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环境艺术设计绘画教学改革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互联网+”一词最早在2015年被提出。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以此推动我国环境艺术行业的发展。21世纪以来,“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逐步实施,人们意识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这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将现代互联网媒介与课本知识架构相融合,而且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积累知识。鉴于此,该文从“互联网+”背景下基础绘画课程的实践创新角度出发,探究环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重要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基础绘画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艺术设计;绘画教学;创新
一、基于“互联网+”的专业基础
绘画课程教学内容在基础绘画课程中,教师为学生讲授绘画方面的知识,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指导。其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准备课件、整理好材料,讲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在讲授绘画基础理论后,开展适当的实训教学,并增添相关的模拟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与环境设计艺术的不断发展,为环境艺术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环境艺术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重视,尤其是在“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指导下,专业基础绘画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绘画知识与基础理论,又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借助“互联网+”模式为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导图、音频、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原理、构图、色彩等基础知识,从而将抽象、枯燥的知识讲授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1]。
二、“互联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合的实际意义
1.“互联网+”模式为基础绘画课程教学提供便利。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绘画课程教学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将“互联网+”模式与专业基础绘画课程模式相结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而且能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发展。在“互联网+”模式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系统与教师、学生进行线上讨论,打破教与学的时空限制;教师可以借助PPT、三维导图等将基础素描内容转变为设计素描,丰富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由此,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将“互联网+”模式的显著优势引入专业基础绘画课程,将素描艺术、环境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相结合,以此降低教学难度,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方向[2]。
2.专业基础绘画课程需要“互联网+”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绘画课程主要由基础知识与实际绘画操作两部分组成。基础知识教学环节不仅要求学生对绘画的基础概念、绘画手法烂熟于心,而且要求学生能合理地运用绘画理论知识。实践部分要求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往的教学模式难以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模式,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学习技巧。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庞杂、琐碎,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模拟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运用数字化绘画形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知识。
3.“互联网+”模式适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当前,将“互联网+”模式引入教学受到人们的追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绘画课程与“互联网+”模式相结合,可以增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拓展其覆盖面。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为此,教师既要讲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平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与教师、其他学生实时互动,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3]。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当前,部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课程使用的教材较为陈旧,其中未囊括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前沿知识与信息,以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介绍基础绘画概念与理论,教学内容单一。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当前部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选用的基础绘画课程教材已难以适应行业与时代的发展。以绘画色彩的分类这一知识点为例,在授课时,部分教师往往先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再利用教材上的案例进一步深入教授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单一、陈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实际的联系,难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在讲授基础绘画课程时,应以环境艺术为指导思想,将基础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以此增强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4]。
2.考核方式较为片面。当前,部分高校的基础设备与实践场地有限,专业基础绘画课程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专业基础绘画课程既要求学生具备绘画基础知识、构图原理、色彩结构等基础能力,又要求学生在实际绘画培训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目前部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课程的考核形式以期末考试为主,考核方式单一,平时的考核未引起教师的重视。这容易使部分学生“临时抱佛脚”,只在考试前几天突击复习,在期末考核中难以反映真实的学习水平。为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应基于“互联网+”模式,转变专业基础绘画课程的考核方式,以此检验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增强考核方式的多样性[5]。
四、基于“互联网+”的基础绘画课程教学创新策略
1.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了完成创新基础绘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高校教师应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能力为导向。一方面,教师应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如,依托互联网技术,在教学方案中添加一些图片或视频,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另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既要在课堂中教授学生相关知识,又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此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时刻秉持以育人为本的原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日常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解决学生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与学习水平,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此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6]。
2.建立健全校内网络交流平台。当前,以往基础绘画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教师若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将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健全校内网络共享平台,以便学生将抽象的图片转化为具体的数据与图形。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介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活动以模块化的方式呈现于平台之上,以此提高学生对绘画构图、色彩的认知水平。
3.创立多元化教学体制机制。在基础绘画课程教学中,绘画设计形式与形态千变万化,教师仅仅依靠在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难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绘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将互联网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制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教师能将绘画制作的流程准确、高效地通过视频与动画呈现出来,绘画的形、色、质也能得以一一呈现,从而使学生对环境艺术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重要作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此提高学习效率[7]。
五、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不仅应明确自身的责任与角色定位,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而且应通过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优化专业基础绘画课程知识框架、开展实体性体验教学等途径促进教学实践模式的创新。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高校应不断健全基础设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善基础绘画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进步,以此完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彰显自身的价值,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王峰 单位:衡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