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设计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设计

摘要:城市历史建筑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进行了保留,需要得到较好的传承。而建筑周边环境设计对建筑保护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在分析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设计意义的基础上,对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要点和方法展开了分析,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周边环境;城市空间

1引言

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给历史建筑周边环境带来了较大破坏,致使城市传统空间格局难以得到保持,最终导致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损害。而想要避免历史建筑被城市开发所吞噬,还要做好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以保证建筑与现代城市空间保持协调,继而更好地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因此,还要加强对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研究,以便使城市得到更好的建设。

2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意义

2.1维护建筑历史氛围

一直以来,建筑都诞生和存在于相应的社会环境中。而单纯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将导致建筑孤立地存在于陌生环境中,无法得到特定群体和时空的支持。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历史建筑为城市集体记忆场所,在现实社会中需要与思想流保持连续。历史建筑所在的旧城区,是经历多年历史形成的,拥有特定的肌理和空间格局,为周围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外化形式,能够使群体回忆得到延续,从而使历史建筑得到认同。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中,历史建筑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而并非是被藏匿于城市的某个角落。

2.2加强城市空间过渡

伴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得以建立。缺少周边环境的包裹,将导致历史建筑与周边建筑格格不入,在城市空间中产生违和感。做好周边环境设计,则能加强城市空间过渡,使历史建筑与现代化城市相协调,发挥承载城市历史文化信息的作用,同时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加强对城市特有人文气息和习俗的孕育。在此基础上,历史建筑在现代城市空间中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2.3全面保护历史建筑

作为城市历史建筑,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冲击。在现代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伴随着空间和文化变化的加速,城市地域文化特色逐渐被削弱,导致历史建筑不断受到周围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冲击。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即便历史建筑得以保留下来,也将失去原本的活力,被城市主流人群所遗忘。而加强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可以从物质到精神为建筑提供全方位保护,使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避免建筑沦为被现代元素包裹的孤岛[1]。

3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要点

3.1结合视觉规律加强环境整体分析

在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设计方面,还应在前期完成环境的全面、客观分析,以便实现对环境的整体保护与规划设计。而在分析过程中,为了达成使人感受到环境真实历史文化信息的目的,还要结合视觉规律完成整体分析,确保环境中的历史文化内涵能够被真正感知。从人的认知规律上来看,人拥有共同的基本视觉感知,可以形成相应的视觉规律,对人的感受产生影响。比如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在整齐、简洁的环境中,都习惯于将视线放在核心事物上,然后观察事物的细节。而在杂乱的环境中,人们通常难以聚焦。因此在环境整体分析中,还要结合这种规律对环境中各个细节展开分析,从而结合环境现状对繁琐的内容进行去除,实现整体环境氛围形象的合理展示。

3.2做好周边环境建构筑物类型划分

在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中,必然包含各种建构筑物。因为城市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完成了多种复杂因素的积淀。在实际进行环境设计时,还应实现类型划分,完成对各类型相应的设计导则制定,才能实现环境的科学设计。因为对于历史建筑来讲,需要为其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才能长期加强建筑的保护。例如,北京烟袋斜街在街巷整体设计中,就先对各院落和沿街建筑进行了分类,然后结合各类建构筑物特点实现了分类整合设计,确保周边环境能够遵循统一原则得到规划设计。采取该种措施,不仅能够保持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同时也能为环境的整体设计提供科学指导,继而确保设计结果能够长时期得到维持,达到营造良好历史氛围的目的。

3.3实现周边环境功能合理整合保留

就实际情况而言,在历史发展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都存在形态杂乱、功能复杂等情况,以至于历史真实性和重要性被削弱。因此在设计建筑周边环境时,需要对其功能进行合理整合与保留,在为历史建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各项功能更好地推动周边环境的发展,以免给建筑的保护带来过多阻碍。比如针对周边环境中的传统商业,就可以利用现代旅游休闲餐饮业等进行替代,以便完成与历史建筑和周边空间相协调的环境营造,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为建筑的生存提供保障。北京烟袋斜街通过对周边物质环境功能进行适当整合,就完成了当代北京著名酒吧文化街区的打造,成为了传统生活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设计典范。

3.4延续与重构既有环境的原型要素

对于建筑来讲,其拥有重要的环境形势语言,可以使人们从环境的原型要素中感受到建筑文化内涵。在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设计中,还应对这些原型要素进行延续和重构,以便做到“神似”而非“形似”,使建筑环境与城市周边空间较好地融合在一起[2]。采取该种措施,才能使建筑周边环境的历史文化氛围得到强化,同时也能向大众更好地传递历史文化信息。因为建筑环境的重构并非是对过去环境的抄袭复制,而是以建筑为核心对其形式、结构、风格等特征进行概念化提取,使建筑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为建筑提供环境背景的同时,以环境为纽带将重要建筑联系在一起。采取该种措施,才能在更深层次传承建筑所在环境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场所精神,而避免从形式上进行建筑的延续。

4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具体设计

4.1加强建筑视觉形象设计

在实际进行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设计时,还应加强建筑视觉形象设计,以便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突出历史建筑。以西安的大雁塔为例,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瑰宝,在未进行周边环境设计前,其受地形、道路等因素的限制,即便建筑本体高大,依然难以从距离最近的建构筑物上看到全貌。为改善这一情况,当地政府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时,以大雁塔为核心进行了南北广场等项目的新建。按照单体整体形象的最佳欣赏视觉规律,其周边130-200m的区域都能较好地进行塔的欣赏。但在未规划之前,仅能从慈恩寺看到大雁塔全貌,而慈恩寺并不对外开放。为解决这一问题,突出大雁塔的标志地位,周边环境构筑物设计均保持高度不超出大雁塔,同时保证广场尺度在65-130m范围内,以确保市民能够从广场以更加广阔的视角观赏塔的全貌。

4.2适当迁并周围历史建筑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历史建筑得到了零散分布,导致其容易被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所吞没,同时也容易导致建筑被现代建筑群孤立。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适当进行周围历史建筑迁并,如按照时间或当代传统进行排列,以便形成更具秩序感的历史氛围[3]。采取该种措施,也能使建筑之间形成相互映衬,使历史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西安政府在进行大雁塔周围环境规划时,就完成了城市“唐文化轴线”的打造,以西安十三朝帝都历史为轴线,打造了完整的传统建筑体系。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在轴线上建设能够体现唐文化氛围的建筑物和景观小品,促使慈恩寺、大雁塔和城市北端唐代大明宫含元殿相呼应,形成了城市的珍贵文脉轴线。

4.3合理开辟建筑周围道路

在历史建筑周围,还应完成尺度适宜的道路开辟,以便使道路在空间上将历史建筑与其它建筑隔离开来,作为建筑的保护界限,使建筑得到突出。在此基础上,为避免历史建筑成为孤岛,还应加强道路尺度控制,保证建筑能够与周围形成视觉贴近。比如在道路处理上,可以结合历史建筑特征进行合理铺地处理,以便使建筑空间形象得到扩大,更好地烘托建筑所在环境的历史氛围。例如,北京市在大钟寺周边环境设计方面,就通过开闭三环路将建筑安放在干道旁,获得了明显的视觉效果。西安在大雁塔周围道路设计上,将其北广场与最北端城市干道连接在一起,广场两侧设计了游人行走区域。而广场平台将南北九行里坊连接成一体,不仅能够展现出唐代城市的宏伟街道景象,同时也能展现现代西安的繁荣昌盛形象。

4.4重塑建筑周边城市空间

在历史建筑周围环境设计上,还要实现建筑周边城市空间的重塑,以便唤醒城市居民的历史情感和记忆。为此,还要在环境设计中加强传统元素的运用,通过地景、色彩、材料等各种元素实现历史文化内涵延伸,同时加强对建筑承载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表现,以便使历史文化得到延续。在该方面,西安唐历史文化区就在专门时段开放文昌门段的顺城巷,用于表演和展示陕西地方传统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大雁塔造型艺术体现上,则采用了水体与绿化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景观小品、雕塑等充满唐文化气息的建构筑物设置,对唐代朗园环绕、朴素典雅的建筑特征进行了继承[4]。采取该种方式,可以为周围居民提供一个展示传统文化艺术的公共空间,促使民众得到浓厚艺术氛围的熏陶,继而更好地加强对建筑的保护。

5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做好城市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才能维护城市的历史氛围,保证城市空间得到合理过渡,从而使历史建筑得到全面保护。为达成这一目标,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加强环境分析、建构筑物划分,并对环境功能进行合理整合,完成环境原型要素的重构。采取这些措施,才能为城市历史建筑提供真正的保护空间,确保城市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徐晓晨.西安近现代历史建筑周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2015(24):179.

[2]赵龙•历史•意匠.规划:历史建筑保存地景观环境再生与设计表现力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5(06):24-28.

[3]许熙巍,夏青,蒂姆•希思.让历史空间重获活力的尝试——记天津大学&诺丁汉大学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课程交流[J].中国建筑教育,2015(01):78-86.

[4]辛艺峰,刘超.历史建筑的文化传承——广东新会茶坑村旧乡府建筑更新改造中的环境艺术小品设计解读[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5(03):124-125.

作者:谢子涵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