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校特色课程建设需要在充分研究教育方针政策和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挖掘和梳理各方面的资源,对教学内容与方法予以调整和优化,以找到更多的可行性方案。不论是设计行业还是设计学科,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环境设计专业系列课程的创新实践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需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持综合的、开放的、多层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思路,通过不断挖掘特色、打造品牌,促进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保证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设计专业特色课程有助于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创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成为当前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团队特色、展现学校风采的重要契机。在国家不断重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充分挖掘不同专业和课程中的特色元素,形成系统的专业建设思路和科学的课程建设方法。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多方面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在跨学科语境下,设计学概念不断丰富和延展,环境设计面临着与工程、艺术、社会、经济等领域相互融合的新局面;另一方面,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方案在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趋势时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满足新的社会形势和经济发展要求,环境设计专业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体现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特色,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科学化发展。
一、立足区域文化,提炼课程特色
区域文化作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展示窗口,是对民族主体价值和独特精神气质的生动反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它既体现出各国文化间的差异性,又表现为不同区域文化具有的独特的一面。文化的传承是一个不断丰富、演变的动态过程,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需要借助多元化的符号系统,以实现对民族精神的充分表达。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教师可以从区域文化中挖掘其共性与个性的元素,并在文化深层结构中找到隐含的精神内核,逐渐提炼出极具特色的文化元素。特别是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区域文化作为当地独特的资源,对于探究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精神的继承性都显得尤为重要。在环境设计课程教学中挖掘和梳理区域文化资源,既是提炼课程特色的必要途径,又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地方性是应用本科院校区别于传统研究型院校及其他兄弟院校而特有‘色彩和风格’,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应用本科院校特色就会失去生命力。”[1]笔者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科研项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如以盐城的城市文脉为主题的铜马广场景观设计项目中,笔者鼓励学生通过基地调研、查找文献、问卷访谈等多种手段找到许多关于该城市和该广场的文化线索,围绕海盐文化、铁军文化提炼出具体的景观符号和形式,传达革命老区的历史底蕴,颂扬“湿地之城”的现代风貌。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元素,从设计学的角度看,文化元素需要通过充分挖掘和系统梳理,并予以巧妙的设计,才能转化为合理的功能和独特的语言。实践证明,特色课程教学和课程中特色项目的设计可以增进学生对城市历史的了解,增强学生对项目设计的兴趣,提升教学整体效果。
二、统筹资源管理,丰富课程内容
体现环境设计课程特色的资源既包括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行业特定方向的信息要素,又包括不同地区自然和文化方面的独特元素。从资源的来源、获取方式、服务对象等不同角度可以对各种资源实施分类。一方面,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通过与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行业的对接,挖掘区域自然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环境设计课程可以找到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形成特色化的课程教学体系,需要重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以课程资源建设为抓手,以特色课程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标准”“设置与行业紧密联系的特色课程,将行业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引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增加与行业相关技术结合度相对较高的设计题目”[2],等等。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行业特色和工程特色是体现其研究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单位和相关部门、教学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等各方面的统筹管理,形成全链条式的资源共享,可以完善课程建设的结构,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笔者在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史课程教学中,充分结合校内外、历史和当下、科研和教学中的各种资源,建立课程教学的资源库,使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教学方法上,将考古学、名物学、民俗学纳入对苏北明清古典园林的考证过程,形成新的教学和科研领域;在资源获取方式上,将课堂搬移到校外,带领学生深入图书馆、科研院所开展调研,挖掘更多的一手资料,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和爱国爱乡情怀。现有的资源往往是分散的,需要按照课程建设的目标与要求予以整理和归纳,从而形成丰富的资源库,为特色课程建设提供更加充分的素材。在这一思路下,笔者在环境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生态人居环境设计、艺术乡村建设、老旧社区改造、苏北古园林复原、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等方向形成一系列研究课题,在突出课程特色的同时,也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
三、梳理核心要素,强化品牌意识
要建立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先要梳理课程和教学资源,定位核心资源和配套资源,通过对课程的全盘把握和合理调配,突出课程教学的特色。通过整理和归纳课程结构中的各元素,找到核心要素,可以提高学科的竞争力和办学的影响力,建立品牌课程。通过课程品牌的构建,可以进一步推广科学的教育理念和设计思维,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学经验的传播。笔者所在的高校地处苏北地区,因而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考虑苏北的独特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解读和再设计,将之转化为教学中的各种独特元素,以强化专业、学科和具体课程的特色。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的建设需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合理取舍现有的素材,突出独特资源的优势,提高品牌的文化附加值。首先,通过对特色要素的提炼,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如,在环境设计课程中,针对适老化设计、老旧社区更新设计、公共空间改造设计、城市慢生活系统设计等方面展开实验性课题研究,可以形成多渠道的特色项目,根据教学实践情况找到更为具体的特色内容。其次,在环境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可以找到更多的核心要素,强化品牌特色。在教育部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的背景下,科学协调专业和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的统筹与管理模式,可以推动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
四、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科研转化
环境设计专业既有工程技术的要求,又包含艺术审美的需要,这就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综合化过程,这既包括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又包括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优化。依据专业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秉承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设计原则和教学思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媒体技术是当下高校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从多媒体课件到虚拟仿真课程,教学技术的变革已经深入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学生既是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象,又是具体方案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学生的状态决定着科研转化的效率,这是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检验。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在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项目制、课题制代替课堂讲授模式,将课堂教学的场所转移到更加多样的基地、工地和其他实训场所,实现科研和教学平台的灵活转化,促进教学与研究、创新与实践、设计与服务相辅相成。通过微课、慕课、虚拟仿真等新形态课程的建设和共享,可以实现更加丰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学生既能打下工程技术方面的扎实功底,又能形成设计思维上的创新意识。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通过教学改革推动科研转化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从课堂教学到基地训练的场所转化。实习基地、虚拟仿真课堂、设计公司等不同的教学实践基地有助于设计方案的生成,实现对教学思路、方法的合理检验,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其二,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创新的方法转化。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将课程教学融入课题制、项目制研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计创新过程。其三,从设计方案到社会服务的观念转化。在环境设计的各个实践环节,都要重视设计方案的社会服务功能,从空间尺度到形式构成,从元素提取到功能实现,都要从实际场地需要和用户体验需要角度观察、论证和研究,充分体现环境设计项目的社会实践性。其四,从单向接受到全面提升的思路转化。通过对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可以促进新的教学思维的产生,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以往的讲授转化为引导,将接受转化为拓展,从而形成更加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结语
在当前国家“双一流”政策的指引下,推动特色课程建设成为高校谋求高质量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确立学科优势地位的必由之路。“一流专业建设为高校专业建设带来了发展的契机,高校在培育和建设一流专业的过程中,势必会优化学科体系,调配教育资源,推动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竞争力。”[3]特色课程是彰显高校教育理念、打造教育品牌的主要阵地,是高校教学研究活动中的高光和亮点。环境设计专业有其独特的学科背景和发展特点,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行业和区域的独特资源,丰富课程和教学的内涵,可以梳理出更多特色化优势,从而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特色课程的建设。教师通过利用课程资源和建设数据库,能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到更加多样、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同时,在强化课程特色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探索适应专业未来发展需求的新方法,以促进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晞,顾永安,张根华.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推进策略——基于江苏20所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调研[J].中国高校科技,2019(11):58-61.
[2]仇一微,舒凯征.“双一流”背景下行业特色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20(5):68.
[3]张珂,袁勇.“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研究与探索——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5):517-522.
作者:朱金华 单位: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