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医疗环境设计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人性化医疗环境设计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人性化医疗环境设计思考

如何建设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环境,是当前我国医院建设较热议的话题。笔者作为一个亲身体验过中美两国医疗体系的普通患者,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就医体验和整体医疗费用支出后,却产生了另一种思考,即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是否有其缺点?完全照搬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我们在学习人性化设计的同时又有哪些是需要去芜存菁的?

一、医疗体验

笔者在美国的就医体验是在纽约市下城的某医院,因不慎摔倒,头部大量出血,直接由轮椅送进了急诊室。因当时情况紧急,虽未设有候诊等待,但是医护人员还是进行了3分钟左右的常规和保险询问。在诊室内等待约10分钟后,一名护士对我的伤口进行了简单处理。接下来是将近10分钟的等待,然后一位医生来为我缝合了伤口。又过了大约10分钟,一位护士用轮椅将我推入紧邻急诊部的CT扫描室。检查过后又在诊室内部等待了10分钟,然后由一名护士进行了检查,并说明了CT结果,给了我一份关于伤口的注意事项的说明,并确认我可以离院,然后我到保险窗口进行了确认。整个过程用了大概1个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是笔者一个人在诊室中等待,虽然不需要移动,但由于不知道什么时候医护人员再来,下一步将采取什么医疗行为,因而颇为焦虑。笔者另一次就医体验是在上海市某医院进行常规检查。我在周日的时候预约到了下周二的普通号,到达医院大厅以后用自主挂号机直接取号,然后由电梯到达科室外候诊区。电梯的等待时间较长,用了8分钟左右。因为提早到了,所以等候了10分钟左右屏幕才出现我的名字。这时其实还没有到预约时间,我在诊室外的候诊椅上又等待了5分钟左右进入科室。因为是常规检查,问诊时间在5分钟之内。医生让我去楼下的检验科抽血,拿到号发现前面有70个人在等,但是轮到我不到10分钟,10个窗口高效率的运作大大缩短了等候时间。抽血的过程在1分钟左右,血样是由患者自己交到指定的科室,当天晚上就可以在网站上查看检查结果。整个过程大概是半个多小时。虽然两次体验的紧急程度和求诊过程不尽相同,但是也可以看出两国医疗系统的特点。美国的医疗体系提供的是“以患者为中心”,也就是“患者不动医生动”的医疗服务。由于医生在科室的行走时间较长,平均患者诊断时间较长,所以患者在等待过程中无法预测医生到达的时间,常常会有等待时间较长的感觉。而中国的医疗体系是充分利用医生的时间,即“患者动医生不动”的医疗体系,从流线示意图中不难看出,医生基本在固定的诊室内,而由患者移动来完成各项检查。这个体系的特点是医生不需要花时间在行走上,可以达到更高的效率,诊疗更多患者。虽然患者就诊过程中需要走动,但是等候时间较短,从心理上减少等候产生的焦虑。而从医护人员的角度而言,大量的走动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工作效率。有研究表明,就普通的内科而言,中国的医生诊查人数可以达到50人/天,美国只能达到25人/天。了解美国医疗体系的读者也许知道,正常门诊预约的等待时间甚至有可能长达几个月。这其中当然有其他因素,例如美国医疗体系比较依赖于仪器检测,所以单个患者治疗时间较长。然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工作效率较低。

二、医疗支出

除了就医体验以外,医疗费用支出也是中美医疗体系的区别之一。美国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体系建立在高昂的医疗费用的基础上,很多专家学者或者政客都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其实撇开其他因素,单从美国医疗流程来看,这点不难解释。由于患者在诊室内的就诊时间普遍长于中国患者,所以诊室的利用率低,相同的门诊量要建的病房数和所需要的设备就更多。同时,由于医护人员每天能看的患者数更少,医生和护士的需求量更大也增加了医疗支出。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网站上有这样一组数据,从图5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人均医疗投入、政府医疗支出占其他支出的百分比还是医疗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中国都是低于美国。但是从平均寿命等数据来说,中国的医疗水平并不比美国相差太多。考虑到人口基数和部分贫困地区,这个成绩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笔者在克莱姆森大学学习医疗建筑设计时,南卡地区的医疗协会会长曾经到学校进行过一个小规模的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是美国医疗系统的概况。会长讲到美国医疗体系和其他国家横向比较的时候,提到一点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他曾经研究过中国的医疗体系,对于中国医疗系统的高效感到非常的佩服。他认为虽然中国的医疗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但是在费用的控制和覆盖面上,美国的医疗体系甚至需要向中国学习。他认为美国医疗系统的缺点在于应急性而非预防性治疗导致的高昂费用,希望中国的医疗不要走上同样的道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患者体验或者医疗支出的角度来说,美国的医疗体系都并非完全优于中国当下的医疗体系。美国的医疗体系主要的不足在于医生走动的工作方式带来的效率下降和相对的支出增加。当然,效率高并不代表患者的体验好。我国医疗体系的不足在于患者体验不佳,同时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也说明了我国还是存在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然而,效率与体验并不是一对矛盾体,怎样在医疗效率和患者体验间找到平衡点正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复杂的课题。笔者认为中国的医疗模式,应从国情出发,注重效率的医院和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医疗资源相结合,才能在效率和人性化上齐头并进。具体而言,就是针对不同人群提供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在医疗覆盖已经完善的大城市,可以提供一部分以用户为中心的医疗设施,同时也保证高效覆盖面广的医疗网络。

作者:林明路 单位:美国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