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特性和联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已经成为我国新阶段的重大建设方针。一座城市的建筑,特别是该城市的地标,承载的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特点,也是这座城市的形象。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该城市的建筑设计。本文主要通过解析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特点,并探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以促进城市和建筑业的协调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无论是城市的规模还是城市的数量,都呈现上涨的趋势。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必要条件,也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向着积极地方向发展。城市规划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经济,但是也要保护环境。因此,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立在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发展的综合考虑和研究之上的,它涉及整个城市的空间和资源的使用,关系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命脉[1]。而建筑设计,实质上就是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来考虑城市赋予建筑的条件以及该建筑的建设可以为城市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以求更好地利用空间,制造出让人赏心悦目的建筑物,充分体现高质量建筑物所具有的美化功能与经济效益。建筑设计需要针对建筑工程进行预期,其内容包含建筑工程过程中的技术、结构、功能、质量、美观、舒适性等。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自身的质量问题,还要考虑整个建筑项目和周围环境是否融洽,比如建筑风格是否能与周围环境相匹配,该建筑的设计是否破坏生态环境等等。综上所述,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联系十分紧密,一个城市的建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形象。因此,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既要使得建筑物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要使得建筑与城市规划的期待一致,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设计美观舒适、有经济效益的建筑。本文旨在解析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特点,并探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以促进城市和建筑业的协调发展。
一、城市规划设计
在进行城市建设之前必须进行城市规划工作,需要对城市的整体布置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得城市的建设和分布更加合理科学。城市规划设计是为了合理地、科学地利用现有的城市空间和资源,通过规划、预测以及后期的施工,使得整个建筑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2]。城市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建筑的密度、规模、绿化、交通、公共空间等条件,需要考虑建筑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建筑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平衡,需要考虑建筑与该城市当地的历史人文因素的关系,需要考虑建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等。整个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坚持经济原则,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护当地环境,使得美化环境的工作与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工作同步进行,这样的城市建设才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这样的城市才是宜居的城市。
二、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建筑区域的城市规划工作,在这个角度上充分考量,使得该建筑具有某种独特的功能。建筑在城市中是具有独特功能的,所以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建筑设计的前期工作就是要充分考虑建筑物未来所具备的效益,充分考虑施工过程的各类意外因素,综合考量之后绘图纸、做模型,设计合理的方案,然后模拟施工,从而为实际施工提供参考,进而提高建筑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建筑设计其实也是时代的缩影,因为在不同的时代,建筑师对建筑的理念、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都有可能不一样,恰恰也是因为这样建筑物也能够代表不同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的象征。
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建筑设计的内容与城市规划相比较为单一,城市规划内容较多,包括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的内容,还含有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等内容,是范围比较广的学科,它的对象是城市,目的是为了设计出符合城市发展的方案。而建筑设计则是以建筑为对象,主要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的功能和外观进行设计,看其是否相匹配,对建筑周围进行设计,使其符合城市的发展需要[3]。总而言之,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和依据,建筑设计影响城市规划设计,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影响城市的建设。
(一)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依据
城市最美妙的风景就是这座城市的建筑组成的景观[4]。可以说建筑物是城市最直接的代表物,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由垂直交通、平面交通、建筑物和道路绿化、城市排水等组成,这些内容的协调需要城市规划来指导。建筑设计师会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的引导进行设计,建筑设计的目的不同,建筑建造过程中的要求不相同,使其不仅达到该建筑本身具有的特性和使用功能,还符合该建筑物在城市中所处的地位。城市规划设计,是为了协调城市因素,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设计往往涉及到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功能布局关系,因此建筑设计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严格遵循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得建筑与环境之间和谐一致。
(二)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
如果说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那么城市的建筑物也可以说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一个建筑物都有其标准和规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建筑中蕴含的享受功能也有了变化,除了使用便利之外它还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享受。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除了满足建筑功能之外,还要让建筑满足视觉享受[5]。当然这种需求需要遵循城市规划的根本原则,要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开展工作。因为建筑物在一个城市里,并不仅仅是一栋建筑物,它还涉及到这栋建筑物与周边的环境以及整个城市规划是否协调,这个建筑是否符合城市的文化理念。一个建筑,只有和它所处的环境协调,其功能才会显露,其经济效益才会最大化,才能为城市增色,成为城市的地标。只有建筑设计合理,适应城市规划的要求,使得建筑物的设计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发展,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促进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化,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三)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具有约束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进程不断的推进,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下,城市的建设需要出台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对建筑的设计进行控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该对城市进行区域细分,分清各个区域建筑的各种指标,比如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的体型、建筑的颜色等是否符合建设[6]。指导建筑设计师在初期设计某区域的建筑时考虑这些约束指标,保证其设计的建筑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符合城市建设的硬性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保证建筑适合该城市的建设发展。
四、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策略
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它决定了建筑设计的风格和空间利用;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它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二者互相关联、互相依赖,为了促进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品味和地位,开展城市规划工作与建筑设计工作时要进行充分衡量,使得二者互相协调。
(一)建筑设计要科学合理
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考量的重点,确保所设计的建筑能够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另外,建筑设计除了考虑建筑本身是否协调,还要考虑建筑与道路、城市环境以及市政设施上面是否协调。所以,建筑设计要严格依照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和标准,打造出科学合理的建筑类型。
(二)城市规划要认真严谨
城市规划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方向[7]。因此,要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做好城市规划。除了合理调配各功能用地之外,城市规划设计人员,还应该对城市当地的历史人文、经济地理进行深入了解,在这些基础上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的设计才能紧随城市的发展,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对建筑的反复性修整。
(三)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辅相成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二者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开展工作制定了总体方向,后者为前者完善工作提供了手段。建筑,不仅具有商用和居住功能,还应该满足使用者的感受。所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二者应该相互评估,城市规划评估建筑设计是否符合当地的建筑指标,建筑设计审查自己的建筑理念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设计二者不相离,相互协调,才能保证建筑设计的整体风格符合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符合使用者的居住享受。
(四)城市建设要立足于环保
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有限的水土资源,满足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方面,需要考虑有限的资源利用,另一方面,城市的建筑也是为了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感受。所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把环保因素考虑进去,使得建筑无论在居住的舒适度还是对于大环境来说,都符合环保标准。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对我国当前的环保工作有所帮助。
五、结语
总之,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它致力于确定城市的功能和方向,主要实现对城市资源和空间的科学合理利用。建筑设计主要是为了实现建筑的功能和建筑的美观度,使得建筑能够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和谐。因此,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指导建筑设计的进行,建筑设计乐意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灵感。二者和谐发展符合城市发展需求,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品味和形象。
参考文献:
[1]王伟.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协调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163-164.
[2]王婵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协调发展[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8(4):270.
[3]游光瑾.浅析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协调[J].建材与装饰,2018(39):77-78.
[4]吴艳霞.探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门窗,2017(11):125.
[5]李娜,胡宇祥.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30).
[6]叶晓敏.解读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3).
[7]杨瑛.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4.
作者:张兆磊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