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离不开高水平、创新型设计人才。文章通过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意义的阐述,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性、主体性、创造性与和谐性等特点入手,提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文章以综合性院校为例,对其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取向、创新模式与教学系统、课程建设与教改内容、教学方式与质量评估、课堂管理与教学实践等层面的探索进行归纳,并从课题研究角度对其在环境设计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方面取得的教改成果予以解析,以期对环境设计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及其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华中科技大学
环境设计专业作为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升级成为设计学类8个独立设置的本科专业之一,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1987年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998年的艺术设计专业以及2012年的环境设计专业,明确了专业的内涵与外延,是该专业在历时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对外面向时展、对内不断辨析和论证发展的结果。这为环境设计专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其中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是专业发展的关键。
一、综合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1]。其包涵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制度、培养系统,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仿效性等特征,并具有研究型、应用型、订单式、学徒式等人才培养模式之分[2]。其中,在多样性范畴内包含人才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有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探讨,其核心可谓是个性化教育。发达国家在整体的教育体系中形成了普遍重视学生个性塑造、主体选择和个性表达的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中更是强调自我精神的形成,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即为“实现自我,服务社会”[2]。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其专业内涵涉及以人需求为本、面向人的活动方式,以空间为载体涵盖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以环境为对象探讨功能划分、界面处理、展示陈设、色彩肌理、灯光感受等众多方面,一般设置在美术院校、建筑院校和林业院校,培养艺术型、工程型和市场型设计师等人才。就综合院校而言,其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综合性的培养平台。综合性的培养平台与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具有天然的关联性。现阶段的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结合其学科特点,逐渐形成以环境与空间本体为核心圈层,以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为紧密关联圈层,辐射环境学领域、民俗学领域、人文地理领域、人工智能领域、数字艺术领域等交叉关联圈层,由内及外的扩散式发展,并且创新和突破也往往存在这些学科碰撞的领域。这就决定了综合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架构属性。其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专业的建设发展立足于专业人才的培养,综合院校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一方面是结合专业的领域特性和综合平台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结合人才自身特性借助综合院校文化进行综合培养,有助于培养其厚实的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也更能适应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高水平、创新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华中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层面的探索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设立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高校合并时纳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国内最早在广义大建筑学体系下办学的几个院校之一。经过近20年的不断探索和改革,逐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校平台——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取向层面
学校平台层面,一方面结合学校平台资源,积极融入学校的发展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工程学科为基础,多学科为创新触点,把握设计核心思维主线,理论和实践并重,形成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设计学科。另一方面,结合综合院校招生对文化基础较好特点,在专业技能基础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学术思维、社会视野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培养,将学生即时就业能力和适应未来主动式成长能力相融合,建立良性的成长生态体系。
(二)学院平台——专业课程建设与教改内容层面
学院平台层面,在“厚基础、宽口径、专门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坚持在专业中进行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学科有机介入,一方面,在低、中、高年级进行理论贯穿和联合教学,建构立体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结合专业核心实践大作业课程,进行多知识点的介入设置,系统分析、整合和优化环境设计核心课程教学,建构模块化的教学版块。此外,协同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类型分析并关注其心理成长,在专业领域上对学生进行有效个性化引导。
(三)专业平台——课程教学方式与质量评估层面
专业平台层面,在省级重点学科基础上贯彻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取向,厘清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贯穿学院平台多学科领域,进一步融合社会学、文化地理学等交叉领域,实行“一专多能”环境设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注重基础理论覆盖式教学,开阔学生社会视野,塑造学生学术思维,综合形成“厚实”化发展。另一方面,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和专业设计教学的规律,围绕专业设计目标,设置问题导向型授课方案,多层次、多元化实现教与学互动。此外,坚持教改研究,通过对师资的“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通过每年举办区域教改研讨会、每学期内部教学会和每学期师生教学互动会“三会”方式,紧扣设计教学理论的研讨,实现师生同步成长。
(四)开放平台——课外教学贯穿与个性化引导层面
环境设计作为一门年轻但涉及极其广泛的专业,在综合院校体系内强调开放式、差异化、创新性和国际合作培养。通过减少必修,增加选修模块在课程内实现分类培养,以及注重课外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性引导:一是开发式观察社会,通过走入社区、走进农田、进入工厂等,结合跨行业接触强化学生对社会立体式感受和体验;二是开放式交流观点,建设咖啡实验室、读书会、茶座等开放型物质平台和师生生活交流,建立沉浸式文化感染;三是开放式面向未来思考,在开放平台上关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数字设计、遥感技术、虚拟仿真、生态工程和工程智造等前沿领域,促进师生思考。
三、“个性化”导向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教改成果
经过多年的综合分析、探索与改革,华中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建设方面逐步取得以下成果。
(一)教改课题成果丰硕
经过环境设计专业29位教师的多年耕耘,取得多项省级课题和国家课题立项,完成教材编著40余部,教改学术论文60余篇。将培养过程的理论阶段性成果的教改应用层面应用于学校环境设计专业主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及培养教学进程计划的修订,并通过对本科专业现有培养方案的修订,形成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系统。
(二)创新活动成果多样
一方面,通过特色课题引导,注重对历史文化和现代技术的认知和体会。坚持10年的地区传统建筑装饰数字化测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研究成果,如对武汉地区近现代名人故居实测,广东地区乡府建筑?外环境实测,湖北鄂东南、鄂中等地区传统聚落20余个村落及100余栋传统建筑装饰的数字化测绘,在国内规划、建筑、景观和室内等学术年会和期刊中130余篇,被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装饰文化资源予以保护应用。另一方面,社会服务实践积极。基于规划、建筑、风景园林领域的贯穿知识体系以及甲级设计院平台,师生积极面向政府和企业进行开放式项目实践,涵盖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文旅项目等多层次项目,进一步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此外,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与高水平设计大赛,多次获国际国内重要大奖。
(三)就业发展多元化呈现
从早期的以室内设计行业就业为主,中期的87%本科生进入大型国企设计院、境外设计事务所、知名地产公司、公务员等就业为主和部分研究生深造,到现阶段47.6%的本科进入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综合反映了社会需求变化以及学校个性化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响应。
作者:傅方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