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环境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转变,人们对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仅要为师生提供课堂外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还要让师生回归自然、享受健康的户外生活。本文重点对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需求以及它的环境设计进行研究,为改善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
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环境设计
1引言
校园室外公共空间是师生交流沟通的第二课堂,是一所大学的魅力所在。良好的校园空间设计对大学校园的建设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校园人文内涵的体现,也使得师生能在校园中创造进取。
2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可识别性
新建校园缺乏可识别性,盲目的模仿,雷同的布局,过于追求图面的表达,弱化了景观元素营造空间的能力。比如普遍设置大型铺地广场,缺乏空间的特色,缺少与地域的关联,很难引起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
2.2空间尺度不协调
我国新建校园内建筑间距过大的问题普遍存在,仅为了视觉上恢弘的气势使得实际比例失调,尺度大而不当的外部空间不但不适合停留,还容易产生疏离感,且超出了人步行的舒适距离,使得学生出行不便利,降低了空间的使用率。
2.3缺乏人性化交往场所
很多高校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忽略了实用性,使得公共开放空间的环境缺少人性化的交往场所,缺乏参与感,很难吸引人们停留并产生交往行为,空旷的广场只能被当作交通空间,使人没有想要滞留活动的欲望。校园内可停留的空间少之又少,有的座椅形同虚设,使用率低。
3对校园使用主体的研究
3.1大学生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利用方式
包括基本功能活动、随机性功能活动和团体组织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室外学习、上下课交通、休闲健身等,这些是学生在校园内必须要做的事情。而它们的发生基本不受空间环境物质构成的影响,它们决定了活动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以及空间之间的紧密关系等;随机性活动包括个人在空间中的观赏、休憩等随机性行为,这些活动灵活性较强,只有在外部条件适宜、满足使用者需求的时候才会发生;团体活动包括社团招新、比赛以及交际活动等,这些活动常需要更宽敞的场地,必然是处于交通良好的地段。
3.2大学生公共活动的空间需求
3.2.1归属感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这种归属感在校园环境设计中则表现在对校园景物的认同和喜爱。
3.2.2舒适感
舒适感包括充裕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舒适的设施、丰富的绿化、亲近的水景以及更多适于人们活动的空间等因素,良好的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则必定需要创造充满舒适感的宜人环境。
3.2.3私密性和公共性
人们喜欢安静独立的环境,所以需要一定的限定感来阻断外规划与设计•9界干扰,使人们的情绪得以放松。同时也需要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公共空间,更好的促进人际交往。
4校园重点公共开放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研究
4.1校园广场
广场要吸引师生驻留在此进行各类交往活动,必须有良好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来满足师生休闲功能和视觉上的需要,应多在广场中设计围合空间和边沿空间,在树池边等地方也应有意识地设计些设施吸引人们的逗留。广场的边界应尽量设计的丰富多彩,可布置不同类型的坐凳以满足学习活动的需要,利用花架、花坛等小品提高空间利用率。座椅之间的距离要适当,座椅舒适度也决定了人停留时间的长短,而处于醒目位置的座位应简洁高效以满足师生临时的小坐。还可在广场上布置喷泉、雕塑、花坛、树阵座椅等,这些设施的位置应不影响交通和主要的观赏视线。
4.2校园绿地
开敞的草坪能够吸引较多的学生在宽敞自由的空间呼吸新鲜空气,因此可选择适宜于学生活动的南向草坪。其他绿地空间可以设置多种层次为主的植物配置,选择优美树形,方便师生在休憩的同时观赏。也可以通过廊架形成的背景和地形的变化创造不同私密程度的绿色空间方便学生使用。对于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来说,倾向于较小的隐蔽空间,比如一棵枝叶低垂四处延伸的高大乔木构成的树荫空间或有花灌木围合而成的私密空间。校园绿地占地面积相对较小较分散,许多绿地被四周建筑物阻隔,不像公园或者城市绿地以各种绿地互为衬托,形成大景观。因此校园每块绿地的设计、植物的配置,除了考虑人性化之外,还要各有特色,要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应当重视各块绿的的相对观赏性。
4.3亲水空间
亲水空间是很受欢迎的一种公共空间,通常在水岸边种植树干高大、树冠浓密的大乔,师生到此活动时能起遮阳作用,同时还可以营造一些私密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驳岸边还可设置小型分隔墙或花灌木,或设置多组凸出沿岸的空间划分,可以起学生免受干扰的心理庇护作用。河岸还可配合布置一些有象征意义的雕塑小品增强可观赏性,亦可借助灯光和音乐等人工手段增强水体的魅力和表现力,展现校园特色。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思考[J].景观中国.
[2]郑若轻.高校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1997.
[3]曹悦.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作者:孙若晨 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