奏的乐器,不断闪耀和变化,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空间特征”。[3]

5结语

“弱体强面”的设计手法是在不影响使用功能和内部空间基础之上,改观现代主义方盒的建筑形体,使它换发出生机。原则是把二维面从三维体中剥离出,作为建筑设计创作主角。对建筑的体形用“弱体强面”来处理,可选择把建筑的墙面进行外推、延伸、插入和错位等分离操作手法把“面”由“形体”中剥离出,这个除了讲究了对建筑形式美的创新,还能顺应建筑的合理使用功能需求。无论是施罗德住宅,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还是千禧年教堂,均借助使用外墙板的错动和叠置,弱化室内与室外的空间界限,引导相互之间空间的渗透与流动,并巧妙调节采光的状况。并将所剥解出的形式载体由方盒子、圆柱体等向双向曲面的形体发展,进而升华到运用平面、曲面和双曲面,最终成为建筑构成形式的主角。

作者:吴新 单位:上海弘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著.张钦楠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57.

[2]冯高磊.建筑造型设计手法渊源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1):251.

[3]刘志勇,李震.用光演奏的建筑大师——第二届嘉士伯奖获得者朱哈•利维斯卡评介[J].世界建筑,200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