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苏州园林环境设计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美在和谐”在苏州园林中的体现
1.在形式布局方面
作为文人、官吏修身养性的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的布局体现在思想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全部思想。苏州园林在布局上的特点是依水造景,将小桥、楼阁、亭台轩榭、花草树木、假山等融为一体,相映成趣,美丽如画,从而使佳景层出不穷。游园者无论站在苏州园林的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画面。整体上主要可以总结为“动静相生”“虚实相生”“曲直相对”“旷奥相兼”,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观念,美学家李泽厚所说过:“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因此苏州园林中的这些布局形式,强调的是内在精神的表现,即“天人合一”。这些“天人合一”的的艺术效果从心理学上来讲,是“和谐美”的宜人原则与生态原则的典型的体现。宜人的设计艺术成果满足人们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双重需要,一方面给人提供充分的便利,另一方面尽量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生态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建立良性和谐的关系,使设计体现环保思想,与环境相协调,与自然相融合,这些就要求我们从设计方法到材料的选择再到施工技术方面都要提前有一定的规划,在这些规划的过程我们就要把生态的因素考虑进去。“美在和谐”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既是一种审美观念,又是造园者这发现、欣赏自然环境,并将其用于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方法。但苏州园林崇尚自然,本身也即使自然,但它又不是对自然景观的模仿与因袭,它强调以自然为本体,通过设计达到改造自然,创造和谐的景观环境的目的。
2.建筑与自然景观
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榭这些主体建筑都是虚实相生的典型表现。建筑的主题构成了能够给人存在感的实体,而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则构成了使人得以心旷神怡的虚体。比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说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置身亭中,仿佛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忘记了肉体的疼痛与不适。除了大型建筑之外,苏州园林中的门窗、山石等建筑小品,也十分注重意境的追求。比如沧浪亭的108窗式,漏窗通阴阳之气,漏天地之秘。甚至是苏州园林中的石头也多用有“瘦漏透皱”之称的太湖石,这些看似坑洼的山石,追求的正是空灵通达之美。苏州园林通常以文人画为蓝本,对留白和虚实的运用已臻化境。它将建筑和山石、水融为一体,厅台、楼阁、轩榭、廊、旱船等与瘦透漏皱的太湖石和温和静美的苏州水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3.人文景观
用“文人写意山水图”来形容苏州园林,我认为是最恰当不过了。古代造园者都有极高的艺术修养,造园者通过理水叠山,加入文化元素,创造出具有人文元素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景观。通过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作为点睛之笔,表达园林主人的理想与追求,使游园者既能舒展身心,又能受到文化熏陶。其中书法艺术是使苏州园林整体空间意象和内涵得到升华的精彩之处,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和民族特色。
二、当代环境设计的现状及不足
今天的环境设计不单是满足功能、创造环境而且还需要表达文化,虽然现代的一些建筑及景观设计也都在强调“尊崇自然”,但很多设计仅仅限于对自然的拼凑与生硬的模仿。作者仅仅将自然中的山水花草树木机械的移植到设计中,没有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设计构思。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样的作品与人的心灵是不相符的。这也是很多建筑在当时看起来很流行,但随之就过时了,没有“看点”的原因。所以如何利用自然,结合地域特色,尊重人的审美观念,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将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苏州园林元素及设计方法对当代环境设计的启发
苏州园林中的古典元素及包含的传统观文化,对当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不可估量的启发价值。当代环境设计要达到苏州园林中所体现的“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我认为应该严格遵循设计的各种审美法则。同时,强调和谐并不是一成不变,相反,正是无数的个性构成了整个宇宙的和谐共处。不同的国家、地区的人们在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要求我们在当代环境设计活动中考虑这些因素的针对性。中国有自己的历史,有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有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与行为方式。我们在环境设计中需要挖掘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考虑我们特有的审美心理。从外来文化中的到启迪,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将这些传统元素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荣誉,自然和谐地融入作品中去。苏州园林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们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水平来说,是一门可以无穷尽地研究的艺术。
作者:吴承钧 李梦露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