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环境设计实践教学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认知心理学环境设计实践教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认知心理学环境设计实践教学

【内容摘要】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集中于对人类学习的研究,强调人类学习是建立、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基于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从验证性实践、设计性实践扩展到创新性实践,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运行过程的主要教学环节,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知识类型;环境设计实践教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机构课程需要改革,应超越对学科知识的简单认知性掌握,要使学生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进行独立思考。因此,在充满创新变革与知识挑战的世界发展格局中,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逐渐成为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我国教育部也在相关文件中要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区别对待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要合理制定适应本学科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方案,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随着行业发展趋势加快,全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高等学校越来越多,环境设计专业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但是从社会反映来看,市场普遍认为环境设计从业人员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根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对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从70年代开始,认知心理学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一)发现学习理论

美国认知派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是让学生掌握独立思考、改组材料的能力,能够自行发现知识并掌握知识发现的原理和原则。布鲁纳所认为的“发现”,并不限于普通意义上的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及原理的行为,还包含着学习者用自己的思考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些形式和方法。所以,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也可以是发现学习,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环节要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索知识。

(二)学习分类理论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DavidPawlAusubel)的研究结果认为,依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两组范畴,即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将前人的经验与结果变成自己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所学内容是某种定论或以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直接传授给学习者的。发现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个体的努力来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接受学习方式下经验传授的条件。

2.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已经学到的经验来理解新的信息,进行新的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仅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的学习,学习过程中缺乏从先前经验到新知识的发现推导过程。在学校坏境中,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绝大多数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但是对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等院校而言,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发现。因此,发现学习是实践人才培养的核心手段。

(三)发现学习包涵的三种学习类型

1.运用

运用是指,把已经学习到的经验和知识直接转换到有相似条件的新情境中,可以将之理解为在理论课程中,对所学知识的练习与验证。在高等院校中,运用是学生比较容易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基础学习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

2.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指,学生无法把已经学习到的经验和知识直接转换到有相似条件的新情境中,这时学生必须通过主动设计一些办法和策略,改变学习经验中的已有秩序和思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经过多次转换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虽然与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是有关的,但并非能够通过直接运用来解决问题。环境设计行业的特征之一,就是行业任务是由客户提供设计需求,对于设计师来说,就形成了某种或大或小的设计问题。因此,在高等院校环境设计教育过程中,设定问题并让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方式是培养环境设计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给定的任务设计是可控的,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可以随时调整问题设计,并加以引导。

3.创造

创造是针对认知结构中各种彼此关系遥远的观念而言,要把这些看似无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综合联系、互相推导,解决新的问题。人们习惯上把这种创造力称为“创意”。具有创意性的实践教学模式设计,需要关注的是大学生创造(创新)的内涵问题。其实,创造可以归纳为两种,即真创造和类创造(或称准创造)。真创造是以人类历史发展和知识创新路线为参照,产生出的具有新颖、独创性质的思维活动的产品;类创造则是对个人而言,其思维过程是全新的,但对人类来说其实是已知的思考过程和产品。在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更多是类创造。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类创造过程和成果,以类创造思维的培养为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期得到真创造的教育成果。

二、知识类型的划分与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约翰•罗伯特•安德森(JohnRobertAnderson)从人类掌握知识的表征形式上,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能被人陈述和描述的,是涉及事物状况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人怎样做事的知识,涉及运动技能、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三类。陈述性知识是获得程序性知识的基础,掌握“如何做”的前提是必须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同时,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的过程是由程序性知识来提供保证的,因为陈述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对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分析运用,而分析运用的过程中就要依靠程序性知识。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可以用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来划分。

三、高等院校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学习类型、知识类型与高等院校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基于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从验证性实践、设计性实践到创新性实践,是层层递进的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贯穿于学习、实验、课程教学实践、毕业(论文)设计、课内外创新活动等主要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主体。在高等院校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中,应根据实践教学环节的性质、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实践类型和性质的划分。其中,偏重于传授经典理论并以验证课程所授理论为主要目的课程,其相应的实践环节为课程基础实践,属验证性实践;偏重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践内容较重且在课程所依托的理论基础上,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并加以创新的课程实践,属设计性实践;内容涉及课外的设计创作、社会考察、调研、项目参与等方面的实践内容,为综合扩展实践,同毕业设计、论文都属于创新性实践。

(二)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维系

第一,根据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既要注重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理解和训练,又要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掌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要强化以创意思维带动技能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运行中,对创新思维的强化要渗透到专业基础训练和设计实践教学中,并通过课外综合扩展实践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艺术激情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激发。这有助于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体现人的价值。第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为学生实践提供广阔的平台。高校应加大力度进行环境设计工作室和实验室建设,并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基地。同时,应利用开放和多元的学术活动作为学生课外综合扩展实践的锻炼平台,及时利用社会项目和重大事件作为题目,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思维和全面的视角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实践锻炼。

结语

笔者认为,艺术实践应当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在当代高等院校环境设计教育体系中,设计实践的重要性不应该是对既定结果的强加期盼,而是要体现在其形式和过程本身。学生进行的设计实践,不仅是对教学计划中某些理论、技能的验证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所蕴含的艺术潜力和设计创造力的展露,是实现学生自身创造力和价值的最直接、最有意义的途径。这是在受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的重要体现之一。其目的不是从外部强加给设计实践,而是高等院校环境设计教育自身规律的一种本能要求。促进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是进行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终极目标所在。

作者:孔令伟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注:本文受天津财经大学环境设计优势专业建设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朱文彬,赵淑文.高等院校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院校出版社,2009.

[3]陈学飞.高等院校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院校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