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环境设计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基于环境设计人才职业能力素养需求,探索武夷学院环境设计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宽口径”“三元制”的人才培养建设策略,建设以“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自选”“三创空间”等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教学平台,同时通过多链条形成有效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环境设计;人才培养;职业能力
普通高等教育向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转型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一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否能在市场机制下与市场需求充分融合,无缝接轨。而国家关于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新时期环境设计人才提供了指导方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当前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的关键。武夷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开设多年,随着学校转型发展需求,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和摸索如何将环境设计人才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和塑造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形成学科构架的同时,养成执业行为所需的各种职业能力素养,学用一体,适应现代环境设计行业市场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武夷学院环境设计职业型人才培养计划建设策略
武夷学院环境设计人才培养计划紧紧围绕环境设计产业发展需要,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主动将环境人才的“职业能力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立足于服务福建省环境设计产业建设,结合行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职业能力素养需求,确立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创意+工艺”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突出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由行业一线专家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修订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目标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从产业高度和行业的角度科学地确立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宽口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职业基本素养
武夷学院环境设计以“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为基础,设立宽“口径”人才培养体系,并确立“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自选”的培养模式。“底层共享”是指开设多学科交融的能培养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共性发展需求。“中层分立”是根据环境设计专业分设的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这两个主要研究方向设立两个主要核心课程体系,学生通过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两个核心课程体系相关课程的学习,以满足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个性发展需求。一个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应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学习,而是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拓展到“专业+”的视角,所以“高层自选”的设立就是通过学院其他专业资源设立选修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兴趣及专业拓展意向选修油画、国画、综合绘画、包装设计、版式设计、品牌设计、旅游工艺品、产品造型设计、动画、游戏美术、插画漫画设计等方向的相关模块课程,达到“专业+”的专业素养储备和综合能力培养。同时在低年级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基础、体育与健康等通识教育相关课程以及一系列的社团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相关职业素质。
(二)“三元制”人才培养机制,培养职业核心素养
针对职业核心素养的训练养成,设立“三元制”的人才培养机制,即“学校-企业-产业链”“课堂-工作室-市场”“创意-创新-创业”的三元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机制。一年级通过“底层共享”机制进入相关基础辅助课程的学习,逐步建立职业人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和专业认识。二、三年级通过“中层分立”机制进入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同时相关核心课程结合“产学研”“学科竞赛”“企业委托”等模式引入“创意-创新-创业”三创空间真题真做专业技能训练,通过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提升项目操作技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初步实现职业技能训练和工作岗位角色对接体验。四年级则通过“高层自选”机制进入不同专业方向工作室、实验室及企业学习,同时在二至四年级通过综合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课程和实践环节,进一步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设计人才的角色转换,近五年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成功对接各级相关实体项目46项,有效地实现了人才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衔接。同时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创业。
二、武夷学院环境设计职业型人才培养教学平台建设策略
(一)“底层共享”专业基础教学平台构建策略
以武夷学院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群”建设为依托,突破学科壁垒,搭建专业基础教学平台,开发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总体设计为原则,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密切结合当地特色产业,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展课程体系的建构,突破传统学科知识系统的局限性,重视拓宽基础、重设人才基础结构、突出知识交叉与综合素质培养,使专业基础教学具有更强的职业适应性、针对性、独特性。并对《素描》《色彩》《构成》《艺术概论》《专业考察》《速写》等基础课程进行了整合与重构,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创造潜质的培养。
(二)“中层分立”专业核心教学平台构建策略
针对《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两个核心课程体系的系列课程引入项目化教学模式,与合作企业引入真实项目化“产学研”课题,以学校课堂教学+企业实体项目操作的模式开展相关核心课题的教学任务,结合各阶段课程授课内容,企业专家参与“产学研”项目化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从而系统地将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效衔接,使教学和企业、市场真正接轨,并在实际项目的操作中,培养学生的鉴赏与分析、调研与策划、设计与表达、交流与沟通、团队与协作、创新与学习、动手制作与操作、现场组织与协调等能力,以此构建“企业渗入”和“渗入企业”的“双向渗入型”的校企合作网络。在打造核心课程教学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双向渗入”校企合作机制的同时,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专业导师工作室,明确导师工作室教学任务和实施细则,以“一对五”的配比,让中高年级学生课余进入导师工作室,在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研究课题和设计项目的操作,从而形成课堂公众教学,课后“师徒制”指导的专业核心技能教学模式。同时毕业设计环节关注服务地方和产业建设,以精准扶贫项目为媒介,与地方职能部门对接,鼓励学生选择具体乡村建设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使学生在项目化教学参与项目的基础上,实现独立完成整个项目从立项到设计再到施工建设整个过程的操作,塑造各种职业能力的同时,真正实现职业角色的转化。
(三)“高层自选”“匠人孵化”教学平台构建策略
如何使环境设计人才真正实现职业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有效的训练,从单纯的“纸上谈兵”到能拿起“家伙”到手操作。那么“工匠精神”的塑造就尤其重要,依托武夷学院艺术与设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整合各种功能实验室和工作室资源,开设《家具设计与制作》《模型制作》《环境雕塑设计与制作》《材料与构造》《摄影》《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动手实践能力强的课程及“高层自选”“专业+”专业方向课程,进入专业方向工作室和实验室,根据每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建立课程实验项目卡,学生通过实验项目卡的操作内容能够对制作流程、材料特性及工艺特点等有直观而细致的了解,强化学生从设计到制作流程的完整性,从而初步解决学生只懂设计和绘图、不懂制作和工艺的“伪工匠”现象,在不断的设计到制作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并形成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匠人品质”。同时积极开拓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学生可根据兴趣和专业研修方向,在课余通过“导师机制”进入导师工作室和各专业方向工作室进一步学习和实践,校外根据大中小三个层次,沿海、内陆不同地区的原则,建立三个以上不同层次和省内不同地区分布的校外实训、实践基地,通过项目-工地-生产车间的进一步实践,最终实现“匠人孵化”培养目标,目前已建立5个导师工作室、10个不同专业方向工作室及三个层次的校外实训基地9个,有效地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实时实地实例的训练。
(四)“三创空间”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策略
以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依托,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成立创业基金奖励制度,为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并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跟踪和指导,从而形成良好创新创业的氛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近五年应届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57人次。鼓励中低年级学生积极申报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近五年项目已结题17项。同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建立学科竞赛奖励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近五年学生获各级学科竞赛奖项41人次。
三、武夷学院环境设计职业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策略
(一)“需求导向”建立专业学术委员会
根据企业对环境设计人才职业能力需求,为了保障环境设计人才培养计划科学有效的制定和实施,成立由行业学会、企业单位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武夷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并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评审与决策。同时共同培养和考核学生学业,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实现从招生、培养、就业到企业经营、生产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合作。
(二)“定期评价”形成长效质量评估机制
为促进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同步接轨,确保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专业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采集专业人才培养信息,每年组织专业发展与改革论证,及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每三年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社会、学生需要、国家要求的符合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等进行第三方评价。
(三)“过程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际,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并完善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考试阅卷、论文指导、教育实习等一系列的教学管理文件。建立企业、教师、学生等多种模式共存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系统。结语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与学校、社会、教师、学生个体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研究针对武夷学院环境设计职业能力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的确立,三元制培养机制的介入、针对性较强的多种教学平台建设策略,配以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从而形成了比较科学有效的职业能力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不断摸索,人才培养的合力效果和社会效益初见成效,但仍需不断推进,才能建立更科学合理的多环节、多部门、校内外能动性的职业能力塑造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也将是今后探索和实践的核心和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宽,齐增湘,黄信初.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6):112-113.
[2]王桉.升级转型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2):159-161.
[3]胡议丹.“产教融合”应用技术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83-86.
[4]卞观宇.“现代学徒制”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珠三角的运用研究——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设计,2017(11):34-35.
[5]李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研究[J].工业设计,2018(05):103-104.
作者:郑华敏 单位:武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