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术基础教育对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环境设计和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美术基础教育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此,该文首先分析美术基础教育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然后提出环境设计专业巩固美术基础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巩固美术基础教育,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美术基础教育;环境设计专业
随着我国建设的不断发展,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美术基础能力作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素质,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在不断完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同时,还需要重视美术基础教育,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我国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一、美术基础教育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1.美术基础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
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一个设计专业,创造性的设计理念是核心,扎实的美术基础能力就是设计的根基。环境设计专业和美术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美术基础,学生无法深入理解美术理论知识,难以开展学习环境设计。很多专业课程的知识是建立在美术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基础美术素养,学习专业课程也就十分困难,学生难以形象地理解专业理论。
2.美术基础是实现环境设计的手段
目前,市场中存在很多设计软件,如AutoCAD、Photoshop、3dsMAX等。在信息时代,部分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软件教学上。学习软件固然很重要,软件的使用也丰富了设计效果,但是在不具备设计软件的情况下,环境设计就需要依靠美术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学生不具备美术能力,也就无法开展环境艺术设计。
二、环境设计专业巩固美术基础教育的有效策略
1.将美术基础教育融入教学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但是学校、学生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学校需要重视美术教育的地位,让美术基础教育切实融入教学体系、教学目标。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学生才能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只有学校提高了对美术基础教育的重视,学生才能提高重视程度,才能更加用心地学习。如,在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添加美术能力的培养目标,让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美术基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美术素养的提升。这样能让美术基础教育融入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美术能力得到培养。
2.将美术基础教育和核心课程融合
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巩固美术教育,需要和专业核心课程融合,成为开展教学的必要手段。国内很多院校开设了素描、速写等课程,由于基础课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美术教育需要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创新意识,结合专业核心课程,让美术成为专业课程学习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在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专业理论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美术基础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更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手段。在核心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美术教育的融合,在各个课程中结合美术教育,在课后作业中融合美术的应用。
3.将美术基础教育融入设计实践
设计教育结合设计实践,对课堂教学有明显的辅助作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分析人才要求,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设计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以美术教育为手段,应用美术基础技能。如,开展环境设计手绘大赛,让学生用绘画表现自己的设计理念,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竞赛中同时受到美术教育和环境设计教育。学校还可以和环境设计相关企业合作,建设环境设计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真实的设计岗位中学习,在岗位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锻炼自己的美术能力。
4.运用美术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十分重要,是未来就业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在目前的教学中,部分教师重视理论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足,没有突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如果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不足,在设计时会缺少探索精神,设计会缺少灵性与独创性,对设计的组织、规划也存在缺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改进、创新已有的设计作品。学生在改进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三、结语
笔者首先分析了美术基础教育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美术基础既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又是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段。然后提出了环境设计专业巩固美术基础教育的有效策略:高校需要将美术基础教育融入教学体系,将美术基础教育和核心课程融合,将美术基础教育融入设计实践,运用美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美术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翠.基于网络信息时代背景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分析.电脑迷,2017(10).
[2]杨丽文.大众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精英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联合课程为例.美术教育研究,2017(6).
作者:张微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