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环境设计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环境设计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设计学科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因此,创新实践应用能力成为衡量设计类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该文针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开展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学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和突出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环境设计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实践;应用能力;人才培养

当前,设计学科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新是设计创作的灵魂,创新实践应用能力成为衡量设计类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探索有效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可以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创新思维、沟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突出的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环境设计人才。

一、目前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面对当前社会各行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目前部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出入。以往的设计教育模式难以较好地满足社会对创新性、实践性、复合型、多样化设计人才的需求,部分高校开设的设计课程的内涵与实际的人才培养方式也并不匹配。环境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以探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导向,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因素,注重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交融,协调处理艺术设计与实践落地的关系,以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以往部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更注重理论、技能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同时,近年来部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扩招,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却没有及时升级,教学设施和实验条件也略显不足,以致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力度不足,部分学生惯用程式化的思维思考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缺乏的问题,这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初衷相违背。

二、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导入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环境设计专业涉及的学科范围相当广泛。从广义上理解,环境设计是对人居环境的系统规划;从狭义上理解,其关注的是对人们生活与工作场所的营造。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艺术性、设计性、多元性的特点,是一门注重实效的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一方面具有工科的严谨性,另一方面强调艺术性,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同时,创新实践教育当前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践、创新是艺术设计学科的生命,因此,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培养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1]。

三、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

1.采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往部分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被动式”的教学方式较为常见。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致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出入。采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则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化理论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成果。环境设计专业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高效运用所学学科理论,掌握知识转化的技能,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科研者的转变[2]。贯彻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研究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采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环境设计专业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管理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一批以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项目为重点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申报与参与项目,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在有了足够施展自身才能的空间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充分激发。第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积极参加项目实践。环境设计专业应通过组建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探索环境设计人才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长效机制,强化专业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课题、企业项目、国家创新创业项目、设计竞赛等,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也可在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的基础上,设立更高层次的创新设计艺术研究中心,或增设校外实践基地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抓手,让学生自主搜索、归纳、分析资料,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如,高校可让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以指导教师、企业导师为组长,以大三学生为主体,让大一、大二学生共同参与,从而拓展学生对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建立以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为强化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校可通过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全方位开阔学生的视野等方式培养学生。高校应建立以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制,将创新设计项目科学、合理地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进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建设,积极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手段,以全方位促进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为此,高校可以重新设置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开设多门突出创新实践特色的课程。首先,高校可开设工作室创新课程,实行导师制,将工作室实践环节设为必修课程,要求在册学生在第三至第八学期内在工作室完成学习并取得相应学习成果,通过导师考核方可获得毕业资格。其次,高校可设立专题竞赛课程。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优秀案例,讲述案例中体现创新性的设计亮点,分析设计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鼓励学生挖掘自身兴趣、自由选题,指导学生参与专业设计竞赛。这可使学生在不断尝试与接受导师指导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创新思维与创意实践能力。再次,高校可设置创新创业指导课程,课程内容分为课题创新与创业创新。课题创新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一个社会问题或命题作为课题展开研究,提出自己的设想与解决方案,进而开展社会调研,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科研能力的目的。创业创新以实际创业为支撑,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大胆创新、大力实践,在实际创业中成长为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创新实践设计人才。最后,高校可设置专题设计类课程,打破常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尝试改造现有的著名设计案例,从多角度思考设计,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能够为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行创新学分制,改革评价机制

我国环境设计专业经过数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现已形成了专业教学多样化发展的局面,大幅度促进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20世纪末,部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扩招,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吸引了各界的关注,大大促进了专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导致部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根基薄弱等问题。尤其是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部分高校存在拼缀现象,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部分高校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类“形式学分制”问题。基于此,为有效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养和突出创新实践能力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笔者建议,高校应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基础教学,打造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如,综合性院校需要积极改革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评价机制,尤其是在实践创新环节,艺术设计专业可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创新与实践学分,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评分机制,加入创新学分制转换机制,增加创新学分。学生在校期间只有参与完成教师项目、企业项目、创新创业项目、设计竞赛,并通过导师考核,才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实践环节的创新。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从业人员的评价不再仅限于技能水平层面,而是更多地关注其在实践环节中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实践应用能力成为当今社会衡量设计行业人才的重要标准。文章结合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设计人才为目标,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旨在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而为珠三角产业升级转型、结构调整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艺哲.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创新与实践[J].大观,2020(11):129-130.

[2]单晓峰,江筱薇.应用型高校学生创新与专业实践能力融合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2):58-60,77.

作者:郑欣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