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课的革新研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
1.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
环境设计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读”、“观”、“思”、“操”展开。“读”,即是读书,了解设计历史,重要设计人物、事件、作品,提升理论知识、审美修养;“观”,即是参观、考察、观看,收集资料,提高鉴赏能力;“思”,即是思考、思索,拓宽设计思路,创新设计思维;“操”,即是实操、表现,以效果图、设计方案进行“图形”沟通。艺术设计类的学生个性强,他们思维敏捷、性格活跃,灵活的课程组织形式,活跃的课堂气氛,融“读”、“观”、“思”、“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
2.实践教学环节是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实践活动,假题真做;教师也会经常为了巩固某个知识点而带学生去现场参观或进行真实项目的实习操作,真题假做;或以教师的实际设计项目,结合课程需要进行真题真做,这是由艺术设计类的专业特点所决定的。
二、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2010年6月在全国高校范围和相关专业用人单位进行了一次关于“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评价”的抽样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目前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资源状况及整合利用情况,为研究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材料。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培养不足的比例高达70%。有的用人单位还反映,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好的习惯,没有把基础的东西学好,而是认为学一门技术就可以去用了,结果设计基础很不扎实。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稍微复杂点的地块就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制图不太规范,实际项目工程能力较差。企业和毕业生都普遍认为这是由于在校期间缺乏有效的、足量的实践环节。例如,关于“工作中最有用的技能或知识的来源”的多选题,70.7%的实习生和毕业生认为是参加工作之后逐渐学习到的。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总结出目前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如下问题:
1.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学时不足,学生实践能力薄弱
目前,国内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思路主要受欧美国家设计类专业两大教学体系的影响:一种是巴洛克时期由法国巴黎工艺美术学院建立的“布扎体系”;另一种是现代主义时期由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奠定的“包豪斯体系”。因包豪斯学校类似职业培训学校的性质,其教学体系在国内职业技术院校得到极大推崇,学生经过前期基础课训练并掌握一定的必备知识之后,即进入各工作坊跟随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研究和生产工作,从实际操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真实环境中体会专业技能,该种方式较好地满足了职业技术院校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办学目标。普通高校因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要求学生“厚基础,宽口径”,大多沿用注重基本功,以图纸描绘为主的“布扎体系”教学模式,其中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学时所占比例甚低,仍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为主,使得专业课程教学面对众多知识点只能“走马观花,略知皮毛”,实践教学则更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学生实践能力薄弱,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满足不了就业市场对学生素质的要求。
2.实践教学内容缺少联系,未与市场及企业接轨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因学科跨度比较大,涉及工种多,加上不少年轻教师缺乏实际工程设计与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中各章节案例演示中,多以网上资料为主,导致各章节内容与市场脱节,甚者出现被动接收到一些错误或过时的信息。笔者所在的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虽与众多知名设计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但在现实中合作关系较松散,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未能完全实现企业资深工程师的参与及指导,学生不能感受到社会尖端的技术和行业水平。相比兄弟院校华南理工大学相关专业同学,在大二阶段即有国际排名第一的AECOM景观设计公司中国区设计总监参与教学及指导,这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视野和行业信心至关重要。
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现有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只注重案例的讲解、网上查阅和现场参观,学生固然能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照猫画虎绘制方案,但实际上,每个项目场地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质,学生很难理解和捕捉到这些。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扩招、条件的限制,学校没有创造学生参与施工的机会,使得学生对施工组织、施工管理、工程造价、各类材料等方面知识了解不多,理解不足。
4.未体现地域特色,对行业新技术、新动态、新材料的关注不够
我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主要定位于为培养高端设计人才服务,其教学体系与国内其他院校大致相同,但没有针对自己所处的区位资源、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市场和未来本地区的环境设计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具体目标,未能充分挖掘岭南传统文化和工程技术方面的资源,同时学生过于关注效果图的表现技法,而对行业新技术、新动态、新材料关注不够。
三、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创新性模式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拟从增加课外实践教学学时数、教学内容及方法、考核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如下:
1.从“命令式”课堂辅导为主到通过网上辅导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思想的改革
部分学生由于生性胆小,所以在教师面对面地与学生沟通辅导的时候,往往只是一味听从老师的“灌输”,而不善于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教师面对这类学生除了应该大胆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外,还可以积极发挥网络教学优势,通过互联网系统与学生交流。如教师可将自己的QQ号告诉学生,并定好自己上网的时间,学生在该时间段里可以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发送给教师,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文字、音频或视频聊天的形式,与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学生可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时修改设计方案,小问题的修改几乎是和语音同步的,其效率之高远远超出面对面的辅导;即使有的学生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时间上网,也可以在空闲的时间上网给教师留言,教师下次上网一样能够收到学生发来的设计方案或文字信息。在辅导的过程中对求知渴望强烈的学生,尊重其想法,交流思想,介绍优秀的设计书籍等,帮助他们完善知识结构,完善设计方案。
2.从原有完全孤立的单项设计训练到前后连贯、相对独立、系统的集中实践的改革
例如,我院在制定10级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计划时,就有意将室内设计课程方向中的主干课程跟景观设计方向中的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实际项目关联起来。以别墅设计为例,教师讲述完室内设计部分后先让学生完成别墅的室内环境设计;教师讲述完景观设计部分后再让学生完成该别墅的庭园部分,这样操作起来学生对于设计就有了连贯性,也能同时解决设计中内外视线、业主品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进一步理解学科之间交叉的意义,以便他们今后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如2007级毕业设计作品,学生会在选题时就结合建筑、景观一起来做,综合能力较强。对于学生本身来说,通过前后连贯式教学,还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从“书本式”同质化的教学模式到立足本土文化,继承传统与重视创新,特色显著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例如,笔者在讲授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原理一》景观设计要素雕塑时,就有意让学生进行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及特定条件的雕塑设计,练习题目为广州援建汶川地震灾区阿坝师专绿地入口的雕塑设计,设计要求该雕塑既要体现出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信心,又要表达出广州对汶川的援建内容。从练习中学生认识到雕塑的设计绝不是简单的买来成品那么简单,而是要根据每个场地的不同及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努力进行创作构思,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及凸显出地域文化特色。
4.从“传统应试型”考核模式到“竞赛型”和“评审交流性”的考核组织模式的改革
作业考核,是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应试型考核方式通常是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上交一项完成的项目设计方案,然后由教师给出分数,学生于几周后上网查询分数。这样做学生往往不能及时从教师口中得知最终设计方案的建议,几个星期后学生又忙于后面课程的学习,这门课程的作业结果就不了了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一些竞赛题目来作为学生本门课程要完成的设计作业,不一定要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才开始布置设计作业,可以在中期就布置,然后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讲述和指导,不断完善方案,最终选送优秀的作品去参加比赛;也可以组织作品展,把学生的作业以展览的形式展出,欢迎低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来参与评比,使学生能够及时地认识和改正设计作品中的不足。
作者:黄华明 朱凯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