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职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导师工作室”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使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导师工作室”在教学活动中的职能进行理性认识。本文以特定对象的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管理、教学团队、社会实践等角度探讨了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导师工作室”的基本职能和身份定位。
关键词:导师工作室;教学单元;科研团队;校企合作
“导师工作室”是以导师为核心搭建的教学科研平台。现代设计教育的“导师工作室”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包豪斯时期。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始逐渐引入“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这背后是我国高校教育对环境设计专业从学科认知到人才培养理念的重大转变。但是,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导师工作室”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其外延和内涵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中,“导师工作室”在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的身份和职能,便是我们首先需要明晰的问题。
1“导师工作室”是基础的教学单元
笔者以为,教学及教学管理是“导师工作室”应具备的最基本职能。1.专业教学职能:以我院“导师工作室”教学改革为例,为了适应从“班级”制到“导师工作室”制的转变,我院重构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发展课两大部分。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以后,在第五学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职业规划,进入方向不同的“导师工作室”继续高年级学习。由“导师工作室”全面负责学生剩余四学期的教学任务。2.教学管理职能:在我校,“导师工作室”负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编撰,工作室教学计划制定、学生专业成绩评价、学术及竞赛活动组织等任务,使得工作室代替了教研室行使专业教学管理职能。这样,“导师工作室”在教学工作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话语权,真正成为教学的基础单元。
2“导师工作室”是基础的科研单位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高校科研工作存在“重个人、轻集体;重研究,轻转化”的问题。科研工作难以凝聚成合力,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转化率较低。我院在建设“导师工作室”时,就根据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双向选择为原则构建教师团队,明确工作室的教师团队既是教学集体又是科研集体这一基本原则。在高级别项目申报时,学院鼓励以“导师工作室”为单位联合申报,教师的科研工作依托“导师工作室”的教学和设计实践展开。这样既便于科研团队在教学和设计实践中收集资料、发现问题,也便于将学术成果直接转化为应用。因而,无论是在项目申报、科学研究,还是在成果转化等方面,“导师工作室”与普通科研团队相比都更具优势。
3“导师工作室”是设计实践的半独立主体
实践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专业教育通过设计实践与市场建立紧密联系。早在魏玛时期,包豪斯学院就以“工作坊”为载体,开始了商业推广,1923年包豪斯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参加商品展销会,接受私人的小批量委托[1]。到了后期,设计产品的专利转让收入甚至已经成为包豪斯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2]通过一系列探索,包豪斯成功地建立起了设计教育与市场之间的良性关系。这给了我们当代环境设计教育以启示。我院“导师工作室”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拥有很大的设计实践自主权。首先,“导师工作室”是社会实践的半独立主体,是我们对其的基本定位。依据现行管理制度,“导师工作室”无法作为独立法人而存在。因此,我们与设计企业联合,以横向课题的形式,让工作室参与设计实践;其次,在教学上给予“导师工作室”更大的自主权。工作室可以将社会实践项目以横向课题的形式纳入日常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来;最后,给予“导师工作室”经费管理的自主权。横向课题经费在学校整体经费管理的基础上,学院不做干涉。政策允许的劳务收入,由工作室自行安排。这样,“导师工作室”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导师工作室”是校企合作的纽带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3]。长期以来,由于有过多的制约因素,环境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始终没有找到适合的切入点。而“导师工作室”不失为一种良性的合作模式。首先,我院在筹备“导师工作室”之初,便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科研工作、企业人才需求等几方面因素,遴选有较高设计和施工资质,较好口碑的设计及施工企业参与其中。这使得“导师工作室”自成立开始就有较强的市场针对性;其次,在工作室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时,学院将企业的优秀设计人才以“实践导师”的身份纳入其中。让他们参与到工作室的教学计划制定、日常教学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等工作中来;最后,在人才建设上,工作室与设计企业紧密联系,进行人才的双向交流。工作室定期承担企业员工的专业培训。同时,也定期派出师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以上举措,学院教育和企业以“导师工作室”为纽带形成紧密的关系。
5结语
我院对“导师工作室”制度的探索才刚刚起步。人才培养模式、管理规范等尚处于摸索阶段。改革效果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但笔者以为,只要不忘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勇于探索并不断完善,“导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必定会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明亮,许威.以金工作坊为例看包豪斯作坊教学的意义和局限[J].美术大观,2013(11).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蒋胃平.校企合作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现代交际,2018(12).
作者:李兵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