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区环境设计改造策略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街区环境设计改造策略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城市街区环境设计改造策略探索

摘要:新地域主义并非新的概念,它源起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风景造园运动,是对现代主义设计潮流的反思,也是乡土建筑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基于今天新视域主义的视野,分析当今中国城市街区环境设计改造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难题,通过对地域文脉和乡土文化的深入探析,剖析当今城市街区改造设计需要的新内涵,对比国内不同思维下的街区改造案例来总结经验与成熟模式,从而为中国的城市街区的改造提出策略与方向。

关键词:新地域主义;城市文脉;乡土文化;城市街区;改造策略

街区是城市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城市独特地域风貌的集中展示,城市文脉的传承、习俗文化的展现、市民记忆与认知的重要载体,和城市传统价值与人文气息有着共生关系。全球化的背景导致生活同质化的加剧,城市建设与发展不免受到国内甚至是国外城市发展影响而产生趋同化,现在的城市景观往往因为过于相似的“设计语义”使得面貌趋于雷同,而随之也将城市独有的文化与历史脉络丢弃,产生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这样的建设让城市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产生的城市文脉消失殆尽,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场景归属感面临巨大危机。同时很多城市为了延续当地城市传统面貌,简单粗暴地直接将城市符号提取出来,套在新的城市改造方案中,这种没有深刻理解时代特点,简单地将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静态上的片面性做法,无疑是一种对地域文脉表面化的理解。我们应该从挖掘城市传统文化入手,从延续与发展的视角来对待城市的文化根基,但又要以一种倡导时代特征的精神来传承地域文化,这才是行之有效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1新地域主义思潮的兴起

新地域主义思想来源于“地域主义”思想,而18世纪英国的风景造园运动可以说是地域主义思想的发端,地域主义原指建筑上吸纳民族的、传统的亦或者民俗的、本土的设计风格,是现代设计展现出特有的地方风格来加强城市化的特征,以此来还原乡土主义或者地方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思潮的批判与反对。正如意大利艺术评论家阿齐莱·博尼托·奥利瓦曾经所说: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前十年由两项运动所主导———全球化和部落化。其中的部落化试图抗拒全球化而试图顽固地保留地域特色。新地域主义属于传统的复兴,更是传统面向未来的再创造。新地域主义相较于地域主义,其中的“新”主要来源于对传统的地域主义特征的优缺点进行总结进而成为一种新的指导思想来作为对传统的“批判”。许多建筑设计的过程都针对地域特征创造出更多的本土特色的新式建筑,这样一来新地域主义就成了“古典”与“现代”的折中,但是这里的折中并非是单纯地寻找中心或者平衡点,而是探寻现代城市中最本质的传统,在传统的文脉中寻求现代新的发展,把关注的点放在解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本土文脉上,加上对于本质文化的追求,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思想、技术、材料、环境、人居等所有的设计要素进行糅合后进行有机整合来表达现代社会中人与环境之间的本土化关系,强调具有传统特点的地域文化特征。新地域主义设计并非简单提取“传统元素”或者“本土材料”去找寻城市外观的本土化,而是做出符合当前城市生活更深层次的文化挖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已经关注新视域主义的概念,也做出了相应的探索,这些学者以本土文化为切入点,在实践中加入新地域主义的理念,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如上海SOHO复兴广场就采用了里弄式布局来融合周围海派风貌环境,进而打造一个符合现代上海的文化生活街区。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就是清华吴良镛对于四合院空间新的探索,既更新了原有街区的老旧面貌,又保持了原来的风味。这些案例都是实践者们试图寻找一种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平衡点”,用“新”的方式处理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关系,对现代城市建筑、景观、街区等的传承,保护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2城市发展和地域文化

城市周而复始的生命循环让他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对于现代城市景观而言,大家对于城市的理想化是深埋于城市历史中的文化认同感能够投射于城市中被整体展现出来,而非埋没变成城市历史。城市文化是有别于其他城市特征的特殊表现,是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城市与人的内涵的综合体现,也是最核心的发展要素。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跨度造就的城市数量可观,因此我国的地域文化不仅是城市文化传统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博大文明的集中地。这种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流传的独特文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城市人们的地域风俗也是通过地域文化体现的。城市环境和地域文化相互交融,比城市印记和城市文化等其他诸多表述方式更为具体。地域文化并非静态的某种影响因素,而是以动态发展的延续行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方式,地域文化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城市面貌,如建筑、景观、街道等空间规划布局,还影响了民俗民风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其核心要义是体现城市独有的精神内涵。从东南大学的王建国院士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中的论述:城市的发展应该充分发挥、利用、保护已有的城市特色,以符合时代创新精神和保持文化特色作为发展目标,尊重历史并保持文化特色同时提高城市环境品质,满足城市居住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域文化对城市特色的塑造、城市形象气质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地域文化在城市中的体现主要围绕建筑格局、公共景观、街道环境等,他们共同组建了城市风貌。这种独有的城市风貌为城市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带来重要作用。若城市失去特色就没了灵魂,为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更甚者能够打破城市的核心凝聚力而失去居民。

3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理念下的街区改造分析

城市街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旧城改造和旧街改造是不可逆的趋势,这些改造活动从初衷的单一的环境改造到后来的注重城市文化及特色的打造,始终在找寻打破和保持的平衡点。文章通过对于传统改造方式的探析为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街区改造模式寻找新的理论支撑。

3.1传统地域文化理念下的街区改造模式分析。3.1.1历史留存型。这种主要围绕对象是具有独特历史背景的街区而展开的,主要为了当地的历史风貌的延续与可持续为首要目标,通过建筑物和街道样貌的尽可能保护来还原城市的历史文化面貌,改造中还要注意新旧建筑之间的视觉冲突,如很多古城改造中,都是首先出于对古城和周围景观环境的保护为先,延续城市整体的面貌和历史发展脉络,再去着手进行旧的修复与新建的关系,达到新改造街区的历史真实性的恢复来体现地域特征。3.1.2更新改造型。更新改造主要是以功能更新为主,一方面要延续城市的历史风貌,但是更重要的是对街区内部功能和结构的革新从而达到实际的使用价值的作用。这种方式力求通过合理的设计,不仅保留原来的格局,将外观尽量保存下来,更是对内部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旧建筑的价值,也保留了文化建筑本身,找到了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点。3.1.3风貌再塑型。风貌的重塑主要是在原有的街道改造后,呈现的新的样貌和原来的截然不同的类型,有些街区的改造主要为了重现历史的面貌而进行整体重塑,回到以前大家都熟悉的形态。

3.2存在问题。3.2.1城市肌理新旧不协调。一些城市在更新的过程中采用简单粗暴的直接推倒重建的方式,新旧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街道和建筑都是碎片化的断面存在,对原有的肌理产生了极大的割裂感,街区空间秩序也慢慢紊乱,属于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场所感也逐渐消失。虽然也有一些街道通过外观整体性的规划与布局,产生了较为统一的样式,虽然视觉上看起来统一有序,但是由于过于同一化而缺少个性,这种整齐划一的特征割断了民众对于城市的历史记忆和城市情感,如何在新建筑中还原历史与时代精神是需要在改造设计中考虑的重要问题。3.2.2盲目复制地域符号。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改造案例发现许多对于地域性理解出现偏差的现象,没有从根本探寻地域性的本意,而是盲目复制地域特征与符号,让整个改造“看起来像”,但是并没有内涵上的创新。例如现代很热的仿古街,就是依照传统古街模式打造地域文化的一种方式,但是除了外观上的代入感,并没有实质的去注重内涵表现,整个文化价值就无从体现,也就没有古今的一种碰撞,也就无法迸发出历史的生命力。但从另一个维度考虑,现代开放社会很难再回到传统的古街状态,单纯激进的复制又很难突破创新,过于开放文化和地域边界又打破了地域特色,让本该属于自己的特点消亡。3.2.3地域特色打造不当。诸多街区都在片面地追求空间和文化效果而忽略了周边地理、社会等环境因素。对于材料整体性考虑的缺乏造成了材料耐用性不高,短命、价高、难修等问题集中暴露频发。应该用传统手段来营造城市历史感,这样更有科学性和文化性。一味地追求现代技术或者新式建筑很难具备合理性。若将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兼备作为技术手段带来的街区的环境表达则更为生动。3.2.4管理与运营。城市街区多为政府行为,而公共设施出现的问题一般都是前期改造设计焕然一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后期的运营和维护上产生问题。很多仿古街区都是前期顾客较多,但随着周边商业业态的不断变化自身逐渐衰落,造成后期人气下滑而衰落,因此整体的运营与可持续发展创新是关键。

4新地域主义视野下的城市街区环境设计改造策略

4.1保留城市肌理,新旧建筑统一。更新是城市发展必要的过程,在更新过程中,既要满足现代功能的需求又要考虑对于旧的城市肌理的保留和调整。保留不仅是外观,更是文化历史氛围的留存,也是未来的城市之根,对城市发展有积极的重要意义。旧建筑的拆除和新建筑的建造必然会产生新旧之间的调和问题,更有新建筑是否对城市历史氛围的表达具有延续性。研究大量案例我们可以得出,要保留原貌,应该尽量在比例尺度、材质色彩上有所呼应,新旧结合的方式延续城市肌理。

4.2基于城市文化特色,重现“传承”与“再生”。城市街区环境设计改造应该充分提取和挖掘具有本土地域文化特点的设计要素来体现城市文化历史内涵和延续城市风土风貌。首先要立足于当前的思维之下,尊重全球化背景的时代背景,认清科技的进步与地位,既要在设计中体现“传承”的关系,也要有“再生”的体现。如成都的太古里,在设计伊始就确定了现代方式来体现传统精髓的设计理念,街区改造将成都巷子文化中的包容与舒适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都市的时尚和鲜艳却也在街区一一呈现。由于街区内古建较多,因为在布局上沿用了原有的城市格局,但是建筑内部却使用新的钢建筑,外表简练的青瓦屋顶和黑灰的建筑立面则诠释了对川西建筑的一种延续与发展,而大片的玻璃幕墙又体现了现代都市的精神面貌成为成都地标。

4.3适宜的材料与技术。现代工程讲究新技术的应用,在老旧街区的改造中我们要谨慎面对新型材料和新的技术。现代材料与技术过于时代化,若不加节制地使用可能会割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这样会造成城市场所感的消失和文化的趋同。我国不少地域性表达的案例,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采用新的材料和技术来还原传统的苏州园林的建筑精髓。王澍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用了大量收集来的旧瓦来践行自己的乡土建筑理念,用技术表达空间,用材料还原历史,深刻再现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乡土建筑理念,打破单一符号化的设计,加强地域认同感。

5结局与展望

城市街区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是历史与文化精神传承与发展的依托。本文从地域主义为切入点,探寻新地域主义理念下城市街区改造设计研究及策略,通过对于现代街区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适合新地域主义理念的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总结出了从传承与再生、城市肌理保护、现代材料与技术三个设计维度的分析,为今后中国的街区改造提出些许意见。

参考文献

[1]张慧.新地域主义认知下的城市街区环境改造设计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6):151-154.

[2]孙俊桥,邓海纳.论现代主义建筑与地域主义之间的关系———全球化浪潮之下的地域性建筑[J].现代装饰(理论),2013(01):113-114.

[3]冯秉旭.基于地域文化的旧城更新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以宁夏盐池县旧城区更新改造规划为例[J].城市住宅,2016,23(04):18-23.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作者:程文娟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