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环境设计专业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自身多学科及重实践的特点促使在教学上应该随时更新,本文从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探讨出发,结合笔者实践经验,总结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中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多样化教学;鼓励模式

环境设计专业虽属于艺术设计的类别,但因其知识范畴建构于多门学科众多知识基础之上,各学科间的横向渗透不断加大,加之其超强的实践性和创新度,在今天这样的信息社会,大量的学习内容本身对专业教师和学生都是十分严峻的考验。为解决相关问题,今笔者以多样化教学模式为题,探讨本专业教学的新思路。

一、专业文化的多样化灌输

环境设计专业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渊源,这能吸引一部分喜爱古典论著或历史文化的学生。如以传统造园来讲,中国除了享誉世界的江南园林体系以外,北有青州偶园、潍坊十笏园、山西常家庄园、保定古莲花池,南有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园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造园技艺,深藏着古代哲人的建造智慧;同样,从意大利台地园到法国古典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到美国城市公园,无不渗透着西方传统造园立足于以逻辑思维呈现几何制关系、用人工方法改变自然状态,从而显现出一种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形式美理念。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对中西方文化理念及造园技艺进行梳理,得出由于精神层面、时代背景及借鉴来源的不同导致中西方造园形式的迥然差异,这种多样化的知识灌输、文化比对及不同表象背后丰富的内因剖析能为学生打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对这些专业文化和相关知识的全方位学习逐步建立对专业的了解,进而服务于专业的深入学习。

二、授课模式的多样化尝试

我们都明白枯燥的讲学会令听者索然无味,在教学中不妨尝试变换单一的授课模式,多以典故引入、命题讨论、作品解析、图片视频等形式带动学生融入。例如在讲解景观设计的掇山技法时,可选择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质如太湖石,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名人轶事如徽宗赵佶和他的艮岳——从水浒里的鲁智深到大相国寺的太湖石,从大兴“花石纲”到艮岳修建,从民怨沸腾、国力困竭到方腊起义、金兵乘虚而入,从北宋灭亡到艮岳遗石的命运,一系列建园典故、匠人技艺、朝代更迭等故事场景淡化了学习的枯燥,让学生在了解叠石手法及背后的文化渊源中得到启发,产生兴趣。又如为了满足学生对新科技、新工艺、新感官的需求,在高年级做具体设计方案时,可通过主题式专题讲解新近造景手法及前沿设计理念来吸引学生关注,进而启发其创意思维。以“圆”在景观设计中的平面表达为例,我们通过作品分析如丘比特大地艺术园(英国)、哈利法塔公园(阿联酋)、莱加内斯幼儿园(西班牙)、佐伯和平纪念公园(日本)及涪江湿地公园(中国)等案例研究和探索圆作为图形的表象所传达出的设计师真实设计意图,总结成功经验归纳出具体有效的设计手法及表达原则,同时老师可设置命题进行小组讨论、分组阐述,让学生主动去搜集资料分析比对,在思考中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借鉴大师智慧为自己的设计项目做专业参考和启发指引。

三、考察模式的灵活变通

每门专业课程结束前,灵活合理地布置学生作业是考察其学习能力及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一步,更是考验授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水岭,“依葫芦画瓢”、教什么考什么的模式极易抹杀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动性,也会抑制其创新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提出“饮水杯设计”课题时能用“设计一款新型的饮水方式”来替代、在给出“工作椅设计”课题时能用“设计一种提高工作效率延缓工作疲劳的就坐方式”来替代、在布置“居住区/商业街景观规划设计”课题时能用“全新的休闲/消费生活模式设计”来替代的话,学生将更易于跳脱出原有固定模式和框架,主动去发现、思考及解决问题,其设计也会更具多样性和创意。比如为让课程变得更生动灵活,笔者对所教课程《广场设计》予以教学改良。以往只提供原图纸的虚拟课题会由于假设空间环境缺乏真实限制条件及甲方具体要求导致实践操作性较弱,同其他专业课及相关专业知识无法得到良好联动,造成学生的设计过于复杂或脱离实际,作品多沦落为纸上谈兵。因此我们首先采用真实课题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划定一块区域带领学生进行现场考察,要求他们必须实地调研、测量,关注周边现状、项目地块可利用资源及受众用户需求分析等因素,解决项目现存相关问题;在整个课题阶段,不仅要综合运用《场地实测》、《设计表现技法》、《人体工程学》、《设计心理学》、《图示学》、《景观设计初步》、《景观小品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课程知识逐个环节地应用到设计中,还要依照具体情况结合文化、民情、民生等主题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去推敲其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的优化及可行性以确定最终成型方案,期间还要注意材料选择及施工工艺对方案效果的影响并合理控制预算,依靠多媒体技术进行方案表现及成品制作,最后分组演示并论述自己的方案,组织全班师生对所有方案进行盲评,优胜方案可作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或再度予以优化及细化为参加国家级省级的设计大赛做好准备。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不仅较好巩固了各门课程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强调设计作品的整体性和实践性,对于学生来说,会极大调动他们的学习研究热情,训练他们面对实际情况的应变及解决能力,因而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孟宪承,编著.《大学教育》(孟宪承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2]张海惠,采访/编著.《中美大学教育体验与比较——美国知名华裔学者访谈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作者:蒋旭 单位:成都文理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