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筑设计美学元素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图书馆建筑设计美学元素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图书馆建筑设计美学元素探究

摘要:图书馆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收纳与阅读场所,在城市公共空间及高校校园均呈现着极具个性的造型。本文研究了图书馆建筑结构及美学的发展历程,对图书馆建筑的生活美、造型美、图书馆建筑材料美学及图书馆建筑的空间美学进行分析,提出建筑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是图书馆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建筑;美学;设计;造型;材料

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马丁•普克那在《文字的力量》一书中指出:文字塑造了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图书馆的意义超越了贮藏书籍的功能,它见证了阅读和学习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成为文化的象征,也成为建筑的历史见证。

一、图书馆建筑结构

现代图书馆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社会公共类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建筑结构的发展是受到其功能因素的影响。对于图书馆而言,要考虑的两个主要环节分别是图书的查阅和保护,使用查找固然要方便,但是保护图书使之免遭图书大敌的侵害更为重要。火灾、偷盗、潮湿、霉变、蠹鱼都对传统纸质图书造成致使伤害。为了做好防火,洛可可时代的图书馆均采用砖石结构,19世纪伴随铁技术在建筑中的运用,图书馆则采用铁质框架,这些材料的强度和结构形式决定着建筑的造型。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电子信息获取便利,图书馆的功能也在发生改变,书籍的收集保护不再是其核心工作,提供纸质电子并存的阅读、学习及研讨的场所成为图书馆的新功能定位。

二、建筑美学的发展

建筑美学中的“美”,属于一种主观的愉悦感受,同时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能被多人普遍地感受到。在建筑美学的研究中,康德是把美归入品味判断力,它同时具有可能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必然性。康德认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所有的人都会有共同感,审美是人类共同体中通行的“共同感的一种方式”。近一百多年来,康德美学因为其抽象的形而上学性质被搁置,受到尼采、现代派、现象学派和准生存美学等批判,其中福柯的生存美学发展了尼采的权力意志和生活美学,把审美作为生存的最高目标和人的最高尊严。福柯强调审美的生活性和经验性,把人的审美能力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建筑美学包括具体审美对象,广义的建筑美学超越了建筑的界限,狭义的建筑美学主要研究建筑的设计元素及特点。

三、图书馆建筑的设计美学元素

1.图书馆建筑的生活美。著名建筑教育家徐中先生曾指出:“美感,并不是孤立绝缘地从直觉独自产生的,而是和人们的生活相联系的,只有发觉了事物和生活的联系,才能认识到事物美。”这也是对图书馆建筑艺术的设计理念和创意进行高屋建瓴的指导。图书馆建筑有着和其他建筑相同的需求,它除了满足图书的收藏及阅览、讲座、交流等物质生活需求,也有建筑的生活美和造型美方面的展示,即从生态、环保、节约资源等各方面结合作为艺术表现的传播,将两种美结合统一。修建于2010年的法国昂赞图书馆(如图1),如同手工折纸,由多重的折线和折角所组成,纯白色的建筑空灵的不像一座实体建筑,面向市中心一侧的阅览室轻盈通透,室内各个空间呈现不同的几何形状且各自独立,光线从天花板的空隙处洒落赋予室内诗意的氛围,图书馆建筑的物质基础即是生活美感的源泉。

2.图书馆建筑的造型美。传统建筑是“凝固的乐章”,现代建筑被称为“流动的音符”,以更加富有动感的空间形态塑造与自然相互渗透融合的建筑。现代建筑美基于功效和经济的原则,常常通过“变形”“分裂”“解体”“折叠”“夸张”“非对称”等设计策略斩获专业艺术美与人民大众生活通俗美之间的平衡,摆脱了传统建筑单调的造型模式。以新加坡璧山公共图书馆的建筑为例(如图2),它从图书馆所处的环境出发,注重和谐的价值理念及表达方式,其表层语言的风格与深层的精神本质、价值诉求实现视觉与知觉的新平衡。平衡是阿恩海姆视觉动力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知觉对象同视觉审美需求是否匹配的关键性要素,璧山图书馆建筑中的平衡是一种运动的平衡,具有方向性的张力,设计师利用了树屋的形象意义,建筑的造型具有简化和运动的视觉引导,建筑的轮廓线条是各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简化的力,在视知觉理论中被称为“格式塔力”,建筑造型呈现意义的式样与结构间达成同形性的一致性,成为公共图书馆建筑的一道风景。审美经验告诉我们,经过精心提炼符合人们心理感受的几何体排列形式是悦目的,建筑各部分的主要尺寸存在相同比值关系时,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和谐统一,给予审美主体绝对的自由性和超越性。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经典之作肯尼迪图书馆(如图3),造型采用“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用一套抽象的几何形体结构强化图书馆之于公共文化化中心的形式美学。图书馆的建筑造型由圆台、长方形、三角形竖体、横长条体组成,造型简洁独特,尤其建筑主体上突出的大面积玻璃幕墙,镶嵌在全白建筑的正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几何造型的建筑外观以一种简洁的视觉语汇诠释设计师对空间的严密掌控,为观众提供了变化丰富的视角。

3.图书馆建筑的材料美。审美过程是人面对其生活环境时所主动进行的一种创造活动,它显示的是自身所期望的快感满足方式和个性特殊偏好。材料作为设计师个人审美的直接表达,它体现了设计师对于建筑的审美态度、审美期图1法国昂赞图书馆图2新加坡璧山公共图书馆图3肯尼迪图书馆待和审美联想等活动。现代建筑材料发展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首选节能降耗的绿色生态材料、轻质高强的多功能复合材料。瑞典哈尔姆斯塔德图书馆坐落在公园内(如图4),图书馆建筑的中庭围绕一棵参天粟树,绵延的凹形外立面中“漂浮”在湖面上的的两层玻璃窗建筑空间构成令人神往的景观。这座图书馆所使用的材料极为简单:混凝土、玻璃和松木地板。混凝土在建筑有流动、凝固、硬化的特性,饰面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纹理和质感,在图书馆建筑中最普通的是沉重粗犷和光滑平整两种饰面的结合,为更好表达现代设计的理念,还可以借助混凝土极强的拓印功能,使用天然木板等材料模板拓印,形成返璞归真的质感。德国斯图加特市图书馆建筑扎根于城市中心区,立方体结构,混凝土和磨砂玻璃是建筑的主要材料,漂亮的浅灰色混凝土饰面营造出纯净的空间效果,墙体在四季阳光的照射下与环境形成对比,日晒、雨淋、气孔随温湿度的变化,形成复杂随机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4.图书馆建筑的空间美。每一个建筑物都是由建筑物本身的内部空间和建筑物及周边环境的外部空间所组成,空间是建筑特有的实质内容,建筑的精髓体现在建筑的空间效果上。图书馆建筑的空间情绪主要体现在空间尺度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其间由于人的参与而产生空间中的情节性,空间格调具有设计美学的感染性与强烈的美育作用。美国德拉华州的柯克伍德高速公路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如图5),座落于高速公路边的一个商业区,设计目的就是要打造一座新图书馆,定位为具有宣传意义的图书馆建筑,宣扬阅读、学习和探索。建筑造型是数个盒子堆叠在一起组成一撂书的样式,其空间体现空间形态的情绪及空间格调。

四、结语

图书馆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是图书馆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基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对材料有着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有助于缓解资源压力,也为建筑形态的创新和造型的突破提供坚实的基础,实现图书馆建筑的绿色生态价值、经济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蝉.图书馆新建筑[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9.

[2]李春.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5.

[3]王晓萍.浅谈现代图书馆建筑的美学效应与实用效应[J].黑龙江史志,2012(11):68-71.

作者:沈煜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