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能力提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就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理论知识扎实、设计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是提高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努力寻求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的方法和策略,以此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及义务。因此本文以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自身角度出发,探索提升专业能力的方法策略,希冀能更好地实现教师这一职业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1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高校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其宗旨是培养出同时具备理论认知、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且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身正为范,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高素质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再加上环境设计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设计专业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专业能力:
1.1理论知识扎实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设计行业的发展不仅局限于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更需满足其观赏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等追求。日新月异的环境设计专业,受到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客户的不同需求和设计理念的更新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作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经受住社会的种种考验。
1.2设计能力突出
环境设计专业受人们对功能需求侧重点的转变及大众审美的提高等方面的影响,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风格等存在变化差异,因此作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师需要具有不断学习,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具备突出的设计能力,以此顺应社会的发展。
1.3实践经验丰富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教师的学历要求较高,许多青年教师对学校的工作模式,缺乏实践经验,而实践知识是进行理论指导的重要依据。环境设计专业涉及知识面广,跨学科内容较多,仅靠获取理论知识往往很难深入掌握专业知识。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实践来修正和创新理论,使理论与实践密切融合,从而提高教师自身水平,更好的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1.4教学模式多样化
为了保证和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必须提高教学效率,调整和完善教育模式,尽量规避填鸭式教学、照本、照屏宣科等问题。在教学内容上,针对环境设计行业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大众的工作、生活习惯,满足审美等需求;在教学方式上,应利用当前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以此来丰富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兴趣的调动者。
2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某一专门技术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为主,是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充足、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学生服务社会路途中的引路人,将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是大学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设计专业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广,专业实操性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高,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突出的设计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高综合素质与高文化修养等能力,才能担当起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教师积极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无论是对适应社会需求还是追求职业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要求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现代化设计理念、扎实的实践能力、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通过努力提升自身水平,从而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意识是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途径。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提升专业能力:
3.1确定方向,潜心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较复杂,高校专业教师,特别是经验尚不充足的青年教师可以选择专业中自己擅长的或感兴趣的一门课程或一个专题作为自己一段时间内的研究方向,将这个课程或专题的部分内容研究深入后,以点入面,解决相关的问题,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以此类推,再将这一课程或专题的研究内容运用于相关联的专业知识中,开阔知识视野,寻求环境设计专业更多的可能性。这一方法的实行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亦可能需要有相关经验的行业人士的帮助,需要教师具有潜心做研究、扎实做学问的心智,相信专业教师运用这一方法,以点至面、积少成多,最终可以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3.2积极参与实践项目,注重实践能力提升
目前高校对于教师的学历要求较高,许多青年教师是学校对学校的工作模式,缺乏实践能力,而实践知识是进行理论指导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专业教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用各种机会参与实践项目,如建立自己的设计公司、工作室或参与设计公司、工作室的设计项目,顺应设计市场的发展需求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并将过程中的收获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其次,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多参加行业的设计比赛,通过教师间合作或带领学生参与比赛等形式积累实践经验;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优秀设计案例或在建设计案例,深入设计现场或施工现场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3.3理论联系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理论基础知识可以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实践教学则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并可为理论知识的深入和创新提供支撑素材。环境设计专业教师需根据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大纲需求、教学目标等内容,尽可能的创造条件,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可以在增加实践经验的同时更好的汲取和消化理论知识,并通过理论的不断扩充和理解提高实践的效率与能力。例如,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制图规范等内容约束设计,设计必须遵守这些“条条框框”,因此可以在相关课程中,设置合适的实践项目,学习和运用相关规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4创造条件,实施多样化教学
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学校的教学资源或设计项目、个人的实践项目等来创造条件实现多样化教学,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学的多样化可以大致分为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多样化教学: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高校自身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环境设计,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向学校申请学校的建设项目,并运用于教学中,尽量使学生参与学校实践项目的设计,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目前互联网高速发展,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获得国内外一手的设计资料,了解前沿设计,并将优秀的、创造性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运用于教学中。通过实地考察、理论资料收集和整理、设计手法探讨、设计理念探析等方式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在行业前沿的设计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教师还可以自己参与的实践项目为课程主题,带领学生共同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设计能力,并在教与学的相互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以上的几种方式是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寻求可行方案,努力创造条件,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其次,在教学方式方面: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必须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模式,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课堂,实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中的行业,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实行创新创造式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作业的布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参与实践项目时,和学生共同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与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助式的教学方式。
3.5注重个人魅力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网络平台的日趋成熟,一批独具个人魅力的“网红”教师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这些老师凭借着丰厚的知识储备和幽默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很高的浏览量和点播量。优秀的教师具有自身独特的个人魅力,教师个人魅力的展现对于教师威信的建立、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带动、课堂整体氛围的调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汲取独具魅力的优秀先行者的经验,提高自身修养,提升个人魅力,以此来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4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专业教师担当起重任,其专业能力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探索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的方法策略,对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及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01):86-8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人民教育,2010(17):2-15.
[3]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7):94-98.
[4]任伟,常悦.浅析高校艺术设计类教师的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升[J].才智,2015(14):168.
[5]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24-26.
[6]李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研究[J].工业设计,2018(05):103-104.
作者:范思佳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