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建筑设计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发展建筑设计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城市发展建筑设计实践

摘要:

以中冶建研院科研试验楼项目实践为例,分析讲述在城市发展新趋势下,大量以已有建筑、场地进行改造利用、拆除还建、整体优化提升的综合性建筑设计实践成为设计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并通过分析中冶建研院科研试验楼项目设计,得出一些此类设计项目中的设计侧重点及设计方法。

关键词:

环境继承;植被保护;拆建更替;旧建筑改造

1引言

当前我国大部分大中型城市的中心城区已经形成稳定的城市形态,城市建设基本完成,进入城市发展的稳定期,甚至在一些人口密集,发展速度较快的大型城市,疏解主城区,缓解“大城市病”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目标。因此,在这些区域的建筑设计内容也由全新设计、全新建造转向更多的对原有建筑及区域场地的改建、还建设计。中冶建研院科研试验用房改扩建方案设计即是基于这一城市发展背景下,对已有建筑、场地进行改造利用、拆除还建、整体优化提升的综合性建筑设计实践。

2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院,东侧紧临西土城路及新大都遗址公园,北侧是单位家属院,南侧是住宅楼盘,西侧为商品批发城。场地内为建国初期至今,多年建设形成的中冶建研院大院。大院已形成国有科研单位特有的院落特色,植被绿化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相当一部分建筑为老旧建筑,在建筑安全及建筑使用上已不满足现在科研设计工作需要。项目的核心问题在于:

1)如何对不可再利用旧建筑进行拆除与还建。除了还建建筑方案本身,还涉及新旧建筑的拆除与建设的交替进行实施策略的制定。

2)如何对可利用旧建筑进行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改造。

3)新旧建筑并存的同时如何实现园区的整体性,同时提升使用空间的品质与感受。同时由于中冶建研院的技术特色以及项目自身的特点,在整体方案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绿色生态技术的综合运用。

3项目解读及设计目标的确定

从解决以上问题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多次现场踏勘,感受场地环境,理解现状的人文背景,我们发现在对旧有建筑的改建、还建中,环境、植被、景观是这块基地重要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要素之一。这一要素是设计中不能被忽略却容易被忽略的一环,如何对这一要素加以利用,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基于现状、业主需求和场地环境的分析,我们提以“生态宜人、高效有序”为设计核心的整体设计目标。设计从提取对场地原有的植被肌理为切入点,结合业主对方案的使用需求,以最大化的对场地植被保留为原则,展开设计。绿色设计从保护、规划、单体、技术节点层层递进,实现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从设计到实施的各个周期内。通过设计创造绿色宜人生态环境,提升使用环境舒适度。通过设计实现合理有序的拆建模式。通过设计创造灵活、实用的研发空间。

4策略

4.1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开发

对场地内原有主要植被体系最大化的予以保留,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保护原有生态景观与新建筑开发并重的设计策略。

4.2景观空间再现场地记忆,场所精神的人文关怀

新形成的场地景观、空间体验都继承原有场地内的景观系统带给使用者的感受,同时融入了更多生态景观元素,既是对场地历史的延续,也是对使用者舒适度的最大满足。

4.3有序分期合理布局

对场地内现有建筑按着由次到主,由易到难的次序进行分期拆除还建设计,以不影响园区正常使用为前提,完成新旧园区平稳过渡迁移。

4.4疏密有致,简明高效

在建设分期间调整建设强度,尽可能多的增加低密度公共区域,使整体布局疏密有致,避免了场地空间环境因为高强度开发带来的局促和压迫感。

4.5灵活实用,可操作性强

采用多种研发模式设计综合体、模块化空间等,在使用中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提供更灵活多样的可选择性。同时根据规模配套相应的辅助服务空间,为园区使用者提供完善服务保障。

4.6绿色建筑技术综合及示范性应用

在建筑的不同层面,融入多种中冶绿建技术应用,创造高舒适度的技术示范办公环境。

5实现

5.1数字化植被机理建立

通过对场地内树木的树种、树龄、树冠尺寸及分布进行统计,通过结果建立植被模型,形成“树墙”,由树墙划分出的场地分格既反映了植被关系,也同时继承了场地的空间关系及人文环境氛围。成为项目新规划设计中,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5.2场地既有建筑分析

通过对场地内建筑分析,分别按照保留与拆除、拆除工作难与易、建筑功能主要与次要进行统计分类,可以得出现有场地建筑肌理,是决定整体拆建规划的重要影响因素。

5.3空间密度分析

通过计算平均密度,确定高中低三档建筑密度数值。结合场地植被、场地建筑分析,整体空间规划与拆建时间规划便水到渠成,呈现出来。整体布局延续原有场地内建筑规整方正的布局体系,同时形成内外两区、一带、一心的空间结构体系。两区将总体布局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外围区域区为高密度研发区,核心区域中密度研发区同时也是核心科研区,联系两部份分区的是带状低密度景观建筑带。由此完成规划层面设计。

5.4建筑结合空间完成场地重塑

近人尺度的裙房部分,大量利用原有场地内的建筑回收砖,既是对建筑材料的生态再利用,也是营造原有场地记忆,复原空间感受,再现绿树掩映红墙的传统大院环境特色。结合建筑主要入口在室内设置共享空间,在室外设置灰空间,将室内空间自然过渡到场地空间,模糊室内、外界线,景观环境在室内、外自然渗透。

5.5旧建筑绿色再生

对保留的两栋建筑,采取两种不同的保护策略: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且为高层的建筑,平面空间改造的灵活性较差,因此采用了立面生态改造为主、平面改造为辅的设计策略;而结构试验室,因为其为大跨度框架结构,空间改造的灵活性大,因此采用加建改造的方式处理新旧建筑关系。最终新旧建筑通过统一立面材料、连廊空间串联、室外灰空间设计等方法,保留了园区丰富的历史记忆,创造了高效快捷的办公空间。

6心得与总结

中冶建研院科研试验用房改扩建实践,是现阶段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一类建筑设计活动。无论从设计出发点、设计策略、设计的方法及侧重点都较完全新建的设计工作有一定差异,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受到的制约、限制条件也更多,只有全面的梳理,才会得到有效的最优解决方案。此类项目受已有建筑条件、环境的影响,带有独特、不可复制的建筑设计前提条件,往往需要更多的对现有场地条件进行深入的分析,甚至融入场地环境中,设身处地的感受,才会发掘设计的最佳切入点,由切入点进入,考虑环境、空间、历史,才能得到最佳的方案设计,使老旧建筑与场地再次与城市融合,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孙昊 李静 单位: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