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环境设计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建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环境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建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环境设计

摘要:本文详细研究分析了建筑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空间环境组成内容及特征。在充分了解职业教育实训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实训基地空间环境设计原则。结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设计创作实践,对基地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设计创作方法,为今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室内外环境空间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基地环境设计;基地环境设计原则

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学的迫切需要,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地位凸显。基地的环境设计直接影响着专业实训的效果与质量。职业愿景的统一、职业能力的获取、职业文化的传承是基地环境设计的要务。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环境设计分为室内部分与室外部分:室内部分要体现高职专业课程对岗位环境模拟的需要,设计的重点强调局部环境及微观环境的模拟与仿真性;室外部分要体现实训基地整体建筑群落规划使用与校园整体环境的关系。设计重点强调基地环境与学校整体环境的融合与统一。

1实训基地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1.1多层次原则

就空间性而言,人对建筑环境的欣赏与使用总是按一定顺序作过程性的空间体验。创造多层次的实训基地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安排等级体系的过程。其中外部环境空间主要是指基地内各类广场、绿地、步行道、联系走廊、庭院等用地。一方面根据实训内容要求确定室外空间的尺度,体现空间的连续性与层次感;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各个层级空间发挥不同的专属职能与作用,兼顾建筑类高职院校独有的外部环境空间的可变动性。大的广场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可以结合专业实训要求进行相应人数较多针对岗位需求的综合性的实操性户外施工训练;而小广场具有私密性、安全性,可以进行单班为主的课内专项岗位能力实训。园林景观、市政工程等专业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直接实施对室外环境空间的改变、建设、再创作,实现其专业项目模拟需要。

1.2交互性原则

实训基地与教学区域之间不应该有明显的分界。实训基地宜集中布置,但是集中不等同于封闭,实训基地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较强的特殊教学区。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交往、沟通、协作等社会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实训、工作中实现的。实训基地的外部环境与各实训空间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过渡、交互空间,从而创造出一种自由随意的校内学习交流互动气氛。因此实训基地内适当适量的交互空间的塑造是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保障。

1.3时段性原则

实训基地内的人流,车流具有很强的时段性。学生使用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训与生产实践活动,无论是模拟仿真还是真实生产,企业的作息时间就是实训基地的作息时间。这就造成室外休息空间的利用率具有随作息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性。同时由于基地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会使一些户外空间产生利用率的变化,因此在进行实训基地空间营造时要充分考虑时段性的影响,避免造成空间的浪费。

1.4人性化原则

模拟仿真实训基地内的实训者具有双重身份且特征明显,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因此在基地室外空间塑造时,要注重对实训者行为心理的分析,注意各实训空间与周围建筑之间的功能关系,以空间人性化为原则,处理室外空间的组织形式。

2实训基地室内部空间环境设计

高职建筑类实训基地室内空间的环境设计要充分结合专业岗位实训的特点与功能需求,同时融入企业文化、高职校园文化,营造室内空间环境氛围。

2.1模拟仿真的环境设计

为了保证学生所学的岗位技能与实际工作接轨,要求实训的工作环境尽量贴近实战,因此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室内空间的环境设计,是由基地内实训内容以及工作岗的位环境来决定的,在设计时要根据基地的具体性质尽量的模拟仿真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及氛围。建筑类实训基地具有实训操作空间较大;教学空间、参观空间、实训空间三位一体的特征,这就要求空间内的秩序感方位感的氛围营造。作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设计类专业实训基地,其内部环境则要体现其生产的真实性,如数控机械加工车间要严格按厂房要求进行室内空间塑造,设计出良好的机械加工生产环境。再如设计类专业实训基地,则要按设计院、设计所的工作环境对室内空间进行重塑,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设计空间的照明、温湿度、噪音干扰等物理环境以及办公家具舒适度、尺度、颜色、材质等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不同空间的组合与室内环境之间的需求,创造交互空间,最后要做好绿化及陈设设计工作,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充满想象力的思考空间。

2.2校企文化融合的环境设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方式逐渐为人们所认可,因此职业文化的传承成为实训基地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作为高职校园文化的载体,企业价值观及学校育人观通过实训基地室内环境的塑造可以进行很好的诠释,通过文化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职业操守和企业制度。实训基地内同时具有实训流程及教学使用相关规定,以及生产车间工作岗位所拥有的警示牌与作息时间、生产要求等。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交融也促成了一种新型的空间形式的诞生。例如依附于设计专业的设计工作室与设计室。它的内部空间环境要满足设计工作与情境教学的双重需求,同时体现治学的严谨与设计创作的活跃性;现代学徒制要求企业要在高职院校设立“大师工作室”,这是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同学交流沟通的空间;“引企入校”——企业建在校园实训基地内,直接从事生产与教学实训工作。这些富含学校与企业文化传承的特色空间拥有了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特质。

3实训基地室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建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室外空间的设计要从实训教学的课程需要展开,在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交通组织需要、艺术及文化表现需要的前提下,需要营造出多变的、弹性的具有高职实训文化特质的基地室外空间环境。

3.1实训基地室外空间形态设计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将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双重化,教师强调“双师型”、学生强调“工读一体”,因此课外的交流,实训或工作中的户外交流需要特定的空间形态。根据界定要素以及围合形式我们可将空间分为实训基地静态空间和实训基地动态空间。1)实训基地静态空间:也称之为实训建筑外驻留空间。由于其目的是要为基地内师生提供一种安全、稳定、安静相对私密的交流空间形式,因此在环境设计时要注意空间内为主流交往提供的座椅设置。以座椅为中心处理好休憩区域的局部环境设计,一般常设置在绿化凹入处、高大植物下、道路转角处等,营造一种私密、安静、放松、便于交流的微空间。实训基地静态空间可采用绿化、座椅、水体、低矮分隔墙、景观雕塑来进行空间界定,同时要善于利用建筑本身的建筑形态进行环境的营造与设计。由于基地内各实训建筑种类不同形体差异性大,有需要大量人流课间休息的广场空间;有需要安静讨论局部小型室外空间;有实训职能转换的过度空间,因此静态的驻留空间要充分考虑景观营造、空间划分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2)实训基地动态空间:可称为线性交通空间,包括供人员集散的广场、道路空间、车辆存放空间。实训基地动态间应相对紧凑、尺度适当。首先要在人车分流的空间设计理念下合理的组织基地内道路交通的整体布局;其次充分考虑步行的距离要求,一般情况下500m左右是徒步行走的适度距离。再次设计时还要考虑道路的形状以及周边的环境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因素,当道路平直两侧也无绿化环境的时候,人们会感觉道路的长度会超出实际长度;反之当道路曲折回旋,道路两侧环境景观丰富时人会感觉到路的距离变短,由此可见环境景观在动态空间的塑造过程中是有直接影响的。

3.2实训基地室外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实训基地室外空间景观设计是满足功能需求前提下的职业文化与审美需求的再创作。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把握如下原则:1)统一规划原则:虽然实训基地环境设计独立成为一个系统,但其毕竟附属于学校整体规划范畴之中,其景观设计要与校区其它空间的景观相呼应,要进行统一的风格与形式定位,同时兼顾实训功能的特殊需要。2)专属标识原则:景观设计要依据实训建筑自身的建筑特点、实训内容、岗位特征以及人文理念等进行专属性的设计。通过调整庭院面积、绿植树种搭配、静态空间动态空间的组合实现景观设置的合而不同。注重景观点在空间环境设计中的的主要识别作用,景观点一般设置在空间内的视觉焦点处。3)开放交互原则:在实训基地室外空间景观设置的过程中,要考虑使用者的景观需求与空间环境的整体开放交互需求,尤其在静态空间中,合理的植物布局、适度的景观设置、驻留空间的景观围合等,有利于创造出户外教室的空间感觉、有辅助实训教学的作用。通过硬质的铺地的平面空间界定能够很好的解决更多人员的交互需求。4)动线指引原则:在动态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处理好各道路、广场、停车场之间的景观设置的串联,多采用常见的道边绿化进行空间界定,如有景观节点设计应考虑其连续性、文化性,同时要与道路联系的主体建筑属性相契合,创造出更加立体、丰富,灵动的景观空间。

4结语

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而言,使用者或运动在基地的建筑外部空间,或实训生产劳作于实训车间内。实训基地的环境景观设计要服从校园整体规划的要求,要兼顾基地自身的建筑功能性需求、节能需要、艺术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义平.基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实训基地设计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2]陈章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3]黄旭.论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向江洪.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李远.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建筑设计研究[D].重庆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李晓嵩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