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雕塑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斗拱雕塑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斗拱雕塑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斗拱是我国传统建筑标志性构建之一,为了传承斗拱在现代雕塑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相关斗拱雕塑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了斗拱雕塑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和现状问题,讨论了斗拱应用表现手法以及创作思维方法论,为斗拱雕塑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斗拱雕塑;应用场景;现状问题;表现手法;创作方法论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标志性构建,随着时展,斗拱已经在当代城市、建筑、景观、室内等等环境设计中得以应用。当代城市环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的需求背景下,斗拱作为雕塑设计题材,实践作品也不断呈现在城市环境中,但是斗拱雕塑在环境设计应用中的数量和质量上有所缺乏,同时还有些雕塑设计表现手法拙劣和应用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因此,斗拱雕塑设计中如何协调环境和点缀主题,以及如何结合环境主题表述是一个有研究意义的课题方向。

1斗拱雕塑在环境设计中应用意义

1.1雕塑设计创作的题材需求

斗拱是已经成为我国重要文化标志之一,在古建筑设计中有着丰富的形态类型和审美文化意义,在当代设计创作中提供了文化形态和审美文化[1-2]。雕塑是表达主题的一种造型艺术,需要具有丰富意义和内涵的文化符号来表达主题,斗拱的构造形式、类型、形态特征的多样性和文化象征性为雕塑创作提供创作需求。

1.2城市环境文化建设的需求

雕塑在当代环境设计中十分广泛,斗拱雕塑应用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建设人文景观,应用在城市环境场景中点缀主题有着广泛性和适应性的需求。当代城市环境建设中需要斗拱雕塑来建设文化环境场景有着广泛性。例如,具有建筑专业的院校环境场景中应用,公共建筑空间场景中应用、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以及城市主题公园环境应用等等。这些环境为斗拱雕塑应用提供了广大空间需求。

2斗拱雕塑在环境设计应用的现状问题

当代斗拱雕塑表现手法拙劣且风格相似,而且元素之间处理不好,造成乱码拼贴的拙劣现象。以北京“望京欢迎您”斗拱雕塑为列,是2012年十大最丑陋作品之一,设计的表现手法和上海中国馆作品太过相似,呈现抄袭的现象。斗拱雕塑的色彩、形态原型、组合方式、单一应用和上海中国馆造型过于相似。除了斗拱元素之外,还有仿古栏杆、广告牌中英字体元素,以及三种红、灰白、黄的色彩等等元素设计,过多符号要素应用和过度繁琐构造处理不协调现象,呈现出斗拱雕塑与环境场景不符的拙劣现象(图1、图2)。

3斗拱雕塑在环境设计中应用场景

3.1应用于建筑学院高校环境中

随着我国建筑相关专业在高校中广泛性开设,高校环境为斗拱雕塑场景应用提供环境需求。我国985高校和211重点高校,以及其他本科院校的专业中几乎都有建筑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还有高校的校名以“建筑”或者“工程”字体为命名,但是学校环境广场中斗拱雕塑应用缺乏,这为斗拱雕塑场景应用广泛性提供需求。斗拱雕塑应用在高校的广场、校园景观等等环境中,既可以装饰、承托、点缀环境,又使学子们找到归属感,还可以传承我国斗拱文化。例如,天津大学建筑系馆入口雕塑设计,采用中国斗拱符号和西方多立克柱符号对比,不仅起到点缀、承托、渲染场景空间意境的作用,同时隐喻表达了建筑系馆和中国建筑的场景环境关系。还有凉山彝族学校入口设计采用斗拱雕塑结合地域性少数民族图案要素,使学校环境充满了彝族人文环境气氛,同时传承了我国斗拱文化(图3、图4)。

3.2应用于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中

斗拱雕塑应用于城市景观环境中不仅能体现城市文化意象,使人们对斗拱文化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共鸣感,同时也可以点缀、装饰、渲染人文气氛。当代城市环境越来越注重城市人文建设,斗拱雕塑应用在环境中起到传承中国古建筑文化作用,同时起到装饰和承托环境主题作用,使人们在景观雕塑中产生心理的归属感、共鸣感。例如,潘松设计和谐之林雕塑,采用古代建筑“阙”的符号要素结合传统建筑中的“斗拱”造型形态进行艺术处理,创作出一份生机勃勃的森林繁荣的城市主题意象。又如,城市公园环境植物雕塑结合斗拱元素设计取得不错人文环境气氛,不仅传承了我国斗拱文化在城市景观环境中应用,同时营造出具有中国文化意象的城市气氛(图5、图6)。

3.3应用于公共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中

斗拱作为雕塑不仅可以应用在城市景观与建筑外部环境,也可以应用于室内空间中作为装饰和点缀场景主题存在。斗拱作为雕塑应用要结合室内空间的文化主题,以及室内空间环境气氛。斗拱雕塑应用建筑室内环境中经常出现在中庭、庭院、空间节点等等灰空间中起到点缀、装饰、渲染主题的作用。例如,何静堂设计钱学森图书馆的室内空间环境中,采用钱学森的手稿结合斗拱设计斗拱装置雕塑,不仅在室内环境中突出人物主题精神,同时传承了我国斗拱文化(图7)[3]。

4斗拱在雕塑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4.1具象设计手法

具象设计手法是象征设计手法的一种,能直观地识别符号的形态形状,有着直观、充实、感性、模仿的特点。具象设计手法在雕塑设计中应用广泛,通过具象手法描述事物符号的外在形式来表达意义,是一种以形达意的设计手法[4]。例如,天津大学建筑系馆门口雕塑设计采用具象手法设计斗拱符号,以斗拱雕塑具象来表达建筑系馆与建筑之间的主题关系,不仅建筑环境入口起到衬托和点缀主题作用,同时传承斗拱文化在雕塑设计中应用。又如,开元广场空间采用具象手法设计斗拱符号,结合柱子和斗拱要素设计,不仅对开元广场的空间起到空间限定作用和点缀、衬托广场的主题精神,同时传承了我国斗拱文化在雕塑设计中的应用(图4、图8)。

4.2抽象设计手法

抽象设计手法是象征手法中的另一种,和具象设计手法最大不同是以意达形。外在形式没有具象那样直观、充实,而是模糊、不确定之间的特点,通过形态的抽象性、简洁性形态设计来唤醒人们脑海中具象符号和意义[5]。潘松设计的“和谐之林”斗拱雕塑作品,采用抽象设计手法对古代建筑“阙”元素结合斗拱形态融合设计,不仅抽象表达斗拱文化,同时隐喻表达了郑州市像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样繁荣昌盛意象。又如,城市环境中植物雕塑采用斗拱符号经过抽象手法结合植物材料营造出一种斗拱意象的植物雕塑,构建出中国斗拱意象环境主题气氛(图5、图6)。

4.3母题重复设计手法

母题是在设计元素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要素,采用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符号进行重复设计,营造一种设计主题的手法。根据传统文化符号原型或者一种元素进行重复设计,是常见的一种设计手法[6]。例如,钱学森图书馆中斗拱装置雕塑艺术,采用钱学森的“4015页手稿”作为雕塑主题内容结合斗拱符号形态,采用母题设计手法,经过不断重复和中心递减设计斗拱雕塑形态,不仅表达人物精神像层层递减的斗拱意象一代一代传承,同时使斗拱在室内环境中得到传承。又如,茂华大夏斗拱雕塑设计采用升和拱两种组合成符号,采用母题设计手法进行重复和中心放射设计规律进行设计,取得不错创新效果(图7、图9)。

5斗拱雕塑在环境设计中创作方法论

5.1斗拱雕塑在环境设计中设计原则

5.1.1传承性

传统斗拱构建在我国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而今已经是我国建筑中一种标志性象征了,当代设计有着对斗拱文化进行传承和延续的责任[7]。传统的斗拱符号在当代不断衰退,当代雕塑设计有着对传统文化作为依托应用在环境设计中的责任,同时容易对人们产生归属感、共鸣感。

5.1.2主题性

雕塑主题性是一种表达和传承的某种思想的造型艺术[8],斗拱雕塑应用在环境场景中应符合环境主题思想,避免为了设计而设计。古代园林设计就有“造园之始,意在笔先”的设计原则,体现立意对设计起到重要作用,斗拱雕塑要结合环境主题融合设计,同时也赋予斗拱新时展新意义。

5.1.3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斗拱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二次创新,提炼传统斗拱原型形态进行二次创新开放,使斗拱文化在当代得以延续和传承[9-10]。传统斗拱在古建筑中有着类型多和多样性形态,斗拱的形态和材料要结合当代现代主义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等等进行创新二次开发,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斗拱雕塑艺术。

5.2斗拱雕塑在环境设计中创作思维

5.2.1立意:斗拱文化与主题的意义确定和组织

斗拱雕塑创作首先与场景环境的主题思想构建立合理性主题思想,即“立意”。立意应用要符合环境场景文人精神需求,做到以人为本[11]。根据环境场景主要使用人群和景观、建筑、室内等等环境的空间需求,进行广度挖掘深层主题思想与斗拱雕塑建立意义,确定场景的核心主题思想[12-13]。

5.2.2选择:斗拱类型与主题符号的选择和收集

主题意义的建构成立后,主要面对选择斗拱形态符号和主题思想相关具体符号形态的选择和收集。需要收集和选择相关斗拱和主题符号形态类型,斗拱雕塑因环境主题需求可能结合一个要素或者两个符号要素形态和象征意义进行融合设计。

5.2.3表现:斗拱类型与主题符号的选择和创作

斗拱和主题元素内容融合设计的过程需要选择表现设计手法,表现手法是创作斗拱雕塑的艺术性形式和表达主题思想的一种手段。当代雕塑表现设计手法越来越丰富,不同阶段过程和不同元素之间的表达设计手法选择也不一样,要根据环境和要求选择适合设计手法,创作出既具有艺术性斗拱形态又能体现环境意义的斗拱雕塑。综上所述,斗拱雕塑三个步骤的设计创作思维是一个既连续又不断循环的创作思维过程,需要设计者不断协调各种要素的表达和融合,才能创作符合环境和主题的斗拱雕塑。

6结语

斗拱文化在我国建筑中有着数千年文化历史,作为斗拱雕塑应用在我国城市环境人文建设中有着承担传承的重大责任。随着时展,斗拱文化传承不仅不会衰退,而且结合雕塑设计在城市环境设计中会不断繁荣发展,设计者要和提高表现设计手法和创作思维,同时结合城市环境设计需求,在环境设计中创作出既具有环境精神又协调环境的斗拱雕塑。

作者:林继良 张辉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