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场馆学习环境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非正式学习环境的提出与在大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为大学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丰富了教育资源,创新了教学技术,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基于此,以场馆学习环境设计为例,从非正式学习环境的概念与分类入手,重点分析了场馆学习环境的特点与设计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环境;场馆学习环境;特点;设计方法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学习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松懈,以往我国学者对于学习的研究将重心放在学习方法的研究方面,而在受到现代化学习理念的影响下,众多学者开始关注点放在学习环境研究上,更加认识到学习环境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非正式学习环境被提出,并且以其独有的优势、丰富资源、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称为教育、科学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场馆学习环境便是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产物,发挥了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借助实体场馆与先进科学技术的融合,为大学生提供了新颖的学习环境。
1非正式学习环境概述
1.1概念
非正式学习环境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传统学习环境基础之上的,二者具有对立的关系。因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将学习环境定位为固定的学校课堂环境,以正式的师生关系、固定的教学方法,完成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正式学习环境主张学习是一种自发性的终身学习行为,不应受到固定学习环境的束缚,学习者更不应该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在该理念下构建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没有固定的、死板的“教”、“学”方法,更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过程,大学生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行为始于“自我”,任何的学习活动都是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属于一种社会性的互动行为,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意愿与学习效果。随着非正式学习环境的推广与普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学习者开始关注,并且发挥了其特有的优势,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事业,抛弃了定式思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1.2分类
通过相关的资料整理与分析,了解到非正式学习环境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生活、设计环境、项目环境三类:其一,日常生活环境,顾名思义就是指学习者在家庭或者是社会生活中,通过父母、朋友、社会认知的交流、观察,而获得的隐性知识,或者是在网络设备中获得的知识。但是日常生活环境中所获得的知识相对零散。其二,设计环境是指在公共教育机构,如场馆、艺术馆等室内文化展馆、室外设计场地等环境下,经过设计者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形成结构清晰、连续性强、具备偶然性等特点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中的参观,产生兴趣进而积极思考并参与其中。其三,项目环境,一般是指具备项目形势环境特点的学习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吃支持,如俱乐部等集体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发生在集体性项目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强化情感体验。
2场馆学习环境特点
场馆学习环境特点主要体现在情境感知、具身认知、分布式认知、移动交互与分享、个性化体验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以下分析。
2.1情境感知
非正式学习环境是建立在建构理论基础之上的,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基础,以良好的学习情境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才会起到最佳的效果。任何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社会背景的前提下的,学习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情感感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思维的活跃性,并认识到知识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性。场馆学习环境的设计为学习提供了真实与虚拟结合的学习环境,以文化脉络为核心,以情感脉络为动力,在参与互动中形成学习共同体,有助于互动学习质量的提升。
2.2具身认知
在场馆学习环境具备储存认知信息的能力,强调生理体验与心理认识,以免随时使用。具身认知在场馆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更加关注身心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具有灵活、交互的动态系统。在动态系统具有统一整体有机的特点,突破了传统观念上的机械师学习模式,认为学生在具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中,更加有助于教与学活动的开展,推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2.3分布式认知
分布式认知认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过程应与大脑的自然学习过程进度相符,因此在这一理念下设计的场馆学习环境,需要遵循达到的社会性与系统性特点。利用交互式设备,构建完整的学习系统,发挥网络信息化设备的优势,满足参观者的大脑信息加工功能,达到海量存储的目标,满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2.4移动交互与分享
移动交互也是利用了互联网技术搭建的移动场馆学习环境,通过互联网交互与分享功能的发挥,以弥补学生在传统课堂中情感体验少、真实参与机会有限的不足,学生的学习从此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2.5个性化体验
在非正式学习环境理念下构建的场馆学习环境,以一种碎片化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如3D影像等自主性体验,学生可以在场馆学习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要体验的内容,没有固定化的模式,没有体验的顺序,完善凭借学生自己的意愿安排进度、内容、目标,在个性化体验的情况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场馆学习环境设计
3.1实体场馆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设计应建立在学习科学理论上,其中包括学习共同体、学习脉络。而场馆学习环境设计应以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兴趣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关注,进而产生观察与体验的欲望,在这种的学习环境下产生视觉的吸引力与冲击力。其中,要以参观者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因素为导向,作为指导场馆学习环境设计的基础,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引导参观者进行深度学习。场馆从来都不缺乏提供教育资源的能力,缺的是寓教于乐的能力,需要设计者真正观察、发掘参观者的需求和爱好。无论是在线数字3D模拟展览,还是自然博物馆互动式的标本制作,历史博物馆开设的制作拓片、器物拼图之类的项目,都是为了让参观者产生体验式的参观感受而设立的。结合学习环境理论和学习科学理论,以及场馆学习环境的特点,我们从展示空间、展品、参观者三个层面对实体场馆学习环境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实体场馆学习环境要以参观者为中心构建,其中,展示空间支持服务于参观者学习,展示空间是参观者学习的基础,而参观者的思维和行动也影响环境空间的设计;展示空间作为载体呈现展品,展品依托展示空间供参观者学习,参观者通过参观学习展品,进而完成场馆学习。
3.2借助网络技术、移动设备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教育事业中,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技术,发挥移动设备的优势,构建场馆学习环境,实现全方位的场馆展示,以更加直观的立体展品呈现在学生眼前,拓展了学生的眼界,拓展学习空间,影响学生的行为与审美观念。网络技术与移动设备在场馆学习环境设计中的具体运用如下。首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实体场馆的环境中营造虚拟环境,将虚拟现实技术贯穿到在整个场馆学习环境设计中,如VR、AR、MR技术等,创造出具备3D、4D场景的学习情境,并且利用交互设备与可视化特点,促进学生在场馆学习环境中的互动与联系。如在故宫博物馆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的历史建筑,打破了以往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无法直观可视的局限,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习的审美观,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体验,满足了学生对历史文化学习的渴望。其次,利用移动设备的支持。APP应用软件、二维码识别等技术在场馆学习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的社交网络,以学生的细致需求而推动的服务具备针对性,满足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私人定制”要求,将场馆学习环境延伸到场馆之外,加深了学生的层次感,让学生对知识了解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加深。
4结语
综上所述,非正式学习环境符合我国的素质教育需求,能够满足学生必要学习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场馆学习环境设计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移动设备、虚拟显示技术等,实现了场馆学习环境设计与数字化技术之间的融合,促进了非正式学习环境的发展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燕,梁涛,张剑平.场馆学习的评价:资源与学习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5,(10).
[2]黄龙翔.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移动语言学习研究———新加坡学生校外成语学习及创作活动历程探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2).
[3]夏文菁,张剑平.文化传承中的场馆学习:特征、目标与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5,(08).
[4]郑旭东,王婷.家庭行为、身份认知与经验建构:场馆学习理论的解读与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5,(04).
[5]郑旭东,李志茹.新兴信息技术在场馆学习中的创新应用:现状、趋势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5,(06)
作者:刘智婷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