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教学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环境设计教学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环境设计教学初探

1创新思维的培养

环境设计中的概念设计体现在对未来的生活方式、新的建筑室内外表现形式以及新的建筑装饰材料等的设计上。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至关重要。训练中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进行概念设计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在设计思维过程中逐渐养成习惯。这种概念设计的训练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这种创新意识将成为一名设计者终身受用的财富。

2建筑空间概念的引入

环境设计专业实际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即景观设计。这两个专业方向都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是对建筑设计的二次设计。在我国,部分高校已把环境设计专业下设于建筑学院,这样建筑和环境设计能有更好的学科融合。但目前大多数院校还是将环境设计专业放在艺术设计学科当中,课程设置中对建筑设计知识涉及较少,有时难免造成对建筑理解的偏差,使得环境设计与建筑设计不能很好地衔接和融合。因此教学中一定要适当引入建筑设计的方法和理念。空间概念早已成为建筑学和建筑设计的核心,但是并未深入到环境设计当中。

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虽然普遍设有住宅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等课程,但大多数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往往也只停留在定义上,不能从空间思维的高度去理解建筑,并对建筑进行二次设计。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增加建筑设计基础相关课程。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从设计角度进行思考,还要从建筑设计角度,尤其是空间思维角度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将其带入教学当中,使该理念深植学生的设计思想当中。

3“学”与“习”的方法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急于搞设计创作,认为设计就是要原创,但是往往闭门造车,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这是他们没能对“学习”二字有深刻正确的认识造成的。“学”是模仿“,习”是练习,也就是说先模仿别人,然后再勤加练习。那么怎样“学”和“习”才是正确的呢?分析和临摹大师的作品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首先,我们一定要选择有一定设计高度的作品,最好是在国际比赛中获大奖的设计作品,比如建筑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其次,学习中我们应先阅读建筑大师的设计理论,了解建筑背后的思考以便更好地了解建筑的设计背景和设计思想。

然后用计算机模拟搭建建筑室内外各个部位的模型,体会建筑设计从整体到局部的每一处设计,分析作品中的设计主题、空间分割、材料运用、色彩搭配、灯光照明等方面。最后,将分析结果在新的场地上重新组合,得到一个全新的设计作品。按照这样的方法练习一段时间,设计能力必定会有较大提高。日本的建筑大师建筑普利策奖获得者安藤忠雄先生,就是凭借这样的学习方法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学习之后成为世界知名的建筑大师。

4课程设置的调整

目前国内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上都是:一二年级主修设计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年级才真正接触到设计专业课程,四年级要进行实习设计和毕业设计,这样学生真正接触设计课程的时间比较短。东南大学建筑系的课程设置就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他们的课程设置大体分三条主线平行推进。一条主线是主干课,即建筑设计课,从大一到大四贯穿始终。课程从简单的空间设计练习开始,到二年级便开设建筑设计课程。第二条主线是建筑理论课,包括中外建筑史,建筑理论等。第三条主线为建筑辅助课程,包括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可作类似设计。本科一年级即开设设计基础课,如设计程序及方法。二年级开始环境设计专题训练。每学期开设两个专题的训练课程,每专题课时为八周,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学习和思考。二、三年级两年期间就可以完成八个专题的学习和训练,四年级便可以做综合性课题设计。另外,随着设计课程的逐步深入,搭配开设设计史论课程和辅助课程,如设计史、照明设计、装饰材料、装饰施工等。

5教学模式的丰富

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大体是先进行专题设计,课程结束后上交设计作品,任课教师给出成绩。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较为僵化,教学效果也不尽理想。在教学及评价模式上我们可以尽量针对专业特征,让教学模式更为灵活丰富。

第一,专业课程实行课程答辩制。即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拿出设计作品接受答辩组教师提问,教师给出综合评价及成绩。答辩组成员可以由非本课程任教教师、外校教师、企业设计人员等组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开拓专业视野,也可以加强任课教师与同行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第二,开展校校联合,与本地区兄弟院校实行联合教学。学校间可以互派师生做课题教学竞赛,课程结束后将学生作品做联合展览,评出奖项和成绩。在比赛中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习积极性,更能增加校际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三,建立校企合作。学校与设计企业进行交流合作,让高年级学生参与设计公司的真实案例,或选派优秀学生到设计公司实习,增强课程实战性,让学生从学习逐渐过渡到设计实践。

作者:梁旭方 包敏辰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