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课程优化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建筑设计课程优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建筑设计课程优化研究

引言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依托学校多科性大学的特点,在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内容的学习研究,将地域性体现在专业教学环节当中。注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了多专业支撑下的专业培养模式,本专业围绕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形成了“一条主线贯穿,三个阶段协调”的课程体系。

1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如图1所示,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围绕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分为设计起步、发展提高、实践综合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教学环节相互衔接、教学内容循序渐进,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形式,课程安排贯穿学期始终。设计起步阶段包括一、二年级,重点在于设计基本技能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设计基本方法的掌握。二年级解决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侧重从行为与尺度、场地与环境、功能与秩序、空间与场所等不同角度解决建筑问题,使学生了解建筑生成的基本逻辑和方法。在每一个教学目的要求下都会设置相应的任务书,大二第一学期第二个作业的教学目的是“场地与环境”,在此模块下安排了茶室、草原驿站等题目供教学使用。

2设计课程任务书的设置

2.1以“空间”训练为线索的题目设置

建筑设计课程一贯以空间设计为主要出发点,围绕空间的不同难度,设置不同类型的教学题目。在二年级解决建筑设计基本问题的教学目的要求下,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设置遵循从单一空间—简单空间—单元空间—复杂空间的原则。以往我校建筑学专业二年级的第一个作业题目为别墅设计或茶室设计,以单一空间为主,第二个作业题目为社区文化中心建筑设计,以简单空间为主,第三个题目为幼儿园建筑设计,为单元式空间为主,最后一个题目为大学生活动中心或者售楼中心,以复杂空间为主。本次以“环境与场地”为切入点的教学题目安排为“草原驿站建筑设计”。草原驿站最早作为草原地区信息传递的中转站,后转变为人们停留、休息的地方。现拟在包头市“城中草原”——赛罕塔拉公园新建一个小型的“草原驿站”,主要为在赛罕塔拉公园游玩、锻炼、旅游的人们提供一个集餐饮、娱乐、休憩、展示、草原特产和工艺品销售等服务的场所。

2.2从环境认知与场地调研着手

广义上,场地等同于土地,指供人们活动或工程施工的地方。维基百科对其作出了定义:场地是指某个事件、建筑物(构筑物、结构体)、对象或其他事物所处的地点。

2.2.1基地选择

建筑设计是建筑、环境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的结果,不应该抛开环境设计而独立存在。“赛罕塔拉建筑设计”设计题目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建筑设计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对环境设计的重视。赛罕塔拉公园是包头市的“城中草原”,公园环境优美,包含天然湿地、跑马场、射箭场、摔跤场等,为包头城市居民创造了一个旅行出游的休闲活动场地。作为一个真实且距离较近的场地,更能让学生贴近设计场地,去观察、发现和了解场地周边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2.2.2基地测绘

建筑设计切忌“纸上谈兵”。传统建筑设计课程任务书是老师绘制的一张场地CAD图纸,标注简单的场地与周围道路的关系、要保留的古木、面对的河流等,但即使是这样,场地也还是过于单一。新型教学思路是重视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训练,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对于前期的基地调研和测绘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学生没有对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不了解场地的实际情况,用想象的方式感知场地来带的信息,很容易导致设计方案理想化、不切实际,站不住脚跟。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场地进行实地测绘。测绘过程:由专业课老师带队,携带测绘仪器和设备,与学生一同出发去往赛罕塔拉公园。调研方式有很多,可选择用摄像机、手机对场地周围环境拍照、录视频等方式的形象记录,也可以使用精密测量仪器分组测量。需要测绘的数据包括:基地地形和高程;内部保留植物的位置和范围;水系位置;原有建筑物范围高度;建筑用地红线、道路红线的定位等。总结过程:回到教室,由各组学生讨论总结测量的相关数据,编写调研报告,并对照卫星图绘制图纸,完成一幅1∶1000的赛罕塔拉总图测绘,以及一张1∶200的基地用地,面积为1500m2。通过测绘环节,学生对场地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当然,测量数据可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的是各组成员与教师的相互配合、互相帮助,后续如果有疑问还需再次测量。在整个实地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形象地了解所设计建筑的场地情况,在脑海中构建基地模型,在有趣的调研活动中认识建筑设计的乐趣,同时明确自身的责任,在以后面临真实问题时,思路清晰、脚踏实地,设计出因地制宜的优秀作品。

2.3以教学环节知识点渗透为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把握,提倡教师运用“渗透式教学法”把问题展开,结合个人兴趣和体会,重视讲新的、活的、实用的知识。既讲理论,又联系现象和应用,并将其体现到建筑设计任务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环节上,遵循建筑设计生成的一般原理,在这个刚刚接触设计的大二学期里,建筑设计题目大体遵循由基地环境情况简单、建筑体量小,趋向环境情况复杂、建筑体量大的规律,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设计方法和建立设计思维。在对基地周边环境研究的基础上,收集相关的案例,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对三个案例进行分析,要认真解读每个案例的生成逻辑和平立剖制图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会集中讲授建筑设计原理的一般方法、布置设计任务、讲解调研方法、布置调研任务,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场地与行为的关系,进行相关模块的训练,达到场地调研及行为研究的基本训练。在对场地和行为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分析评价调研结果及设计概念,通过对使用人群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和前一阶段的案例学习,进行方案的概念设计。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行为与功能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基于行为研究的概念生成。在对行为与功能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开始集中讲授形式构成逻辑,解析形式与场地的关系,分析形式与行为的关联、形式与空间的关联,进行基于行为的形式分析。通过比较优秀方案,确立构思,进行功能组织,生成形式,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基于行为的形式生成深刻理解。在对功能与形式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开始讲授类型学理论,解析方案中的形式抉择,分析形式的生活意义,讲述类推的设计方法,进行基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学生通过研究形式的类型含义、形式与活动模式的匹配,进行类推形式,优化细节,最后完成基于形式的类推设计。在对类型和形式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最终的方案设计,如图3所示。在此基础上老师会提出成果表达建议,学生进行最终成果表达,年级组组织公开评图,评价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3结语

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探索要结合自身特殊的性质,区别于其他理工科专业。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新式任务书的使用是希望更好地推进建筑学教育的进程,强化学生对“场地与环境关系”的认知。在打基础的大二学年更好地建立设计思维,掌握建筑设计原理,为之后三年的设计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虽然改进时间不长,但是体现了建筑学教育从业者的决心和信心,希望能对建筑学教学作出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沃沃.环境•空间•建构——二年级建筑设计入门教程研究[J].建筑师,1999(10):47-53.

[2]王丽洁,舒平,方丽,王舒扬.建筑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优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171-172.

[3]唐红,樊国领.如何提升低年级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J].建筑技术开发,2010,37(08):75-77.

[4]崔轶.培养理性思维过程的教学方法——关于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实验性实践[J].华中建筑,2011(10):171-174.

[5]张嵩.从“正图”到“草图”——建筑设计教学和评价的重心转移[J].华中建筑,2009(22):170-172.

作者:王伟栋 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