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院纪念性环境设计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成都医学院遗体捐献者纪念性环境工程位于解剖教学楼内。设计要求能够把纪念、瞻仰、教学、休闲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并能够体现文化与特色。设计方案采用寓意、象征的空间语汇表达方法,体现环境丰富的思想内涵;营造温馨、轻松的空间氛围,达到纪念环境与教学环境的合理兼容。方案的设计达到了恰当诠释纪念主题的要求,又兼顾了环境中多重功能的有机融合,并以其思想内涵给人感召和启示。纪念性环境的设计需要以独特的设计理念为先导,在诸多制约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运用准确的空间语汇,达到主题、形式与功能的完整契合。
关键词:
环境设计;纪念性景观;空间意象;解剖教学楼;遗体捐献
纪念性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景观类型,在注重物质功能的同时,更多地体现为对精神功能的表达。相较于其他景观类型,有着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因为其具有的情感与艺术感染力,有人把纪念性景观比喻为建筑设计中的诗。当前,纪念性景观的设计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态势。在体现庄重这一情感表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设计语义的多样化,并融入独特的思想内涵成为设计师努力的方向。本项目是成都医学院为感激遗体捐献者对医学事业的无私贡献,表达对他们的敬重与缅怀而建设的纪念性环境项目。本文希望借助这个项目的完成,谈一下对纪念性景观的探索与体会。
1项目状况
在我国医学院校,教学解剖用的人体主要来自逝者生前以遗嘱方式做的无偿捐献。而国内医学院校对遗体捐赠者纪念场所的建设一直是空白。2014年,成都医学院决定以解剖教学楼内场所为依托,建设遗体捐献者纪念工程。其目的是让人们铭记遗体捐献者对医学事业的无私奉献,表达对遗体捐献者的敬意、缅怀、感激之情。成都医学院解剖楼纪念性环境改造工程的建设,也成为国内医学院校内首例为纪念遗体捐献者而营建的场所环境。本项目位于成都医学院新校区解剖教学楼内。解剖楼主体建筑共有四层,是师生进行人体解剖教学、研究的场所。项目建设区域分为庭院和室内两个部分,庭院面积为273平方米,是教学楼的中心公共空间,需要兼顾交通、交流、休闲、纪念等多种功能;室内面积为56平方米,是悼念和遗体捐献者档案存放场所。庭院命名为“馨香园”,意为逝者已逝依然留给人间缕缕馨香和温暖。室内为悼念的场所,命名为“感念堂”,表达人们对逝者的感激、感怀与思念之意。本方案的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场所的多重复合功能,使之成为融纪念、凭吊、教育、教学、休闲于一体的场所环境,并希望能够对医学用遗体捐献活动起到一定的宣传、推介作用。同时,由于学院处于新校区建设之中,各方面资金较为紧张,也希望能够以较小的投入达到最佳的效果。
2设计思想
本方案的设计需要在营造适宜的人文氛围的情况下,综合考虑纪念与教学功能的结合这一特殊性,并希望通过丰富合理的思想表达,营造准确、适宜的空间氛围。
2.1体现高尚的人文情怀
遗体捐献者纪念性环境的营建是医学界人文情怀的体现,遗体捐献者无私奉献的行为也为后人留下了值得学习的精神财富。纪念性环境的设计在表达对捐献者的崇敬与缅怀的同时,应该能够给人以人生的启迪和感召,让人们明晰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奉献社会、造福他人。
2.2寓意象征的设计语汇,形成空间语义的丰富性
寓意象征的空间语汇表达,可以提升纪念性环境丰富的思想内涵,起到“以物喻人,寄情于景”的效果。恰当、适宜的意念融入,能够使景观思想深刻、蕴含独特,使人们在解读空间环境时引发诸多感悟和省思。
2.3营造平和、温馨的空间氛围,兼顾使用功能的多元需求
具有纪念性意义的景观更应注意其景观空间的气氛营造,这样才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纪念性景观的场所精神。人是纪念性景观空间的主人,人们修筑纪念性场所是为了让活着的人和已逝去的人或事形成“对话”,为其提供空间思考历史,通过这样的思考,人们才会更加清楚生活的意义。解剖教学楼首先是教学场所,纪念性环境处于它的中心区域,所以应该考虑场所的特殊性,协调好教学、休闲、纪念、凭吊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以较为平和、温馨的设计形式处理空间,无疑会更好地协调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恰当地体现遗体捐献者旷达、超然的人生情怀。
3设计特色
特色是设计价值得以确立的基础。特色的体现需要依据环境的特点和要求,通过主题进行合理的阐释与生发。本方案的设计力求能够把严肃、悲情的基调转化为一份“温情”的表达,使环境给人平易与亲切之感,这也成为本方案思想表达、空间调动围绕的方向。
3.1质朴温馨,哀而不伤
在纪念性环境的表现中,常常都充满着庄重、肃穆、伤感的气氛,这已成为有关题材的常规性表达方式。本方案则尝试从更为平和的角度去表达生命存在的意义,以乐观、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诠释生命的存在价值。在场所中营造朴素、淡泊、宁静、温馨的氛围,从而体现遗体捐献者博大的人生情怀和达观的人生态度。“馨香园”方案是把庭院设计成一个花园的样式。空间整体采用较为自由的布局,用草坪、绿植、树木、爬藤植物的灵活穿插打破墙、地间界面的独立性,直线和曲线相互穿插对比,使之大小呼应、高低错落,达到活泼而不失严整的效果。纪念碑作为庭院的主体,用原石材料安置于庭院尽端的一侧,既保证了其处于视觉的关注点,又使其不显得过于突兀。斜跨庭院的条带状地面镶嵌画“生命之光”贯穿庭院中心位置,成为通往纪念碑的视线引导,使纪念碑的主体性得以强化。纪念碑并不张扬的尺度,却能尽显其平易与温和。庭院整体空间做到了活泼又不失庄重,在花香四溢中凸显宁静、平和的空间氛围。“感念堂”作为室内的悼念空间,采用了中心对称式布局。但贯穿空间的曲线造型又打破了造型的规整性,增加了些许活泼感。顶部曲线的造型起到了视线引导的作用,强化了空间的动态感与方向性。空间色彩则简化为白色和木色两种,使之显得清新、明快、单纯、和谐。庭院和室内的设计都力图使空间凸显温暖、朴素的感觉,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表现遗体捐献者宽广的人生情怀和达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结合环境的教学与休闲功能,收获相得益彰的效果。
3.2以象征、寓意的表达方式,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
纪念性景观是人类纪念性情感在景观上的物化形式,它具有的精神文化价值的功能主要是为满足人类纪念的精神需要,其精神功能远远超越了物质功能。象征、寓意手法的运用能够形象地诠释设计的思想主旨,增强了设计作品解读的丰富性,并能够体现多样的空间表达意趣。在“馨香园”的设计中,纪念碑选用一块被河床冲刷形成的自然原石,粗糙而不失温润,在自然形成的裂缝间隙绽放出几朵洁白、细腻的大理石花朵。其以顽强生命力与自然力的对抗,表达一种圣洁、凝固、永恒的生命意志;沿墙的青石墙面花池,在坚硬的青石板中露出一个个孔洞,花草破洞而出,与地面上突破大理石生长出的花草相互搭接,浑然一体,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礼赞;坐区位置用律动的曲线组成花台,代表生命的活力与生生不息;庭院中两株大的桂花树恰恰提升了庭院花园的感觉,在每年特定的季节花香四溢,充满整个庭院,营造出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也契合了“馨香园”的主题。“感念堂”的设计则于静穆基调之中凸显明快之感。同样以象征的手法,寓意遗体捐献者情怀之博大。如顶棚的设计采用星空的形式,寓意人在宇宙中相比星空的浩渺只是沧海一粟;墙面大面积采用质朴的木质材料,寓意人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体现一种宽广、仁厚的世界观,遗体捐献者的档案存放采用了具有仪式性的摆放方式,同时采用带花形的标牌,使之具有一种温馨、圣洁的感觉。
3.3注重教育与启示性的表达
整体的设计注重高尚人生理念的弘扬,站在宏观的层面来阐释人生的积极意义。设计方案始终围绕生命主题展开,达到挖掘主题、拓展主题、升华主题的效果。并且通过设计理念的贯穿,给人以积极的引导,也使得遗体捐献者博爱、达观的人生态度得以传递,对后人起到了很好的垂范、教育和带动作用。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献身于医学事业的神圣感与责任感。
3.4教学与纪念功能的恰当融合
本方案的设计综合考虑了纪念性环境的纪念、凭吊、教育、教学与休闲功能。兼顾接待遗体捐献者家属的瞻仰、凭吊,以及有遗体捐献意愿者和家属的参观;迎接兄弟单位的参观、学习、交流;同时,对医学院校学生进行职业、人生的教育与引导等。由于此项纪念性环境处在教学楼内,如何实现教学环境与纪念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方案设计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提起解剖教学楼,一般人在意识中就会产生阴森、恐怖感;提起纪念性环境,一般人就会想到庄重、肃穆,二者的叠加效应无疑会带来极其压抑的感觉。本方案的设计则充分考虑了环境的多元兼容作用,减轻纪念性环境带给人的压抑感,并使教学与纪念融为一体。例如,大面积绿植的运用;参差错落的环境体面处理;大面积曲线花台的运用;自由式结构布局;等等。这些无疑都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同时,在空间布局中同样很好地兼容了纪念碑这一纪念性环境的主体,达到整体的圆融与和谐。
4设计思考
纪念性景观在呈现多元化的同时,总是有些共通化的原则和方法,这些也成为纪念性景观设计的重要指引。
4.1设计师关照事物的角度,是设计对象得以升华的关键
设计的创新性,源于设计师能够以个人的独特视角理解对象,以具有个人化的语言方式诠释对象,从而在平常的题材中凸显不同的设计样貌,这是设计对象个性化得以确立的前提。设计面貌的拓展,无不体现为设计师的思想观念对设计对象叠加的结果。如美国的越战纪念碑,按照设计师林璎的解释,它就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不能愈合的伤痕。其采用独特的倒V字形的下沉式空间结构,恰当地诠释了“伤痕”的设计理念,使之成为纪念性建筑的独特类型。
4.2环境设计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设计在体现功能性的同时,还应注重思想性,思想性依然是优秀设计作品体现价值的重要方面。从中国建造发展的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古代建筑与环境均承载了政治、伦理、民俗等方面的诸多内涵,传达了传统社会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兼顾了审美与教化的双重作用。在当代纪念性环境设计中,深刻的思想性依然是经典设计得以推崇的重要方面。如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平面为警世钟图案,有“警钟长鸣,唤起民众”之寓意;何镜堂院士设计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以时间、地殇、崛起、希望为主题组成建筑主体,在一个完整的叙事空间中表达了对这场灾难中逝去生命的缅怀以及昂扬的精神引导。这些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道德感化作用的设计,也成为纪念性环境设计的经典之作。
4.3环境设计应该体现“人文情怀”
环境设计的使用对象是“人”,除却一般功能性的满足之外,设计作品人文情怀的拓展往往成为设计作品提升境界的关键,也是设计作品具有特殊感召力的根源所在。人文情怀是超越国界、民族、地域,以世界大同的人文理想关照世界。纪念性建筑所纪念之人和事,一般都具有超越个体的特殊意义,是为了表征某类特殊价值的物质和观念而有目的地进行的建造。本方案的设计是以逝者悲天悯人的大爱精神,演绎其宽仁、博爱之心,是整个设计空间精神内涵营造的切入点,是营建空间氛围的主旨。其使得空间精神不再寓于小我之悲情,而是体现豁达超然的大我情怀。
5结语
本方案作为国内医学院校首例为遗体捐献者设立的纪念性环境,是国内医学界人文情怀的进一步拓展。在教学楼内建造有关死亡题材的纪念性景观,是这次设计的最大难点,本方案只能说是我们对此类设计做出的一点微小的尝试与探索。工程的最后结果对照原设计方案,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庭院环境设计沿墙立面本来为青石板墙面,开洞的方式也更加错落、随意、自然,跟植物的融合性也会更好,而完成的结果则略显规整、平板;“感念堂”设计方案的墙面为哑光原木材料,更为沉着、质朴,较完成方案显得更为朴素、雅致。这些不能不说是结果中的一些遗憾。
作者:冯振平 单位:西华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玉石.纪念性景观设计要素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2]张文松,王秀峰.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符号学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0(5):102-104.
[3]齐康.纪念的凝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李开然.景观纪念性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王冬青.纪念性景观的象征表达手法探析[J].装饰,2005(11):117.
[6]李珊珊.美国国家二战纪念园景观设计[J].规划师,2006,4(22):94-96.
[7]李晓江,张兵,束晨阳,张健.回望生命的光辉—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及震灾纪念地规划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8,32(7):33-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