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校园师生交流空间环境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现阶段,大学中师生交流逐渐呈现出日渐冷漠化趋势,原因很多,比如师生角色的转换,移动互联网的影响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师生交流空间也在不断受到挤压,从软环境到空间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师生交流。本文从师生交流的问题及原因出发,对大学师生空间建设进行浅显的研究,力求能够通过突破空间环境建设,增加大学师生交流的频率和效率。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素养
(一)师生交流中出现的问题
1.师生交流频率低
在大学里,师生交流频率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学生与教师一学期交流1~2次的比例占到37.08%,从未交流过的比例占到了24.92%,而每周都有交流的比例仅仅占到16%。[1]而在这个已经非常低的数据中,又有一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发生的交流,课堂之下的交流少之又少。通过调查,能够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的学生,一般仅限于固定的几个人,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几乎是从不与教师主动沟通。就男女生比例来讲,男生相较于女生更为主动一些。
2.师生交流内容简单
走访调查发现,现阶段大学师生之间的交流话题更多体现在课程内容方面,仅有极个别话题会涉及学生个人成长方面,至于说个人生活方面的话题就更少了,并非是师生交流关注的焦点。一般而言,师生交流较多的时间出现在考试之前的总复习期间,课程知识内容是学生普遍较为关注的,尤其是考试知识范围。由此可见,师生交流内容较为肤浅,局限于知识层面,对于学生成长、日常生活等话题的关注很少,难以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以至于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对任课教师没什么印象了,而教师也难以记得教授过的学生,使得本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亲密关系,最终成为陌生人。
3.师生交流渠道少
目前,社交软件非常普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各种社交群,成为师生之间交流的较为常用的交流渠道。但是,这种看似简便易行的交流渠道真正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最多的用处是请假和作业交流,甚至有些老师根本没办法将社交软件中的学生和实际生活中的人对应上,学生也不大愿意以社交软件的方式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甚至学生和教师建立一个群,之外还会建立一个没有教师存在的群,同学间的交流都尽力避免被教师窥察。在社交软件交流渠道堵塞之外,面对面的交流成为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但受限于交流时间和地点,面对面的交流难以涉及私密领域,师生之间的距离被越拉越大。
(二)大学师生交流问题产生的原因
1.时展转变了师生角色
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已经不再是通往大学的唯一途径,私立高校的异军突起,也使得高等教育进入市场经济规则之下,师生关系在这一规则重塑下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学生成为学校的消费者,教师则成为学校的雇员,于是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商品买卖”“服务消费”等观念在象牙塔里盛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认同了这种关系,传统师生之间如师如父的亲密关系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土崩瓦解。
2.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这个时代最引以为傲的通信飞跃,信息以海量统计,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各种信息。一方面,这种海量信息的扩展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储量;一方面,海量信息的快速更新也颠覆了教师的权威地位,仅以传授知识为主业的教师是无法与能够提供最新最便捷最大量信息的互联网相抗衡的,于是“师”的权威地位被学生逐步无视;另一方面,看似信息沟通更为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了人们交流方式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的实际交流逐步减少,不要说师生之间交流“冷漠”,即便是家人之间,亲密朋友之间,也已经出现交际冷漠的现象,甚至于出现了两人同处一室,宁愿用社交软件交流而不用语言交流的情况。
3.教师工作量加大导致缺少师生交流时间
高校教师看似工作轻松,但实际上,整体工作任务包含教科研等诸多方面,一些科研能力较为突出的“名师”,可能还要兼任管理工作。虽然在企业白领拼命加班的时候,看似高校教师工作时间和地点没有限制,可实际上,企业白领无论多忙,都有下班休息时间,而高校教师是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即便时至深夜,也依旧要为不断加大的教科研工作辛苦忙碌着,甚至有些教师连辅导自己孩子的时间都没有,更遑论拿出时间和精力去与学生做深入交流了。教师工作量及工作压力的加大,直接导致教师对师生交流失去了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4.现有大学教学模式与学生个性发展失衡
当代大学生是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更有丰富的信息来源渠道,即便遇到困难需要帮助,通过互联网技术也基本能够得到解决,因此传统课堂和教师的地位在这一代学生眼中逐步下降。但这一现象没有引起学校和教师的注意,传统的学校管理方式和授课模式,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已经在事实上呈现出一种阻碍甚至是成为他们的桎梏,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失衡也直接导致了师生关系难以调和。
二、大学师生教学交流空间特征
1.空间的开放性
大学与中小学不同,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不但校园是开放的,教室也是开放的,师生交流场所理论上较为随意,偌大的校园,开放的教室、自习室等都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空间。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开放和共享是两大主题,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补已经成为共识,开放性的空间设置不仅更有利于打破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藩篱,而且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高效交流,促进创造性思维的诞生和扩展。
2.空间的层次性
大学空间整体上而言是开放性的,但也需要有较为私密的独处空间,无论是学生之间的私人交流,还是师生之间的私下交流,都需要具有较为隐私性的小层次空间,因此,在大学校园建设中,要对空间进行层次上的划分,有较为开放的校园空间、图书馆阅览室等,也要有诸如宿舍、走廊等相对隐私的空间。
3.空间的吸引性
大学是以学习知识为主业的。无论是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还是学生的学习工作,都围绕学习知识这一主业。在繁重的学业之下,寻求一定的放松是人的必然要求,只有良好的环境才具备让人精神放松的基本功能,因此大学校园除了大楼之外,还要有相对安静、具有吸引力的良好空间环境。
4.软环境影响师生交流
软环境指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师生交流意愿等方面,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师生愿意交流的前提和基础,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能够刺激师生之间维系良好的交流关系,让学生愿意信任教师,也能够让教师放松下来,从繁重的教科研工作中分出一部分精力,来和学生主动交流。
三、师生交流软环境设计
1.构建良好的交流氛围
学校可以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举办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能够增进师生感情。现有的大学教育体制下,教师授课结束就会离开教室,去忙自己的授课或科研任务,学生难以在课堂之外的地方见到授课教师,师生感情自然难以沟通,而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将教师和学生凝聚于课堂之外的地方,环境也相对放松,自然能够促进感情沟通。
2.构建网络文化建设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已经离不开移动终端。过去由于缺少私人交流,移动终端的社交网络对于师生而言,无异于鸡肋的存在,起不到交流感情的作用。在线下活动开展的同时,构建一套和谐的网络文化,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互联网上也同时体会到交流的乐趣,感受到真实的情感,以线下线上相配合的方式,促进师生感情交流。
3.构建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教师除了有繁重的教科研工作任务外,还要受职称评聘之累,教学检查也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必定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之下,自身心理问题尚无法解决,又怎么会有精力去关心学生的生活、精神问题。因此师生交流要想能够切实实现,为教师构建出轻松愉悦的教学、工作环境也十分重要。
四、师生交流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1.开放性环境设计
开放性是大学校园建设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师生交流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开放性空间当中的,既有利于思想交流,同时又能够避免掉不必要的危险,因此,开放性空间设计必不可少。比如校园广场设计、教室设计等一对多环境设计。开放性设计能够打破学科限制,增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比如共享式的实验室,多个相近学科在不同时间共享一个实验室,既能够节约空间和财力的浪费,同时又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产生跨学科成果。
2.层次空间设计
大学校园需要开放性空间,也需要独立的较为隐私的空间,前文提及,空间的层次性是大学空间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大学校园以教学空间为主体,可以看成教学空间及教学外空间。交往空间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空间,无论是教学空间还是教学外空间,既不能完全的分割,也不能彻底的开放,可以通过高低差、透明玻璃、隔断、树墙等手段营造出若干连续的、多层次的、立体的交往空间,使空间连而不断,隔而不绝,在既保证开放性的同时,也要保证私密性的良好。“通过渗透与兼容的空间营造,使人感到无时不处在动态之中,又无时不处在静态之中,一种稳定的安全感,一种动态的愉悦和静态的安宁”。[2]
3.空间的人本化设计
交流空间是信息交流、沟通情感的场所,师生之间本应该亲密交往,但由于上文所述的种种原因,师生交往已经逐步形成淡漠化趋势,要想改变这种“淡漠”,除了要增加交流的时间和频率外,还要考虑师生交往的意愿,只有交往意愿产生,才能促进交流频率的提升,延长交流的时间,除了学校软件环境建设之外,一个轻松愉悦的交流空间必不可少。除了私密性较差的教室和办公室外,师生交流空间一般会以校园中的非教学空间为主,根据师生行为规律和心理需求,不同需要、不同功能、不同特色的交流空间的设计就显得很重要,比如图书馆中走廊或大厅较为私密的小角落,设置可以供人交流研讨的小沙发等充满人文关怀的设施空间。同时为安全性考虑,人车分流的校园环境更适合满足安全、舒适的心理需求。
五、结语
在大学校园师生交流越来越少的今天,增进师生交流不仅仅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更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学生需要教师的关怀,教师也需要学生的支持,师生交流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做的是对师生交流空间进行软环境及空间环境双方面建设,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
参考文献:
[1]宗彪.高校师生交流低效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
[2]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齐靖.当代高校教学区的交往空间研究[D].湖南大学,2004.
作者:王祖豪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