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谈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实践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节能,毕竟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节能技术应该应用于各行各业。目前,绿色节能技术已经应用于许多行业,节约了大量资源。建筑电气设计是电气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消耗大量资源,因此有必要将绿色节能技术应用于建筑电气设计中。虽然我国的建筑电气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资源浪费、能耗增加等。这制约了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解决建筑能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当前建筑单位的研究方向。绿色节能技术近年来被应用到建筑电气设计中,但由于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应用不好本文分析了绿色节能技术在当前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优化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节能技术;应用

1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降耗措施的意义

实施电气设计的最重要因素是采取措施,确保建筑物的有效实施。的能源和电力消耗减少的标准,以减少建筑物的电力损失,并确保建筑物的充分电力运作。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能源危机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作为一个能源贫乏的国家,中国仍需进口天然气和石油等大量能源。减少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能源消耗是所有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在建筑部门,建筑能源消耗是社会能源消耗。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能耗在社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趋于逐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电力设备的增速相对于发电设备的增速较快,这将加剧对国家能源供应的威胁。因此,关于节能措施的研究对社会发展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减少电力消耗或减缓建筑物的电力增长。

2电气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虽然建筑行业已开始强调设计节能电气系统,但许多细节仍然不足以有效执行工程,工作人员的总体专业水平不足以完成所有建筑工程,而且设计计划往往与工程不符。作为一项技术工作,节能设计人员必须表现出更大的专业精神,这样他们就不能通过尽量减少业主的经验和干扰项目本身来减少能源节约,否则,投资将超过能源节约。因此,建筑节能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2.1使建筑物正常运作

对于普通建筑,必须保证空气进入,以满足室内空调的舒适性;不同环境的柔和亮度;体育场、医疗机构等设施。在实际实施节能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设计是否会影响到正常运行,并使用设计来确保是否合理可行。

2.2考虑实际投资回报

作为提高工程项目建设效率的重要措施,不能仅仅在乎节能而忽视投资的经济效益,否则,对节能设备的投资将超过预期。因此,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节能措施的使用情况。在选择高能效材料和设备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措施,并在一定时间内采用了节能方法,实现投资回收目标。

2.3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节省能源的方法是,根据其他一般用途的功能,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因此,节能设计过程首先是确定与建筑本身运作无关的能源消耗,然后设计节能措施。经验表明,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主要包括电路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电压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以及不会根据场景变化自动调整亮度的大规模照明损失。

3建筑电气设计现状

3.1建筑用电的设计和研究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电气发展较晚,所以,即便已经较高的层次,仍然需要解决初始阶段落后造成的问题。因此需要采用更加全面和先进的新技术来应对这种情况。但是,建筑需求增加的同时,对相关设备的需求逐渐增加,导致建筑能源消耗增加,特别是在电力领域,而我国的建筑用电又存在发展不足、不平衡的问题,这将对未来我国建筑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3.2对设计重视不够

目前,所有部门都提高了节能和减排的意识,特别是建筑行业。尽管各个领域的压力越来越大,但设计人员通常在相同的热负荷条件下使用成本更低的设备,以降低材料预算,并在特定设计过程中获得更高的利润。但这些设备并不节能,而且因为基本部件价格低廉,在使用过程中,能耗过高,影响性能,不符合节能减排。

4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具体节能措施

4.1流程设计

在建筑的传统电气设计中,对前期工作缺乏重视,在设计过程中造成了许多规划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建筑工程中,改进和优化电气设计可以有效地确保建筑电气系统的性能,但这可能会影响能源控制效率并增加工程成本。目前,电气设计工作应遵循节能理念,做好前期控制,妥善规划运行流程,通过严格控制流程有效控制能源浪费。此外,作为方案设计的一部分,每个参与者都必须分析所需的材料、设备和操作程序,并酌情进行模拟模型,以提高设计过程的效率和科学性质,以避免问题的发生。在选择计划时,应合理使用比较分析方法,从众多计划中选择经济上合理的计划,并将其应用到实际设计中。这样,在降低工程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满足节能和降低建筑能耗的要求,从而提高整体设计效率。

4.2电力和配电系统

4.2.1电缆选择建筑工程电气设计不断变化,电力系统电压为380V,这是电缆丢失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如果电缆长度超过200m,就无法保证成本效益。因此,在建筑电气设计开发过程中,变压器和电气设备之间的距离必须控制在200m以内。同时,布线电缆时,必须严格遵循直线布线原则,以缩短距离并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例如,在设计小容量供电和配电设备时,为了增加电缆和电线部分,需要科学地集中和提供必要的供电服务。这样有助于减少线路在随后投入使用时的缆线损失,但存在相对较高初始投资的缺点。

4.2.2科学选择变压器

减少变压器损耗的关键措施之一是科学提高变压器功率,从而节省能源。在选择变压器设备时,必须考虑功率指标,有效应用本地无功率补偿。例如,在低压设备的无功补偿中,应选择低压电容器,在高压设备的无功补偿中要选择高压电容。

4.2.3尽量保持三相负载平衡

如果难以有效地平衡三相负载,变压器和配电线路的功率损失会增加,配电会有序电流。从三相公路不平衡与电力损失的比例分布关系可以看出三相公路不平衡正在减少,功率损耗减小,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是将三相电路不平衡现象减少50%,功率损耗减少15%。因此,为了有效改善三相负载的平衡,有必要减少功率损耗现象。在实际运行中,不对称负荷可以采用交换相等的方法进行分配,以充分保证不同供电点对应的不对称载荷之间的连接。在此过程中,必须对接入点的短路容量进行科学管理,并通过反应性补偿装置调整不平衡,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三相负载平衡状态,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三相负载不平衡带来的损失。

4.3节能设备

4.3.1选择适当的变压器

因为建筑物的电力很难避免高压供电,选择合适的变压器非常重要。变压器的功率损耗在整个建筑的总电能消耗中占很大比例,变压器的主要能耗是铁耗和铜耗,这将直接影响系统的负荷。因此,在选择变压器时,应充分考虑变压器两者之间。结合实际施工项目负荷变化,严格控制变压器的数量和使用能力,设计变压器,有效控制影响变压器负荷变化的铜铁耗。

4.3.2选择合适的电源

电气设计对于风扇、泵等电气设备的应用至关重要。但是,这些设备的使用也消耗大量能源,因此必须首先选择电机,主要基于节能环保,并在充分考虑建筑项目实际需要的情况下确定电机类型。但是,当使用引擎时,空气负荷问题更为常见,因此需要对发动机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以尽可能减少发动机的能耗,前提是满足使用要求。

4.3.3电力的专工业计量和科学管理

电气设备的实际能耗直接关系到电气系统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因此,测量和管理电力需要科学和专业的方法。第一,应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和相关标准选择电能计量设备。第二,电力计量系统指标的确定不能仅仅由标准数值参数来决定,而是由有源电力、电压、无功等参数的计算来决定。第三,选择测量仪器时应严格遵循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原则,避免因计量误差而造成能量损失。

4.4建筑照明

4.4.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建筑照明设计的发展需要自然和人工照明的有机结合。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建筑中引入自然光源可以满足室内照明的要求,同时提高室内的实际温度并节省能源,同时减少室内照明的能量损失。

4.4.2节能灯的科学选择

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过程中,灯具的合理选择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传统荧光灯具的光效为50m/W~70lm/W,电源效率为65%,但LED灯具光效100lm/W~150lm/W,电源效率为95%。节能灯虽然价格比荧光灯高,但降低了能耗的同时增加了使用时间。考虑整体经济效益,选择节能灯比选择普通荧光灯要更科学。

4.4.3合理设置灯光控制模式

有必要建立合理的照明控制模式来满足在建筑照明设计中的节能目标。充分利用自然光,正确选择自然采光,靠近外窗的灯具可单独控制,也可考虑采用光传感器控制。在楼梯、楼梯间、楼梯前室在公共区域(例如)中,为了节省照明能源,您必须使用声音、触控和侦测控制来控制照明。对于大型公共区域,可以使用智能照明系统按时间、区域和场景控制照明。合理控制灯具的供电时间,尽量减少能耗问题。根据实际照明需求,应配置照明电路,稳定供电,合理控制照明灯具的供电时间,避免照明灯具引起的大量能耗问题。

4.4.4提高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

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在满足节能降耗的目的时,可以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中合理利用这种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建筑屋面,合理设计建筑光伏一体化,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发电可用于建筑公共区域(如地下停车场)用电。这种方法既满足了日常生活的电力需求,也满足建筑物的节能需求。

5结束语

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是实现建筑行业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步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付诸实施。因此,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节能建筑设计,专业设计人员必须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优化设计,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节能措施,以充分确保建筑电气节能,进一步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最后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者:钱冰 单位: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